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大记者”名记者,日本称为“大记者”。在日本,要成为一个“大记者”可不容易。曾在日本《每日新闻》当过十五年编辑、记者的井上靖说,凡是能成为大记者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离不开“消息”二字。对他们来说,采访活动已成了生理的一部分。一听说哪里发生火灾,他们就会拔腿奔赴现场,即使是火海,也会冲上去看个究竟。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种身在报社才算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据《新民晚报之友》)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60年代起,老年人公共照护服务在瑞典兴起,与此同时被称为Minneslund的公共墓地也开始流行起来,这两者的发展都是基于认可所有老人的人格并将其视为“神圣事物”的观念。相较于瑞典,日本对于老年人的照护以及对逝者的供养都有明显的“家的边界”的意识。但本文通过对柳田国男的“无缘佛”、转世(生まれ変わり)等观点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梢付塔婆、水俣病村落中生命观的探讨,从日本传统世界观中也挖掘出了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交融的普遍主义的一面。另一方面,瑞典在推行公共墓地的同时,万圣节墓地点燃烛灯进行个人追忆的习俗也开始逐渐兴起。与瑞典相较,从净土真宗的公共墓地以及大地震的悼念活动等例子中可以发现,在日本也存在着通过深化个人主义的个人追忆向超越血缘关系的人格崇拜趋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再加一把劲     
某日晚,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焦点访谈”节目,报道的是暑期儿童读书问题。 在一书报摊前,记者问一儿童;“想买什么书看?”答:“日本出的连环画。”问;“为啥不买中国出的?”答:“买不到,有也不好看。”记者又指着琳琅满目的小人书问摊主:“这些都是哪里出的?”答:“绝大多数是日本的,中国的很少,也不好卖。”  相似文献   

4.
“我们不少瑞典人对你们的这份报纸有误解,以为这只是一张宣传官方观点的报纸。现在我们了解到贵报在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方面也做了大量杰出的工作。”这是瑞典《快报》记者范登尔在参观人民日报群工部后说的一段话。1991年11月25日上午,瑞典新闻代表团一行5人来人民日报社参观。他们作为人民日报的客人在我国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概是按照夺金牌总数第二位的目标遣派记者的吧,要不,何以派向第十一届亚运会的记者人数仅次于东道主,而遥居所有来中国大陆的境外记者人数之上呢?据本届亚运会开赛之后的一个统计资料表明,截至9月30日晚,在册的境外记者是2410名,代表了五大洲4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记者人数为最多,达659人,超过了日本体育代表团的人数,这还不包括影视记者。就整个记者分布来看,无论在影视广播领域抑或是摄影、文字方面,日本记者都占绝对优势,而且到会也最早。就日本国内来说,《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五大报自不必说,共同社、时事社、NHK也是“不请自来”的,甚至一些地方报纸、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报)报纸也都来了,比如《北海道新闻》、《岩手日报》、《熊本新闻》等等,是从北到南部有特派记者到会。在几乎所有的比赛场馆,都可以见到日本新闻机构包租的工作台,而一些日本的强项及有重大比赛项目的场馆,则占租了更多的位置,摄像席、广播评论员席、文字记者观察席,几乎可以与东道主的新闻机构分庭抗礼了。在亚运会主新闻中心,所有三层记者工作间,都有日本的新闻机构包租的工作间,其驻会的新闻机构之多,占租的地盘之大,已超过了东道主,充分显示了其人多势众,争居第一的雄心。  相似文献   

6.
据本届亚运会开赛之后的一个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9月30日晚,在册的境外记者2410名,以日本记者人数为最多,达659人,仅次于东道主,超过了日本体育代表团的人数,这还不包括影视记者。就整个记者分布来看,无论在影视广播领域,还是在摄影、文字方面,日本记者都占绝对优势,而且到会也最早。就日本国内来说,《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五大报自不必说,共同社、时事社、NHK也是“不请自来”的,甚至一些地方报纸、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报纸也都来了,比如《北海道新闻》《岩乎日报》《熊本新闻》等等。在几乎所有的比赛场馆,都可以见到日本新闻机构包租的工作台,而一些日本的  相似文献   

7.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两天半的正式访问,这是7年来中国国务院总理首次访问日本,而今年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纪念。温总理在3月16日出席人大记者招待会时称,他希望4月份对日本的访问将是一次“融冰之旅”。这一“融冰之旅”受到了中国国内媒体的热切关注;在温总理这一“融冰之旅”的前前后后,中国国内媒体也经历了一场针对国内人民对日本反面情绪的“融冰之旅”。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我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日本。此次访问的主题是“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记者同行,考察中不免关心了解日本记者的收入和福利情况,特别是对读卖新闻社作了采访。这里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因而记者的收入也丰。像占日本报纸发行量第一位的读卖新闻社,每天出早、晚两刊,发行量合起来达到1454万余份,一个整版的广告费用高达3800万日元,一年的发行营业额高达4400亿日元。报社实力雄厚,职工工资也就  相似文献   

9.
记者俱乐部是日本国内的新闻来源之一,同时它也可作为记者采访活动的据点,是日本大众传媒所特有的一种设置。它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体育等各个领域,多由国内电视台和报纸的记者组成,在日本的行政机关等各个公共机关里都设有一个或是分为报社类、民法类等两个以上的记者俱乐部。公共机关内设有加盟记者俱乐部的新闻机构专用的记者室,记者室内各种设备齐全,记者可免费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不少瑞典人对你们的这份报纸有误解,以为这只是一张宣传官方观点的报纸。现在我们了解到贵报在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方面也做了大量杰出的工作。”这是瑞典《快报》记者范登尔在参观人民日报群工部后说的一段话。 1991年11月25日上午,瑞典新闻代表团一行5人来人民日报社参观。他们作为人民日报的客人在我国访问。这次访问是对邵华泽总编辑去年5月率团对瑞典访问的回访。邵华泽在瑞典访问时曾利用各种场合介绍了人民日报的办报方针和经营情况。由于他在讲话和回答问题时,多摆事实、讲道理,使瑞典人对他的讲话很感兴趣。特别是当他谈到人民日报每周有两个读者来信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当摄影记者摆开架式进行拍摄时,他的身前身后有时会冒出几位文字记者,同他一样操起“家伙”,有的是用“傻瓜机”,有的竟然也“长”、“短”兼备。于是,在你“咔嚓”,我也“咔嚓”的交响曲中,一种新的现象在传播圈里“曝光”了——这就是近年来兴起的文字记者摄影热。一为什么会出现文字记者摄影热?有人认为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闻机构传播手段不断改善的结果;也有人认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的“新闻官司”中,新闻机构和记者都是当被告。那么,新闻机构和记者当原告的“官司”有没有呢?从道理上说,应该是有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这叫做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新闻工作要对社会承担许多义务,不得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等只是其中的一项,我们说的“新闻官  相似文献   

14.
在记者采访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发问:“哎,你当时想什么?”“哎,你有何感想?”几乎成了发问“模式”。采访对象是多种多样的,而记者的发问绝不应是“千人一腔”。如果见了谁都是“想”呀、”感想”呀那句老话,不但自己抓不住“活鱼”,而且被采访者会反感的。中国女排获四连冠时,有记者问郎平:拿下四连冠你是怎么想的?郎平说,我想睡它三天;棋手聂卫平战胜日本高手后,有记者问,你是怎么想的。聂卫平说,什么也没想,下棋时只想下棋。口头访问是一门艺术,也是记者采访的基本功。基本功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1984年  相似文献   

15.
当下的民间舆论中,记者的形象是极端的:一种是“官方的记者”,被认为缺乏中立,一味为官方机构说话,内容空洞、文风呆板;另一种是“民间的记者”,为老百姓撑腰,手持舆论监督利剑,似乎只有搞批评报道才是好记者,也不管说得客观不客观。换一个角度,这折射出了不同的媒体或记者,在面对事实阴暗面时的两种态度。前者,对阴暗面熟视无睹,缺乏问题意识;而后者,是一种“愤青”意识的体现,非黑即白。因为不少新闻走了极端,才使群众对记者的印象呈现两极分化。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要多用一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历史观,有建设性地去报道。“讳疾忌医”和“一棍子打死”,都对社会无益。  相似文献   

16.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17.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分管的行业和系统。“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因为,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  相似文献   

18.
1985年10月25日,在郑州市管城区一个旅馆里,发生了一次奇特的较量。较量的一方是“中国心算研究所”的“所长”张献召,一方是《郑州晚报》记者谢晓勤。一场遭遇战首先在记者和研究所的“办公室主任”之间展开: “请问贵所是什么性质的机构?”“科研机构。”“我问的是国家正式机构呢,还  相似文献   

19.
“吃界”辩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是新闻单位内部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准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究竟“吃界”对不对呢?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机构的设置,大都和党政机关对口。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诸侯割据”。分兵把口有好的一面,新闻单位便于全面反映各条战线上的情况,不致于漏报比较重要的新闻。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另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不许吃界”。所以,那位记者的责怪好像也不无道理。那么,究竟“吃界”对不对呢?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界设置机构大部和党政机关对口,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新闻单位就一律对口这些部门。落实到记者就是分兵把口,常常是一个或几个记者分管一个行业或一个系统,形成“诸侯割据”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