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舆论环境的差异,港台传媒现象一直是新闻传播领域研究的一个特有对象。2009年底,由台湾"壹传媒"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并直接受到当地政府的法律制裁。本文从"动新闻"事件入手,对"动新闻"的概念进行理论界定;从《苹果日报》的经营理念、发展脉络探寻"动新闻"的成因;对比煽情主义时期的"黄色新闻",综合媒介权利和受众权利两个方面探讨"动新闻"的本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媒介融合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动新闻"的形式在技术融合层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庄鹏 《传媒》2017,(10)
媒介环境的变化对传播方式带来极大影响,新闻报道的方式与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方案新闻强调在完成信息告知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方案的提出以解决问题,这一理念对于媒介生态中第一、第二传播主体的存在方式均带来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媒介新闻可信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出我国媒介新闻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解析中国媒介新闻可信度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本文以上海居民为研究样本(N=800)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中国公众如何判断传统媒介和网络的新闻可信度,并探求了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媒介的新闻可信度。研究发现,中国公众认为电视新闻最可信,传统媒介的新闻比网络新闻更可信;媒介依赖比媒介使用能更好地预测媒介新闻可信度;人口学变量对评估网络新闻可信度没有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影响人们对传统媒介新闻可信度的评估;人们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定不同媒介的新闻可信度,没有任何一个媒介表现因素对所有的媒介新闻可信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9年底,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在新闻伦理方面受到了业界、学界的广泛谴责。然而,技术是中性的,跟随传播科技日新月异,在应对新媒体数字汇流的大潮时,报道者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将这种可视性强、报直观的技术手段与制播新闻相结合,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新闻报道事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各类新闻如雨后春笋,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量激增。本文主要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笔者赴台交流学习的亲身体验,重点分析"动新闻"的发展空间和台湾地区给与大陆的借鉴。传媒机构应当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规范"动新闻"的使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传播新闻正能量,为受众带来视觉新闻时代的新体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的眼光分析中国杂志及中国杂志广告的式微,认为理清在全球媒介生态链、异种生态圈以及同种生态层的生态状况,在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下把握好属于自己的媒介资源,才是中国传统杂志走出困局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对电视台的节目播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电视行业发展的整体背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之下,电视台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的压力也日益增加。做好电视台媒介的生态研究,为电视节目的变革提供理论支持,是电视节目保持活力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民生新闻为视角,主要探讨了当前我国的电视台媒介生态环境、民生新闻节目存在和发展的背景以及现行电视媒介生态环境之下,做好民生新闻的策略三个方面的问题,以便为民生新闻更好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徐小燕 《新闻世界》2008,(12):75-75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以将媒介作为环境予以研究的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权力调控舆论难度的加大,是提升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外在生态因子;地方新闻媒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网络监督日益彰显的民众力量,是提升媒体舆论监督效果的内在生态因子。这表明舆论监督并非进入"弱效果时代",它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日益发挥助推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与媒介的结合,产生了"Media Ecology"(直译为"媒介生态学")这一媒介研究的分支学科."媒介生态"这个词是从国外泊来的,但是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对其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本文对国外、国内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得出国内外关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媒介生态系统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媒介生态系统的历史演进,发现媒介技术的变革如何影响到人类文化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吴江文 《新闻界》2007,(6):98-99
媒介生态直接决定一个地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状态,本文着重从“企业经营“角度对新闻机构“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特殊属性的分析.并将新闻视为产品进行研究,引入了成本概念,指出媒介生态对新闻成本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引发的新媒介生态下,香港报业呈现出两种转型模式:一是以星岛新闻集团为代表的免费内容与规模效益模式:免费报通过对收费报新闻的再加工,降低采编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二是以壹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产品深加工与免费增值模式:大部分新闻产品实行免费以增加人气,少部分深加工的新媒体内容微收费,以实现盈利。香港报业转型中遭遇的最根本的困境在于,高成本生产的新媒体产品难以盈利。免费成为新媒介生态下唯一的内容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4.
“陷阱新闻”与“隐性采访”、“传媒假事件”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它可以被看作是两者的交集。作为在实践中已变得越来越普遍的新闻现象,“陷阱新闻”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陷阱新闻”导演事件、欺骗式采访和以审判者自居的特征,都是对新闻伦理规范的违背。  相似文献   

15.
Social media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online news use, affecting how individuals find, consume, and share news.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motives, attitude, and intention on news-sharing behavior among German social media users (n = 333). Findings show that news-sharing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news-sharing intention, which in tur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actual news-sharing behavior. Taken together, we see that a new media behavior in the early phases of its societal diffusion—like social media news sharing in Germany in 2015—can mainly be explained by a rational choice logic and is rooted in the motives of socializing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This finding thus reflects the double nature of social media as a means for both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social grooming.  相似文献   

16.
在已往的新闻学研究中,关于新闻源和新闻源主体的问题,主要是在新闻业务(采写编范围)范围内进行探讨,理论新闻学则很少专门关注新闻源主体问题,更没有把新闻源主体作为新闻活动主体来对待。本文对新闻源主体作了初步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专题是一种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组织的方式。论文介绍了新闻专题的概念、新闻专题与主题词和类目的区别,并对新闻专题表的结构、组织加工以及表格的编制、使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校新闻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媒体融合理论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高校新闻媒体融合的可行性路径,并作了前瞻性预测。  相似文献   

19.
葛贤 《图书馆杂志》2000,19(9):33-35
通过与媒体合作开展信息服务工作的实例,探讨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传播模式,提出与媒体密切合作是拓展和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时代受众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凸显,新闻真实性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任性真实”,即受众所相信的真实。依据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分类,并结合对25位新闻从业者的深度访谈,本文从“系统信任”和“人际信任”两个维度对新闻的“信任性真实”进行了分析。笔者发现,“可视化”以及“交朋友”策略是社交媒体时代形塑传受之间“人际信任”的重要路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信任”是完整实现新闻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但是新闻真实并不依赖于受众的信任,事实真实仍然是衡量新闻真实性的终极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