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青的小说《续结婚十年》是一部颇具自叙传色彩的作品。作家以女性的视角再现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对乱世中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小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才女苏青的个人生活片断和情感轨迹,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女性的挣扎和追求。  相似文献   

2.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3.
苏青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女性作家,她的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是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作品中她大胆超前的女性意识,细腻真实的女性生命体验以及实用现实的女性生存体验方面,苏青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语境作为参与建构文学话语的因素 ,是一个需从多维视界加以审视的复杂体。语境各因素交织于文学话语的语符层面、认知层面与审美层面 ,组成了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多维形态。它构成了文学话语语境要素间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语境要素的相互融合 ,常是由文学话语视角的交替引起的。相融合的语境要素可能处在互动的干预中。语境层面的多维性使文学话语的表达与接受也呈现出多样性 ,造成了话语表层价值与接受者价值认证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上海沦陷区女作家苏青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创作风格书写了沦陷区作家"边缘写作"的新的一页.本文用历史的眼光,从乡土文学、女性文学、通俗文学三种"边缘"文学形态对苏青的边缘写作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并进而探讨其深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把问题置于“五四”文学启蒙的历史语境,从文化价值视角,系统归纳《呐喊》《彷徨》题材构成与主题意蕴的启蒙内涵,从启蒙对象、启蒙主体、启蒙本身三方面,阐释其启蒙题材与主题深刻的文化历史底蕴和文学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呈现出了“解放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和“上海孤岛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而苏青作为“上海孤岛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其独具个性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在备受读者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争议。而大家关注的多为她的大胆直率、她的女性思想,殊不知“世俗化”也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她的作品中多日常生活琐事、饮食男女、婚姻生育等,这些构成了她作品中的“俗”世界。文章将着重探讨她作品中世俗气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境与文学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境是承载信息的关系场,文学语境是负载审美信息的关系场,是一种审美语境。语言生成文学语境,文学语境制约着文学语言的形成;文学语境是文学语言存在的关系场,文学语言实质是一种文学语境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以大众文化对人的生存状态、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影响为出发点,对东西方大众文化产生的不同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众文化对民众具有积极的启蒙意义,但同时,也对国民的生存价值、意义等信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亟需对大众文化进行多方面的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以后,现代语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本位文化中崛起。中国现代女性作家对社会生活和女性本身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书写,但只有到了苏青的笔下才获得一种有意识的书写姿态。她从一己体验出发,聚焦于历史淹没的女性世界,对男权世界进行大胆而深刻的颠覆,对女性生存和理想问题作出了“苏青式”的大胆而质朴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唐人小说中隐含着唐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杂画面。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玄怪录》,虽以记录精灵粉怪、嗜奇记奇为主,但作品中包涵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意蕴,折射出作者对唐代政治的特殊观照。这部传奇极力彰显了京都皇权对国家政治生活和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详细描摹了城市司法机构为市民声张正义提供的庇护与安全的权威,细腻刻画了科举制给应试举子所带来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2.
将哈萨克族作家叶尔克西的《永生羊》和汉族作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这两本散文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位作家都在琐碎的事物中阐发了大道理,在平凡的生活中表达了对生死的独特看法,并诉说了回归自然和逃避都市的心声。  相似文献   

13.
在针对文学上海和城市身份建构这个问题上,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和90年代的王安忆在外在形态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表现庸常生活,认同市民生活价值。分析了蕴涵在两位作家文中不同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大瞎生”主动离开土地,想要融人城市,但又不想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中立足,而只是以城市人自居混迹城市.所遭遇的是被拒城市身份,又被乡村抛弃的尴尬的无身份境遇.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绝望的处境,他只能选择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滕肖澜是当代知名女作家,她的作品努力描写上海平民的日常生活,她作品中的上海并非是"大上海",而是"小上海",她作品中的人物并非是"大人物",而是"小人物",正是对生活在"小"上海中的"小"人物及其日常生活的关注,使得滕肖澜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16.
古今市民大众文学的“文学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是一条从古至今的市民大众“丈学链”。冯梦龙所反映的是农业文明下的古代都市生活以及市民意识增强的图景;鸳鸯蝴蝶派作家反映的是现代工商文明大都市的生活面影,当大批新移民涌入大都会时,他们用文学的形式肩负“乡民市民化”的重任;而目前出现的海量的“网络类型小说”,将随着质量的不断提升,也会“网而优则纸”“网优则‘触电’”,必将凭借网络、书刊和银幕荧屏的“立体优势”,更吸引市民大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中前期小说关于长安、北京、南京三大都城的叙事,既体现出集大成的“总结”倾向,同时又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中,“长安”作为文化符号出现在古代文学家想像的空间世界里,寄托作家对于汉唐盛世的遥想,具有比较明显的虚位化特征;北京叙事则如一幅工笔写真图,通过对北京市民生活形态与文化品味的琐细描写,如实地表现了作家对于京城的“观看”与“阅读”;南京叙事在延续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弥漫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度超越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其固有的文化形象。进入现代以来,南京的城市文化与文学形象发生了变化,学者们也与时俱进,观察着南京的城市形象嬗变。德国作家Roes的现代南京城市书写,以《白蛇传奇》为代表,他根据自己的观察,以文学化的手法记录了现代南京的城市形象,是南京城市形象的文学体现。在具体书写中,作者通过描写一个普通青年市民健的日常生活经历,书写南京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构建了现代南京城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在都市故事充斥影院的今天,《鸡犬不宁》则带着浓厚的河南腔走到了观众的面前。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为生活拚搏和事业追求所经历的困惑,反映了生活中平凡的人们面对转行、重新择业、中年婚姻危机等诸多人生问题。大红这个富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和周遭的人物相类比,作者用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喜剧效果,让观众在喜剧背后读出深刻的悲剧含义。  相似文献   

20.
电影起源于现代都市巴黎,它与现代城市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电影与城市的相遇建立了一种共同节奏,呼应着时代的律动。城市交响曲是电影遭遇城市的产物。城市交响曲电影表达的不是普通的城市生活,而是城市的现代节奏:火车、汽车转动的轮子,旋转的机器,钢筋、玻璃建筑,速度、节奏与运动的交响。节奏感、形式感、运动感建立起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尼斯景象》则洗劫了未来主义的机器激情,代之以社会观察,但保留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形式:节奏、动感和先锋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