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叙议性散文《石钟山记》被誉为“千古名篇”。盛名之下,自然少有人会去怀疑其典范性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我却发现这篇外表上看似天衣无缝的文章居然很难侍候,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其叙议结合不紧,全文观点站不住脚。《石钟山记》结尾议论部分的观点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若据此观点推论前文,在考察“石钟山”  相似文献   

2.
《石钟山记》(中师《文选和写作》第四册)是苏轼散文名篇,长期作为中等学校的传统教材。《石钟山记》是一篇具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考察过程中和文章的结尾作者一连用了三个“笑”字。这三个“笑”字笔者认为各有妙用,是值得研究的。第一“笑”是作者和同游者初到石钟山访问寺僧时出现的。文中写道:“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在此之前,对石钟山命名主要有两说:一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石相  相似文献   

3.
颜海红 《现代语文》2008,(12):48-48
《石钟山记》这篇名作,我以为有三趣:描写渲染,生动引人,是为“景趣”;评事说理,周全透辟,是为“理趣”;行文节奏,波澜起伏,是为“韵趣”。  相似文献   

4.
《石钟山记》是苏轼写的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在这篇游记中,对于石钟山的命名,苏轼主张“风水如钟”说,而反对“石声如钟”说。  相似文献   

5.
苏轼《石钟山记》,记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景,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说明凡事必须亲见亲闻,不可臆断。至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历来说法不一。在备课时,得到数则资料,辑录如后,或可有助教学时参考。汉朝桑钦《水经》:“彭蠡之口有居钟山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石钟山西枕彭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  相似文献   

6.
这是学习《石钟山记》的最后一课时,还有十分钟,我准备小结完毕,再进行字词练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对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正确与否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敢疑敢实践的精神。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要习惯接受,要敢于去问几个‘为什么’……”我顿了顿,这时,坐在后面的一位学生大声地问:“老师,长沙为什么不称zh!ng  相似文献   

7.
《石钟山记》是苏轼针对《水经注》郦元关于“石钟山”命名来由的注释及李渤《辨石钟山记》的见解,深入实地观察分析而写的。是一篇充分体现了认真读书,富有求实精神的好文章。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这篇文章,这对于教育学生认真读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实践使现成书本知识得到证明,才能获得较完全的知识,会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举世公认的两篇好文章,作者王安石和苏轼都名列“唐宋八大家。”不少人都认为,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相似、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石钟山记》的“预习提示”就明确指出:“本文的作法和《游褒禅山记》有类似之处,借记游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在游记的写法上别具一格……”笔者却持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都是游记散文。但是,这两篇山水游记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它们不侧重写景抒情,而是借记游寓理言志,别具一格。《游褒禅山记》精辟地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作者指出:要知难而进,才能极尽"非常之观";还指出求学时"深思而慎取"的重要性。《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辩性质的游记,强调对任何事物做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石钟山记》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齐安(今湖北黄冈县)往临汝(今河南临汝县),途经九江鄱阳湖口,访询石钟山,探究它命名为“石钟”的原因而写的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不同于一般的写景记游之作,而是通过记游来发议论,强调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全文共分三段。第一段,叙述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两种说法的怀疑,  相似文献   

11.
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总是这样想。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风水声如钟”,二曰“石声如钟”,三曰“山形如钟”,这些观点各自有一番道理,后来又有“声形如钟”说。照这样看来,不同意苏轼“风水声如钟”观点的人岂不也可以讥之“简”“陋”?同时,许多山水的得名由来,诸如《山海经》的一些记载及“不周山”、“峨眉山”之类,本身就无从考证。绝世聪明的苏轼是应该明白这一点的。看来,苏轼先生创作《石钟山记》的目的可能不在于考证,而是在苦心孤诣地教导儿子苏迈的为官之道。可以说这是一篇“送子登仕途序”。不妨设想一下苏轼父子泛舟石钟山的情形。一叶扁舟逐着一弯新月,偶尔惊飞栖息的水鸟。鄱阳湖面,水波不兴,倒映着隐隐的青山。天性喜欢山水的苏轼,  相似文献   

12.
《石钟山记》是苏轼散文中的名篇。笔者觉得该文有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现提出来加以讨论。一、选择的考察时间不妥《石钟山记》开篇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观点,并提出疑问和反驳。接下来文章第二段就记叙作者自己的一次有惊无险的考察。作者考察石钟山选择的具体时间是“至暮夜月明”,笔者认为,选择“暮夜”这一时间考察石钟山是不恰当的。因为夜晚能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3.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4.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是列入职高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名篇,文章分别是北宋时期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的王安石和苏轼的名作。它们与一般的游记的不同,就是不只注重山川景物、风俗人情的叙述和描写,还重在说理,使文章带有浓厚的议论文味道;但它们又与一般议论文不同,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游褒禅山记》的作者王安石写游褒禅山的经过,但又不多描写景物,而是尽量就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也就是明写游山,而喻写治学,得出了治学“要深思而慎取”和“要有志”的结论;《石钟山记》作者苏轼通过自己“夜泊绝壁之下”的实地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2期登载了四川省机械工业学校江有志先生《〈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一文,文章认为《石钟山记》(苏拭)“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中的“双石”应是两座山,即上、下石钟山,依据有三:其一,课文文首在注解①中提到“在现在江西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  相似文献   

17.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通过精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泛读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等,重点探讨作品中的情趣与理趣——尤其是《石钟山记》的记游与说理。精读文章后,领会作者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的求真辨伪的旨趣。【预习任务】1.阅读《石钟山记》与李渤的《辨石钟山记》、俞樾的《春在堂随笔·卷七》,苏轼否定了李渤的看法,那么,俞樾同意苏轼的观点吗?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8.
苏轼散文名篇中的“五记”是指《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本文较为细致地分析了这“五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石钟山记》作为一篇学术论文来理解,因为文中提出了一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命题。正因为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所以,关于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一直让人纠缠不休。其实,这不是一篇考古文献,也不是一篇地理学说,而是一篇游记散文。《石钟山记》最大的阅读价值还是它的文学性。文中五彩缤纷的声音描写,正是其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双石”辨     
“双石”辨河南省杞县平城高中刘世海《石钟山记》说李渤“得双石于潭上”,“双石”到底是个什么情形呢?有人认为,“双石”就是两块石头,一南一北,“且这南、北之间的距离绝非只有咫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5期,唐天永《(石钟山记)教学质疑》)。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