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抗抗的长篇小说新作《作女》,具有自觉的女性意识,通过卓尔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在商业社会背景下新女性的成长和她们的生存状态、精神追求。“作女”在今天具有代表性,是城市女性不同于往日女性的新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钟形罩》和《无字》分别探讨东西方不同生活年代的女性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心理状态及出路问题,意义深远。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两者在迷失和抗争两个方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在男性话语权下东西方女性对自己的女性身份感到迷失及通过极端的疯癫进行抗争的原因。她们的努力表明东西方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开始反抗男权文化并且积极重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3.
杨世宇 《文教资料》2008,(23):37-38
作家们高度关注人性异化现象,纷纷把目光投向于这些"人性场上的迷失者",以期通过文学形象透视人性异化、人性迷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即人性之所以异化固然有人性迷失者自身人性缺陷的因素,而更主要的则是命运的安排与拨弄,是历史的无情与残酷.  相似文献   

4.
<暗示>时比了男女作为三角故事中心人物的不同遭际;<作女>列举了男女关系的各种模式,都是在"性爱"、"情爱"中考察男女关系,塑造了两极分化的男性角色.女性文学需要全面书写男女关系,构建和谐性别世界.  相似文献   

5.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更是为我们塑造出了一位特立独行,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6.
张抗抗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对于女性自由和尊严的呼唤,一直没有停止过。《作女》便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追求独立与自我的女性形象,展示了获得物质和性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表现了张抗抗对女性理想生存状态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韦护》是一部“革命加恋爱”式的作品,虽然在学史上的成就不高,但他们为学带来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批新的学形象,一股自由奔放的气概。仅仅将其作为一种学模式加以彰显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注意到在这样一种叙事方式下。一种不成熟但却不失真实的知识分子心态得到了相应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作女的“作”是对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高度概括。“作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的反叛者,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的“搅局者”,她们不安于现状,在生活中主动出击以获得更为自由的空间,是女性解放的表现,体现了现代女性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9.
蒋韵的小说,文字缓缓地从笔尖流淌下来,为读者带来一段畅快舒展的精神享受。小说《行走的年代》讲述了梦想、青春、爱情的故事,梦想在其中串联了一切,小说里的人物为梦想而生,也由梦想导致了一切的不幸,那是张扬、激情的岁月。震撼于他人的是,小说里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莽河、陈香、周敬言、马梅龙、洪景天、小船,这些形象都不是拘泥呆板的,他们是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0.
《迷失》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迷失》中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迷失》,从而使观众更准确地把握《迷失》中的宗教元素,了解圣经思想。  相似文献   

11.
《作女》是一部糅合了多种审美旨趣的作品,既通过对诸多社会时尚和有别于传统的性观念的描写营造了浓厚的大众审美趣味,又通过获得了物质和性的双重自由的女性对理想生存状态的追求折射出女权主义思想,同时,小说还表现了对人的生存关怀的意图,关于人的存在本质、自由、生活意义等的思考逐渐接近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鲁迅的《伤逝》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爱情的反讽,这种反讽意义是通过两个要点来完成的:一是小说叙事与其语境的对立;二是《伤逝》主题内涵中所表达的自由恋爱与传统婚姻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邱肖 《考试周刊》2014,(38):20-22
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反传统小说形式。《迷失在欢乐屋中》是一篇典型的元小说。本文从戏仿、露迹、片段拼贴与结局开放等角度分析了元小说的特征。通过解读《迷失在欢乐屋中》,分析元小说特征,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用相当的篇幅谈论小说自身,对传统的小说创作模式提出反思,而且自始至终流露出一种强烈而自觉地谈论小说自身的意识。小说已不再是对于现实的简单模仿,它已经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14.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5.
"行走"是生命的常态,是生命行为的外在特征,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标志,而"思想"是生命的精华,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人性的光泽与荣耀,是人情与兽性的本质区别所在。青年作者沈建通的散文《行走浙江》及其《创作谈》,述说了行走过程中对生命本体意义的认识,因与作者似曾相识的行走历程,所以就有了对文本诗性解读中的思考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大浴女》中对巴尔蒂斯所绘“少女图”的描写可谓作家的创作宣言。全书有一个“尹小荃之死”的纽结 ,看似设悬念 ,实是象征性隐喻 ,它象征着尹小跳、章妩等两代女性的“浴” ,即磨难 ,正是在磨难中 ,见出种种命运、种种个性、种种灵魂。各章的故事线索分为单声独语 (单线 )、双声应答 (双线 )与众声喧哗 (多线 ) ,单声独语中常进行切断与陡转、呼应与接通 ,双声应答有重要的“中转”意义 ,众声喧哗中进行着多条故事线索的凝聚。小说的叙事视角是第三人称的“内聚焦”“展示” ,从而构成人物叙事情境  相似文献   

17.
胡燕  黄荷 《文教资料》2009,(12):14-15
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表达了作家对中关文化能和谐相处、相互融合的期许,但是小说中在西方长大的女儿对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排斥态度正是西方社会以东方主义的种族中心为出发点.排斥被视为“他者”的非西方文化的典型范例,她所刻画的中国形象仍然是西方文化所折射的“他者”形象。华裔女作家的双重身份和尴尬处境使她们的文学创作流露出身份多重性的困惑.她们的作品既表达了对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渴望,又传递了对自己祖先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相似文献   

18.
约翰·巴思的短篇小说<迷失在开心馆中>通过运用以露迹、戏仿为代表的元小说叙事手段,表达了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对于小说的本质及小说创作形式的思考:小说已不再是对于现实的简单模仿,它已经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  相似文献   

19.
约翰·巴思在短篇小说集《迷失在开心馆中》以模仿—颠覆的对立方式展示出其复杂的宗教观。作家在模仿《圣经·主祷文》的体式后对其进行彻底颠覆,模仿上帝创世继而又怀疑、颠覆上帝的存在。该部小说集中展现出巴思宗教怀疑主义、多神论的复杂宗教观,生动折射出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思想动荡、信仰危机的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20.
张抗抗的小说《作女》,通过对女主人公卓尔的描写,表现了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生活在北京的一群不安分守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生存状态。"作女"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笔者从"作女"现象的表现、"作女"现象的形成原因、"作女"的书写意义三方面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