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二年级班的数学复习题,复习的内容是“比……多、比…少”的简单应用题。课堂上,老师板书了两种类型的两道应用题,并特地用彩色粉笔在“多”和“少”两字下面打上了着重符号。从表面上一看,这位教师还能抓住“重点和关键。”这两道题的内容,刚好是出现“多”字的题用加法计算,出现“少”字的题用减法计算。尔后,教师点了课本上的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出乎该教师的意料,其中一道题是先告诉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效果总是不够理 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方法不当。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重视。 一、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解答简单应用题的基础。 简单应用题的“简单”之处在于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是要求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学好。对于加法应用题的教学,可分成两类:一是求总数的应用题;二是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由于求总数的应用题同加法概念比较接近,因而学生比较好懂也易掌握。而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学生往往会得出不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题中有“总数”、“一共”或“多”等字眼,就用加法计算。造成形如:甲班有学生45人,比乙班多3人,乙班有多少人?用45+3=48这样错误的解法。如果教学时把重点放在讲清数量关系上,而不是分类上,使学生懂得加、减、乘、除的意义及两数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从第二册第二单元学过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之后就出现了文字题练习。文字题与计算题和应用题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它对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应用题的能力,对启迪思维、开发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文字题的教学谈几点建议。 1.式题教学要“多读”“多读”并不是偏移式题教学注重计算的重点,而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式题从计算意义上、各部分  相似文献   

4.
“比多(少)”这类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虽然属于简单应用题,但却是基础应用题。特别是在低年级数学应用题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复合应用题作好准备。以前,很多教师教这部分应用题时,总是让学生记住“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结果,不少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因而常常出错。主要原因,我  相似文献   

5.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正叙的;一种是反叙的。虽然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解答常见的加减应用题,但在解答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相混淆,机械地见到“多几”就用加法,见到“少几”就用减法。为了防止学生如此错误地理解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学一年级算术所学的应用题,是最基本的,是以后学习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应当让学生切实掌握。一年级应用题主要有“求一共”、“求剩余”、“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两数相差多少”和一般乘法应用题以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等内容。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以后,如果分单元让学生进行练习,一般都作得较正确,但当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出题时,往往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在解答时就会乱碰,这反映了学生并没有把知识灵活而牢固地学到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各种类型应用题讲完后,就采用了归类分析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弄通弄懂这些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把有关用加法计算的应用题归纳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例如:(1)小明早上写了40个字,晚上写了30个字,这天他一共写了多少个字?  相似文献   

7.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积极改进应用题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搞好低年级的应用题教学谈谈我们的作法。一、让学生提前接触应用题。一年级教材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才正式出现应用题。为让学生提前接触,我们在他们一开始学计算时就把教材中的插图复述成文字题。如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中,有一幅  相似文献   

8.
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里,编写了“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一步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把它同“正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混淆.有的学生一见“多几”就用加法或见“少几”就用减法.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往往会产生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的教师喜欢按照应用题的类型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认为这样教省事;二是有的学生在解题时喜欢找“多”、“少”、“一共”、“只剩”等重点词语,认为“按词定解”省力。虽然这两种方法在教学中有时也会有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弊端是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阻碍学生独立思考,当题目的叙述稍有变化,即使不增加难度,也会使学生束手无策。为了克服这种“定型化”的教学倾向,就必须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花气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夯实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一、“还原”与“逆转”的训练加法与…  相似文献   

10.
式题、字题、应用题这三类题型在聋校数学教材中占有绝大部分数量,几乎每个练习都会出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这三类题型孤立地去讲,讲式题时只要求学生会根据运算顺序单纯计算,讲字题时,只要求会列式计算,而不站学生理解题意,这就给应用题的教学带来困难。这样做,学生不仅接受得慢,而且经常列错式,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三类题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过去教“比多”“比少”这部分应用题时,讲后给学生总结出两句话。“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让学生记熟背会就放心了。结果呢,不少学生片面理解为:见“多”就用加法见“少”就用减法计算。尤其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然后再求两个数的“和”的两步应用题时,错误率竟达70%。问题出在那些以间接方式叙述的应用题上。如:(例一)学校养7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少5只,白兔几  相似文献   

12.
在简单应用题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算式后,老师常提问学生,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计算?有的学生说成:“我是根据问题,现在还剩多少辆汽车?所以用减法。‘一天一共耕了多少亩?’所以用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说:“问题上‘一共’用加,问题上有‘倍’用除法。”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看条件,哥哥比弟弟重10斤,所以用加法,二年级植树的棵数是一年级的3倍,所以用来法。”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往往照例题类型依样画葫芦,跳不出条条框框的束缚,严重影响思维的发展。我就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谈几点做法: 一、采取分析比较的方法 1.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根据题中个别词语机械地套用模式,一些学生见到“多”就用加法,见到“少”就用减法等。为此,在  相似文献   

14.
简单应用题一般指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九义”大纲规定,简单应用题不再列类型名称,只提“加法和减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乘法和除法一步计算的应用题”要求联系加、减、乘、除法的含义进行教学。通过简单应用题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它的结构、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情况,发展学生思维,为以后学习复合应用题打基础。本文以加、减法简单应用题中的“求两数和”与“求剩余’这两种应用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一、重视感知,做好铺垫“求两数和”与“求剩余”实质是部分量和总量之间的互逆关系…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们听了某学校一年级的一堂数学练习课。这堂课主要是把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与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比较。课上,先叫学生板演了一道题:“养兔场养白兔127只,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2只。养黑兔多少只?”然后,教者把“养的黑兔比白兔少32只”中的“少”字改为“多”字,让学生解答。解答后述引导学生比较两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突出所谓关键词语“多”字与“少”字来确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课后我们听课的老师建议教者出这样的题目给学生解答:育红小学1980年第一学期三好生有86名,第一学期的三好生比第二学期少15名,第二学期有三好生多少名?结果全班学生都错误地解答为86-15=71(名)。  相似文献   

16.
“九义”小学数学第一册(六年制)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使学生能正确而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初步学会解答“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了解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夯实计算基础 因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用“想加做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而任何多位数加法在计算过程中,一般都要分解成一位数加法,多位数乘法的计算也经常要用到加法,所以,20以内的进位加法计算是小学阶段  相似文献   

17.
应用题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年级越高,学生难学、老师难教的现象就越突出。应用题教学难,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低段应用题教学中望文生“式”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中高段应用题教学的难度。一次到乡村学校搞教学调研,我看到学生数学作业正确率普遍很高,于是想听听学生的解题思路,就指着刚做的一道应用题问学生:“这题为什么用乘法做?”想不到学生答得很干脆:“求一共是多少,当然用乘法做。”他还告诉我一个“诀窍”:求一共是多少,要看单位,单位相同用加法做,单位不同就用乘法算。这个“诀窍”的直接结果是:学生见“多…  相似文献   

18.
低年级学生解答求两数和的简单应用题时,往往看到问句中的“一共”就不加思索地用加法计算。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了这一类型的题目,强化了“一共”与“加”的联系,形成一种趋向性,看到一共就会按固定思路作出用加法计算的反应。这种思维的定向性,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必须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很多老师在设计新授课练习题时,虽然题的形式有变化,但是,题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例如,有的老师讲百以内进位加法时,板书课题“进位加法”。设计的每个练习题,个位相加都满十,都需要进位。有的学生算过几个题之后,发现了这个“规律”:这节课老师讲的是进位加法,这节课的每个练习题十位上都要多加一个“1”。所以,这些学生再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在计算技能方面水平很高,但当他们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如低年级学生读“直接计算2和3两个数的和”时,他们会准确无误地完成,而把它们放在文字题或应用题中时如“2和3的和是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