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Fe2+与Fe3+转化"出发,编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原创实验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贯彻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HNO3、Fe2 +是化学实验室经常遇到的物质 .关于这两种物质的稳定性问题 ,虽然看起来较为平常 ,但其反应原理人们至今并非十分清楚 .作者就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针对Fe3+催化H2O2分解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别对浓度、溶液pH等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一般的课堂演示实验,可选取6%的H2O2溶液,稀释5倍的饱和FeCl3溶液为催化剂,pH约为5,此时H2O2分解现象最为明显,利于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4.
传统教材上Fe3+转化成Fe2+的实验操作是向2mL1mol/L的FeCl3溶液中滴加3滴稀盐 酸,再加入少量还原性铁粉,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这种做法有两点缺陷:一是加少量 铁粉无法保证Fe3+完全转化成Fe2+;二是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较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 象需较长的时间。为此,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1.向4mL1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5滴稀盐酸,再加入1/4角匙(稍过量)的还原性 铁粉;  相似文献   

5.
铁元素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近5年高考考试的热点之一。"Fe(2+)和Fe(2+)和Fe(3+)的相互转化"一课以生活中"怪水现象"、茶叶、维生素C和含铁药片为切入点,用Fe(3+)的相互转化"一课以生活中"怪水现象"、茶叶、维生素C和含铁药片为切入点,用Fe(2+)和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改进装置分析反应现象和原理,该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化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技能,提高学生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6.
Fe3+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把铁粉氧化成Fe2+: 2Fe3++Fe=3Fe2+ ①这是铁离子的一个重要性质,注意是2mol Fe3+氧化1 mol Fe.这个方程式有很多变形. 变形一:“2Fe3+”由“1Fe2O3”溶于酸性溶液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6,(2):33-35
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并通过浸渍法获得Fe3+离子修饰TiO2纳米管阵列,研究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存在条件下,通过太阳光照射30分钟,制备的Fe3+离子修饰TiO2纳米管(Fe-TN)阵列几乎完全分解亚甲蓝(MB)污染物(1×10-6 M)。与纯TiO2纳米管(TN)阵列催化剂比较,Fe-TN阵列的光催化活性显然更高。  相似文献   

8.
铁元素是中学化学重要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是高考的热点.下面就Fe2 和 Fe3 的检验方法总结如下.一、观色法利用Fe2 和Fe3 是有色金属离子或加入 SCN-、C6H5OH后呈特殊颜色这一特性,鉴别如下: 1.观察待鉴别的两种可溶性盐溶液的颜色,呈浅绿色者为Fe2 溶液,呈棕黄色者为 Fe3 溶液.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金属离子Fe3+与Cu2+氧化性强弱时,容易误认为氧化性Cu2+>Fe3+。其原因是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Fe比Cu活泼,而金属活泼性越强,其对应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那么如何比较Fe3+与Cu2+的氧化性呢?我们利用Cu与FeCl3反应(2FeCl3+Cu=CuCl2+2FeCl2)来比较,但由于FeCl3水溶液的黄色很醒目,要看到黄色转化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液膜扩散法鉴定溶液中存在的Fe3+和Fe2+.鉴于不同浓度的Fe3+、Fe2+与不同的鉴定试剂反应呈现不同的现象,通过不同反应体系的"比邻式"或"同心圆"的自然扩散实验,得出一定实验条件下Fe3+、Fe2+与不同鉴定试剂反应的最佳浓度比,可以鲜明、准确地对Fe3+、Fe2+进行鉴定,由此为中学化学实验中其他常见阳离子的鉴定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以非离子型的乳化剂壬基苯酚聚氧乙烯醚(OP)为表面活性剂,异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正己烷为油性溶剂的W/O型微乳液,并对其迁移金属离子Zn2+、Fe3+、Cr(Ⅵ)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制乳及迁移的适宜条件,在制乳油相中,OP∶异戊醇∶正己烷=2.5∶4.0∶2.0(体积比),水相和料相盐度CNa Cl=0.1 mol/L,金属离子浓度10μg/ml,p H 5.0为宜。在酸性(p H 5.0)条件下,微乳液对Zn2+的迁移率远高于对Fe3+的迁移率;在中性及弱碱性(p H 7.0~8.0)条件下,微乳液对Zn2+和Fe3+均具有较高的迁移率,但Cr(Ⅵ)迁移率较低,可根据其迁移率不同实现Zn2+、Fe3+、Cr(Ⅵ)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在溶液中,用HNO3氧化Fe2+为Fe3+通过KSCN鉴别Fe2+的存在,在不少化学教师中存在争议.采用微型实验,以影响该实验的HNO3自身所含铁量、HNO3溶液的浓度及用量、KSCN溶液及Fe2+浓度等为可变因素,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究,旨在找到用HNO3作氧化剂鉴别Fe2+存在的适宜条件.结果显示,若滴入HNO3溶液的浓度适合且是少量的,则HNO3可先跟还原性较强的Fe2+反应,将Fe2+氧化为Fe3+,即可通过KSCN鉴别Fe2+的存在;若HNO3溶液浓度用量过大,就会继续氧化SCN-而使鉴别实验失效.  相似文献   

13.
苏教版高一化学1(必修)中Fe2+和Fe3+的性质与转化是元素化合物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一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掌握的好,有利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及有助于今后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文章就如何通过实验手段优化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14.
对同时含有Fe3+和Fe2+的混合溶液中Fe2+的几种常用检验方法的使用条件进行了验证和探究,发现较理想的检验试剂为K3[Fe(CN)6]溶液和KMnO4溶液.  相似文献   

15.
权永妮 《考试周刊》2014,(54):145-145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实验课中,教材中所用到的过氧化氢酶的材料是新鲜的动物肝脏。本实验尝试用成本较低的马铃薯做此实验,用此材料既降低了成本,又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同步荧光法和三维荧光法研究了金属离子Fe2+、Fe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的竞争结合作用.结果表明,Fe2+、Fe3+对BSA的内源荧光都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机理均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的联合作用,主导作用分别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并分别计算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和热力学参数,Fe3+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Fe2+.弱的结合力使BSA与Fe2+、Fe3+相互作用后构型没有明显改变.当Fe2+、Fe3+同时与BSA相互作用时,二者表现出弱的竞争取代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详细分析并解释了Fe3+在水溶液中的呈色原因。结果表明,硫酸铁、硝酸铁呈黄色是Fe3+强烈水解产生系列羟基水合铁离子所造成的;经强酸酸化的氯化铁溶液仍呈黄色,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能耐酸的铁氯配离子之故。而强酸酸化的硫酸铁、硝酸铁或高氯酸铁溶液几近无色,原因是这些溶液中主要存在浅紫色(实验中观察为无色)的水合铁离子[Fe(H...  相似文献   

18.
采用活性炭纤维电极电吸附水中Fe~(3+),研究电压、Fe~(3+)初始浓度、pH值、温度对电吸附去除水中Fe~(3+)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升高,Fe~(3+)去除率升高;Fe~(3+)初始浓度越大,Fe~(3+)去除率降低,但活性炭纤维的吸附容量增大;溶液的pH值偏碱性时,Fe~(3+)的去除率较高;温度越高,Fe~(3+)去除率也越高,但是温度高于40℃时,由于溶液蒸发,Fe~(3+)浓度降低较慢。此外,活性炭纤维电极再生实验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电吸附Fe~(3+)之后电极具有良好的再生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基于4-(4-甲氧基亚甲基氨基)甲酸(MBABA)荧光化学传感器,用于95%乙醇介质中Fe3+测定.常见金属离共存时,荧光传感器MBABA可以选择性地与Fe3+形成1∶1配合物而使其荧光被明显淬灭,Fe3+对MBABA荧光淬灭常数KSV为4.71×104L mol 1.更强配位剂F–可夺取MBABA-Fe3+配合物中Fe3+,使MBABA荧光恢复到原来强度.法测定Fe3+检测限达2.4×10 6mol L 1,表明MBABA可作为测定Fe3+高灵敏度和专一性荧光传感器.  相似文献   

20.
"棕色环实验"中的络离子--[Fe(H2O)5NO]2+的稳定性和结构,教科书中几乎没有说明.本文就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化学结构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对[Fe(H2O)5NO]2+离予的结构和稳定性加以分析研究,探讨它们内在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