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文化在日益频繁的交往中进行着交流和融合,尤其是电影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该文基于《西雅图夜未眠》和《北京遇上西雅图》两部电影,从跨文化语用学视角对电影内容以及电影文本进行研究,试图挖掘出一些隐藏在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帮助人们在交际中避免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尴尬等。  相似文献   

2.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最近十分热门的一部国产电影。它打破了原先王子与公主结合的范式,通过现实题材的超现实演绎,展示了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一段洗尽铅华的温柔之恋。  相似文献   

3.
影视作品作为信息含量较多,又较受现代社会青睐的媒介之一,是现代人在闲余时间对自己视野进行拓宽的重要渠道之一,同时,影视作品也是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尤其是不同国家电影的引进及字幕翻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影响,而电影字幕翻译同样会受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主要从影视字幕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对电影字幕翻译影响的同时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影视字幕翻译与归化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凭借电影《卧虎藏龙》的配乐,于2001年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音乐家。谭盾在音乐创作中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给东西方听众带来新颖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5.
两希文明发展历程的固有特点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而美国影片《2012》所展示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及其所褒扬的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拯救精神正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主题。透过欧美电影了解西方文化,减少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中西文化深层次的交流和融会贯通,提升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信,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9月在中国隆重上映。该电影改编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1998年动画片版本的基础上首次以真人版电影呈现。该剧在上映之前,迪士尼公司对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全球观众尤其是中国本土观众对其充满了期待。然而,由于故事情节的无端添加、人物形象的不合理设计、美式价值观的强势输出等因素,导致电影《花木兰》在中国市场受到冷遇。作为一次不太成功的电影改编,该电影为中西文化如何实现良性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以假当真     
文化能够在交流中获得理解和突破,中西文化之间需要通过适当的桥梁和媒介进行沟通。我国著名的古典乐曲家赵辉就把古筝与西洋的爵士乐融为一体,实现了中西文化合璧。而冯骥才的《以假当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西文化虽存在不同,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8.
李安电影中一大主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李安在电影中探讨家庭伦理、爱情观念以及人性特征,并呈现自己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判断。李安的"世界人"身份让他能够通过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解构、改造东方文化,让传统文化接近西方文明,并最终达到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中的情节、角色和语言方面的陌生化技巧进行分析,探讨了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审美感以及其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电影《蝎子王》、《西雅图不眠夜》和《小公主》的内容、形式到题材甚至电影的观众对象看起来毫无关联。但从叙事结构方面分析,它们都应属于追寻主题的影片。本文试以这三部影片为例,分析电影与文学的叙事结构的统一性和共同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李安以其拍摄的电影来展现东西方文化冲突,传达了处于美国边缘社会群体的呼声。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在于整合李安的两部电影《推手》和《喜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即中西文化差异,深入探讨了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研究李安的电影可以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周围世界,充分掌握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点,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欧阳心农作为华人《道德经》英译第三人,很少被人提及。他的家庭信息不详、受教育信息罕见,而他的文化交流经历亦散落于各种史料之中。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理想主义者,欧阳心农曾尝试在政府任职、参加太平洋国际学会会议、撰写诗歌等各种途径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结果都不甚理想。之后,他以这些经历为铺垫全身心地投入了《道德经》的译介之中。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抽丝剥茧似的梳理,释解欧阳心农《道德经》的具体翻译行为,为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作为中国经典文化瑰宝,花木兰传奇,逐渐成为跨文化领域热议的话题。借鉴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从跨文化角度分析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中西文化融合中的呈现与意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涉及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等方面。对美国电影《花木兰》中的中国传说人物“花木兰”的文化维度分析,有助于理解中西视域下花木兰形象的演进,更好地阐释“木兰”这一文化符号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王旭文 《文教资料》2013,(35):129-131
作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代表性导演,徐克以其电影创作备受瞩目.因为徐克自身复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加之受香港地缘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电影呈现出中西文化融于一炉的独特景观,徐克在90年代初期创作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也是如此.这些电影选择中西文化交错和冲突的时代背景,并在形式上大胆运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奇异的视觉美感,而导演对电影中“他者”形象的塑造,也隐含着其鲜明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龚雪燕 《考试周刊》2010,(54):51-51
本文通过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刮痧》分析中国人文传统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差异。作为中国文化人文传统的核心之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和西方所信仰的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摩擦。这也正是《刮痧》这部电影所反映出来的中西文化冲突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通过《庭院深深》与《简·爱》两个文本的对读以及简·爱和含烟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具体地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的爱情现和婚姻观,以期深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9.
赵萌 《学习之友》2013,(10):46-48
《北京遇上西雅图》这部电影给人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莫过于汤唯说Frank在西雅图的家卖掉,去北京只够买二环边上的俩厕所。汤唯说得没错。沈勇先生一家在北京卖房、在美国买房的经历或许可以更直观地还原这样一个等式。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否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影《刮痧》是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经典之作。通过从克拉克洪和斯多特贝克提出的五大价值取向维度对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进行解读,可以加深中西方的相互理解,从而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