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某橡胶减震器为研究对象,ASTM_5992_R2006为依据,采用Bose ElectroForce 3330振动台分别将橡胶减震器的振动频率、振幅、预载荷3个水平因素作为可变参数,进行循环振动试验,并用DMA模块记录力-位移信号获得约3万个数据。利用傅里叶变换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振动频率、激励振幅、预载荷与橡胶减震器动刚度的主要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预载荷情况下的动刚度曲线成近似的平行关系。预载荷越大,橡胶减震器承载能力越强,动刚度越大。动刚度随频率增大先增大后减小,0~30 Hz,动刚度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大幅度达到30%;35~50 Hz,动刚度变化相对较小。动刚度值的整体幅度随激励振幅增大而减小。通过对减振器的试验,更加具体地了解了动刚度的影响因素,为橡胶减震器的国产化提供了设计及检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红黏土的工程性质,使用椰壳纤维增强红黏土,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增强机理,探究椰壳纤维的长度和掺量对椰壳纤维加筋红黏土强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椰壳纤维的掺入可以提高红黏土的强度和延性;椰壳纤维加筋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随着纤维长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纤维长度为5 cm时,达到最大值;当椰壳纤维掺量小于0.5%时,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椰壳纤维加筋土的强度也随之增加,而当纤维掺量超过0.5%时,强度开始下降;当纤维掺量为0.5%、纤维长度为5 cm时,加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将木质素掺入花岗岩残积土,通过击实和单轴压缩试验,对比研究了木质素掺量和含水率变化对土样压实性和单轴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掺入木质素后,花岗岩残积土土样干密度对含水率的敏感性增大;随着木质素掺量的增加,各土样的最优含水率先降低后升高,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减小,花岗岩残积土土样的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随着木质素掺量的增加,在较高含水率下,各土样单轴抗压强度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在较低含水率下土样的强度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三种不同水胶比和矿物掺合料掺量为变量,研究混凝土耐久性的变化.通过试验得出:混凝土早期自生收缩变形发展较快,几乎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趋势;随着矿物掺合料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自生收缩随之减小;随着龄期的增加,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逐渐增大,早期发展速率较快,15d后增长速率变缓;相同龄期时,随着混凝土中掺量的增大,其干燥收缩变形减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C 语言编制了ANSYS到FLAC的接口程序,模拟了砂土粘聚力、内摩擦角、标贯数、桩长细比、动荷载等因素对液化砂土中桩的弦振效应的影响,得出了相关的规律曲线及各因素影响的敏感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桩基弦振效应随砂土粘聚力、内摩擦角、标贯数、动荷载频率、桩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随桩长细比、动荷栽振幅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循环荷载历史对饱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φ150×300mm的圆柱体试件,对饱和混凝土试件在不同荷载循环次数(0次、25次、50次、100次)与不同应变速率(10-5/s、10-4/s、10-3/s、10-2/s)作用下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荷载循环次数以及应变速率对饱和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历循环荷载历史后的饱和混凝土峰值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随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饱和混凝土的峰值应变先增大后减小,随应变速率的增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随应变速率的增加,饱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液限土水稳定性差的问题,研究了再生骨料掺量、粒径及砖混比对改良土击实特性和崩解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改良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改良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逐渐降低;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试样崩解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在掺量为15%时,抗崩解性最好;粒径较小的再生骨料对高液限土的改良效果更好,0.075~2.000 mm的再生骨料崩解速率慢,同一时间崩解剩余量更多;砖混比为1∶2时改良效果最优;崩解速率主要与试样裂缝大小有关,试样裂缝越大,抗崩解性越差。  相似文献   

8.
为开发高性能沥青路面热反射涂层,研究了功能填料配比对隔热性能的影响、粘结材料配比对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功能填料掺量对隔热性能和粘结强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制备热反射涂层,对其耐久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TiO2和SiO2质量比例下,随着TiO2质量的增加,热反射涂层的隔热性能升高。相同固化剂掺量下,在增韧剂掺量为20%~30%时,粘结强度最大;相同增韧剂掺量下,当固化剂掺量为30%~40%时,粘结强度最大。随着功能填料掺量的增加,热反射涂层隔热性能升高,粘结强度先缓慢降低,后加速降低。根据各组分最佳配比制备热反射涂层,涂层磨耗率随磨耗次数的增加而升高,前期升高速率快;隔热性能随磨耗率的增大而线性减小;抗滑性能随磨耗次数的增加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9.
建立超声驻波场下油中水滴的位移模型,研究声强、辐照时间、频率、油水界面张力以及油品黏度对W/O乳状液分离特性的影响。对比位移模型和试验结果发现:脱水率随声强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优声强Io,使得脱水率达到最高;脱水率随辐照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存在一个最优辐照时间To。随着超声波频率的增大,乳状液脱水率逐渐减小,且最优声强Io也减小。声流与声空化对超声驻波场下乳状液的分离过程有较大的破坏作用。乳状液脱水率随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先增大后减小,随油品黏度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在高速公路路面下面层中的应用,通过对旧路面回收材料的性能评价和再生混合料矿料组成设计,研究再生混合料中用水量、乳化沥青含量和水泥掺量对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的混合料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中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最大干密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乳化沥青含量的增加,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的干、湿劈裂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泥掺量控制在1.5%时,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具有最佳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花岗岩石粉混凝土抗冻性问题,制备尺寸为100 mm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分别测定未冻融和冻融循环25、50、75、100、125和150次时花岗岩石粉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得到主要结果如下:花岗岩石粉混凝土抗压强度、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与冻融循环次数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负相关;冻融循环150次时,编号为S52C10试件抗压强度与其冻融前。抗压强度比值、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为66.0%、1.81%和66.9%;试验表明当花岗岩石粉掺量在0%~20%范围时,掺量为10%的花岗岩石粉混凝土抵抗冻融破坏能力最强,试验结果可以为花岗岩石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在16~40℃中等温度下测试、分析了基质沥青及其温拌沥青的复数剪切模量G*、相位角δ等流变性能,进而建立了疲劳因子G*sinδ与基质沥青性质、试验温度和拌剂掺量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复数剪切模量G*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相位角δ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拌剂掺量越高,复数剪切模量G*越大,相位角越小;疲劳因子G*sinδ随着温度升高呈指数减少,随温拌剂掺量增加呈线性增大;在较低温度和较高掺量下,疲劳因子的变化幅度更大;基质沥青复数模量越小,温拌剂对温拌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而老化对基质沥青性能的影响高于对沥青-温拌剂相互作用的影响;掺量越高的温拌沥青结合料,越容易疲劳开裂.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胶浆对沥青混合料粘弹性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AMPT)对不同粉胶比、纤维掺量、水泥替代矿粉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粉胶比、纤维、水泥替换量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等粘弹性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胶比和纤维掺量的增加,动态模量均先增大后减小,而且加载频率越高,动态模量差异越显著;低粉胶比的混合料相位角最大,较高粉胶比的沥青混合料的相位角差异较小;掺加纤维沥青混合料相位角的变化与加载频率密切相关,掺加纤维可以显著增强沥青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水泥替代矿粉对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影响相对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变形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重塑黄土抗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轴拉伸试验,研究重塑黄土的拉伸特性.结果表明:在单轴拉应力作用下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硬化型,试样的破坏表现为脆性破坏.初始含水率对重塑黄土抗拉强度的影响极其显著,在干密度一定时,抗拉强度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抗拉强度的最大值并非是土样最优含水量对应的值;干密度对重塑黄土抗拉强度有重要影响,抗拉强度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试样破坏时的极限拉应变随含水率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农荣  农漪 《广西教育》2014,(23):185-186
弹性模量是工程材料重要的性能参数,可视为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通过研究砂岩弹性模量,对不同掺量、不同围压对砂岩的弹性模量进行实验分析,找出其规律和特征,为岩土工程的结构安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质量分数3.5%NaCl和5%Na2SO4混合溶液为侵蚀介质,采用快冻法对不同煤矸石粉掺量的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测定各组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以及孔结构参数,研究不同掺量的活化煤矸石粉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与复合盐侵蚀耦合作用下的性能损伤劣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盐冻循环作用下,不同掺量活化煤矸石粉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变化均呈现前期平缓下降,后期快速下降趋势,而质量损失率则前期缓慢增长,后期快速增加;活化煤矸石粉掺量为20%时,混凝土抗冻性能最优,且经300次盐冻作用后,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分别为2.43%和90.12%,抗压强度下降了14.47%;活化煤矸石粉能细化孔隙,改善孔径级配,减少有害孔和多害孔的比例,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连续有序可控爆发性成核"纳米粉体技术,制备了掺钕锶铁氧体纳米粉体,并对粉体的晶体形貌和结构进行了检测。粉体的XRD分析表明:Nd掺杂改变锶铁氧体晶型,并产生一些杂相,其可阻止晶粒的长大;随着掺杂量的增加,剩余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而内禀矫顽力增大,磁感矫顽力先增大后减小;掺杂量为0.1时,磁能积指标达到最大值。另外烧结温度对磁性能的影响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压实非饱和土的模量与含水率关系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可靠地评价实际工程中路基压实土的工程性能,在路基填筑设计时考虑了道路实际服务期内气候变化对路基压实土性能的影响. 鉴于含水率测试方法简单且应用广泛,直接采用含水率代替吸力寻求压实非饱和土模量和含水率之间的联系. 采用非饱和土三轴仪对不同初始压实含水率和经历干湿过程后不同含水率土样进行常含水率三轴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和围压等对土体模量的影响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 土体含水率的增加会引起非饱和压实土体模量的降低,且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非饱和压实土体模量随含水率呈指数规律变化; 土体模量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加,但含水率对模量的影响较围压对模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该研究可为服务期内非饱和压实路基土的性能变化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监测系列锯切试验的主轴功率,分析锯切过程空载功率、有效锯切功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材料去除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载功率随锯切线速度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大。有效锯切功率随材料去除率呈近似线性增大。能效系数随材料去除率增大而增大,去除单位体积材料总能耗系数随材料去除率增大呈先快速后缓慢的减小趋势。总体上讲,高线速度锯切工艺直接增加空载功率,并不节能,适当提高材料去除率有利于低能耗加工。  相似文献   

20.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理论,采用Fluent对3种不同雷诺数下多圆柱绕流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速度云图和升阻力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仿真结果表明:尾涡区的长度和紊动强度随来流的雷诺数增大而增强。圆柱的阻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流动由层流变为紊流,且湍动更强烈;第1列小圆柱升力系数随雷诺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从第1列至第4列升力系数振荡幅度逐列增加,第4列圆柱的升力系数振荡幅度较大,最大值为其他列圆柱的2倍以上;Re=5 000时的速度云图和实验装置的流动图像接近,与数值模拟实验装置的流动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