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旁观者知识观使“接受学习”成为可能 ,也使历来的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时只是落实为“主动接受”。参与者知识观始于对“先在本质”的拒绝。“先在本质”不被信任之后 ,“对话”、“互动”取而代之。参与者知识观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
现代建构主义教学观 ,主张“少就是多”的学习哲学 .在科学领域中 ,持续地产生着越来越多的知识 ,学生不可能去学如此大量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 ,要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作用 ,培养分析科学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单纯地增加信息量 .美国一位教育家也曾说过 ,学习要养成一厘米宽 ,八厘米厚的好习惯 .这里的“宽”是指知识内容 ,“厚”指对内容探索的深度 ,同样是主张“少就是多”的学习哲学 .实现“少就是多”的学习方式 ,正是新课程教学理念所倡导的学习哲学观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这一哲学观 .设计聚焦于某一知识点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性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旁观知识观使“接受学习”成为可能,也使历史的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时只是落实为“主动接受”。参与知识始于对“先在本质”的拒绝。“先在本质”不被信任之后,“对话”,“互动”取而代之,参与知识观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知识观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从知识观的“外在—内在”、“封闭—开放”、“静态—动态”与学习方式的“他主—自主”、“独立—合作”、“接受—探究”维度探讨两者间的关系,考察当下中学生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提出中学生知识观培养与学习方式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理解为基础的,就中小学教师对知识、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重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建构学习,并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的活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学习现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学习观自身的两个维度之间也有显著的正相关,人师的教学观与知识现的“机械——辩证”维度以及学习观的“接收——建构”维度都存在总显著的相关;只有学习现的“接收——建构”维度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学历与教龄在教师知识现、学习观和教学观各线及上未见统计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精英数学”和“大众数学”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数学观,它们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相同,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观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形式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因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学生而言,他学习数学的“生活经验”应该越来越抽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发展水平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7.
“精英数学”和“大众数学”不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数学观,它们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相同,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观应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形式数学”是对“生活数学”的超越,因此,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学生而言,他学习数学的“生活经验”应该越来越抽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发展水平综合考虑选择何种数学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教育的思维方式也发生着从“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范式革命,这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课程观向动态的、开放的和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目标要超越知识达到对学生存在的关注;二是课程内容回归生活,课程内容更加关注知识的不确定性;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变传统的“师本教育”为崭新的“生本教育”,这一变更将会使学生的学习职能、学习形式、学习目标、学习责任及学习内容展现出崭新的一面。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使学生对新课程逐步地了解、适应、习惯和喜爱,要使他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激情参与、积极投入,我们教师就要更多地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观究竟发生哪些转变。一、从满足“学会”转变为追求“会学”:学习职能的提升传统的学习观念中,学校的职能就是教会学生,使学生学会知识,学生认为自己只是收纳知识的容器。当今的…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20世纪后叶 ,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 ,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盛行于西方世界 ,并对曾经流行并仍存在于现行教育中的知识传递观以及相应的传统的认识论发起了攻势强劲的批判。为了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观以及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模式 ,我认为对建构主义从哲学与心理学两个方面追根溯源是十分必要的。一、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渊源   (一 )维柯的“新科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 ,建构主义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哲…  相似文献   

11.
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看法、观念,它包括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知识获得观。知识观与学习观密切相关,为学习观念之基础。知识观构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背景,对学生学习活动有重要影响。国内外中学生知识观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设置“知识论”选修课。知识观的培养策略有:传授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介绍知识研究的前沿进展、科学地进行知识教学及其评价、改善知识学习的过程等。  相似文献   

12.
知识观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本研究分别从知识观的“外在—内在”、“封闭—开放”、“静态动态”与学习方式的“他主—自主”、“独立—合作”、“接受—探究”维度考察了解当下中学生知识观的总体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施卫保 《广西教育》2012,(3):183-184
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矛盾。对此,可运用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建构,为学生创设建构知识的环境,使学生获得适应现代企业生产需求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学习观,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观,长期以来,我们信奉“多讲多学,少讲少学,不讲不学”以及“学生能听懂,就不必看懂和做懂”的格言。这样的学习观下的教学风格大多是细嚼缓咽式的,教师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对教材内容的每一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一一予以告诫,与之匹配的教学模  相似文献   

15.
知识观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本研究分别从知识观的“外在-内在”、“封闭-开放”、“静态-动态”与学习方式的“他主-自主”、“独立-合作”、“接受-探究”维度考察了解当下中学生知识观的总体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与“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要求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世界观,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大学生哲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逐步形成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哲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其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尝试深入剖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使我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教学观和大学生学习风格是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笔者自编的“大学生学习方式量袈’以及在对国外几个有关教学观调查量表基础上设计的“教师教学观量表”,调查了西安交通大学2003级504名本科生的学习风格以及他们感知的教师的教学观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视角探讨了教师教学观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观可以分为两类,即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显著影响。当教师持信息传递的教学观,认为教学仅仅是以传递知识为目的时,学生更可能采用再现导向的学习方式,这将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当教师持促进学习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并改变自己的观念时,学生就会倾向于采用意义导向和情景导向的学习方式,这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总有那么一些知识因单调而枯燥的内容、疑难而抽象的理论成为学生学习、教师传授中的难题。如何突破这些疑难点,提升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度和认知上的接受度,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既是心头的结,更是心中的愿。在复习教学中,我采取的是"三个把脉,三个厘清"的策略。一、把脉认知冲突,厘清知识表示比如,在《生活与哲学》的复习教学中,"对立统一观点"既是重要考点,又是知识难点。来自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第九课"矛盾观"最难学,而"矛盾观"中"对立统一观点"最难学。为什么难?因为在学生的理解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