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我国有多套中学化学新教材引入了用注射器来做"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如全国发行的苏教版"实验化学"选修教材(P59)就以问题探究模式设置了这一实验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 ,是利用化学反应 2NO2(g)N2 O4 (g)来演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 ,但在实际演示中 ,平衡体系混合气体在加、减压强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改用NH3(g)+H2 S(g)NH4 HS(s)的反应来作实验演示 ,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其最佳实验条件。1 基本原理在NH3(g) +H2 S(g)NH4 HS(s)反应中 ,当增大压强时 ,化学平衡向生成NH4 HS的方向移动 ,此时可观察到体系中有白色晶体出现 ,当减小压强时 ,化学平衡向生成NH3和H2 S的方向移动 ,此时可观察到原先出现的白色晶体逐渐消失 ,体系又…  相似文献   

3.
1.将两个150ml连通的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圆底烧瓶(A、B)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1),叫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4.
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平衡理论的一个重要实验。在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中,讨论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般选用注射器为反应器做NO2和N2O4混合物的平衡体系,随压强变化,其颜色改变的演示实验。作为演示实验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现象明显,清晰。但是,该实验现象恰恰不太明显,或者可以说,几乎很多学生观察不到此现象,这就使它不具备一个好的演示实验的要求。另外,对于该实验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争议,从这些方面看,它都不是一个好的演示实验。目前,中学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也确实感觉到这个演示实验的不佳…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课本介绍的压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一实验中,由于注射器的玻管长度有限,教师操作时手又握住了部分注射器,特别是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颜色由于压强的变化在瞬间完成,现在的教室较大,学生人数较多,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基于此,经过反复研究、对比、实验,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作了以下改进,用延长容器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明显,达到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二.实验操作:将16号注射针头直接插入4号橡胶塞,用橡胶塞连接预先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32mmx200mm试管(注:试管不…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第三册中,安排了一个说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演示中,平衡体系2NO2(g)=N2O4(g)的混合气体在加减压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用NH3(g)+H2S(g)=NH4HS(s)反应代替教科书中的2NO2(g)=N2O4(g),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到最佳实验条件,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
取50ml(最好用100ml)注射器抽取大约1/2管NO_2和N_2O_4的混合气体,用橡皮塞将注射器乳头封闭,置于光源支架上,迅速推压针栓,观察注射器内增压后气体颜色的变化,然后迅速抽拉针栓,再观察减压后气体颜色的变化。由于注射器固定在支架上且有光源照射,所以操作方便效果明显,后排学生均可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装置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化学》第三册中,安排了一个说明化学平衡移动的演示实验.但在实际演示中,平衡体系2NO2(g)=N2O4(g)的混合气体在加减压时的颜色变化并不显著.因此,我们用NH3(g) H2S(g)=NH4HS(s)反应代替教科书中的2NO2(g)=N2O4(g),来说明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运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到最佳实验条件,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假定在密闭的容器里,有一气相反应已达平衡: aA bB dD eE ①A.B表示反应物,D、E表示生成物,均称为参与物。a.b、d、e分别表示中相应物质的系数。根据分压定律和理想气体方程,及平衡常数定义,可推导得到下关系式: 令 则  相似文献   

10.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1.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这使得"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对原课本"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原教材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演示实验是在注射器内充入NO2和N2O4混合气,然后推拉注射器活塞,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来说明.教学中经反复实验,混合气颜色变化不明显,压强也难以达到适宜程度和易于控制,而且NO2有毒性,污染环境.而现行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中取消了此演示实验.这使得“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教学中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对原课本“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作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 改进实验特点:变观察体系的颜色变化为观察体系的压强或体积的变化。 改进实验装置:借用物理2257—A型气体定规演示器(见右图)。该仪器可将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直接读出。 一、观察压强变化的方法: (一)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14.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怎样讲授好?一、做好演示实验,初步形成概念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演示实验,难度较大,成功的关键是:1.注射器密封要好(针头端用橡皮塞封闭,其余漏气处涂凡士林).2.推压、拉开活塞的距离要大,即混和气体体积变化要大,最少要超过一倍.演示时,最好用二支注射器进行,以便对比气体颜色的变化,以引导学生对演示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时,要突出: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实质上是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增大或减小压强,NO_2和N_2O_4的浓度均随之改变,V_正和V_逆亦随之改变.但它们改变的程度并不相同,否则平衡不会移动.  相似文献   

15.
一、实验原理: 磷酸的第一级电离常数K_1=7.52×10~(-3),而亚硫酸的K_1=1.54×10~(-2),磷酸的酸性比亚硫酸稍弱。所以,当磷酸与亚硫酸钠混和后,混和液中发生了一连串复杂的多步反应,最后达成互相关联的多个平衡。在平衡混和体系中,含有多种酸式盐、酸和正盐。但对于中学生,可以用简化的一个平衡反应式给他们见面: 由于亚硫酸的酸性略强,所以,在通常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深巩固压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我们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进一步改装成一个演示实验,现介绍如下: 一、实验原理: ICl(褐色液态)+Cl_2(黄绿色气态)ICl_3(黄色固态)根据上列反应式中氯气压强(浓  相似文献   

17.
创新实验属于连续性实验,首先在密闭体系中现场制备NO2气体,其次进行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探究,现象明显、装置简便、易于操作,最后以趣味实验的方式对产物NO2进行后续处理,使其最终变为硝酸溶于水中,实现零污染,达到了实验绿色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做好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有关实验,对于帮助学生正确形成、理解和掌握化学平衡中的重要变化规律和基本原理,是十分重要的。部编高中化学第一册在给学生讲授无机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化学平衡中,选编了一个在注射器内吸入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和气体,进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演示实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个实验有不足之处,在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这就是当把注射器反复推、拉时,首先会出现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相违背的现象,即推后,注射器管内先出现颜色变深而过一会儿才再变淡的现象。拉则相反。当然应该指出这个实验本身并没有错,现象也是可以得到解释的。(见部编化学高一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册P116)但是实验加压后最先出现颜色变深,由于先入为主,这样就往往会使一部分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作出错误的判断结论:在2NO_2 (棕色)(?)N_2O_4 (无色)平衡体系中,增加压强会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于是老师为了纠正由上述实验现象所造成的错误结论并解释现象,就得费一番功夫,增加了教学中的困难。为了克服该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我曾尝试对此  相似文献   

19.
王磊  信欣  孙影 《化学教与学》2023,(14):86-91
以N2O4的解离为例,引入数字化实验进行实验改进,通过分析反应过程中的压力变化曲线来解释“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一重点内容。通过理论计算、实验分析等阐明实验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意在引导教师从辩证的角度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实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0.
理解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原理,并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是高中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的要求,也是高考热点问题之一,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难掌握的。下面就如何掌握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