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与课程内容融合不紧密、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网络系统管理课程为例,阐明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和原则,提出了“围绕课程特色定目标、围绕课程内容挖元素、围绕元素找案例、围绕案例定方法、围绕方法评效果、围绕效果修标准”的“六围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当前课程思政教学中各环节逻辑关联性不够紧密,教学体系整体设计欠完整,导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借鉴ADDIE模型,通过对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环境、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资源和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等维度从逻辑关系上进行整体设计与优化;尝试构建一套理论有据可依,方法落地可行,贯穿教学全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确保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紧密融合,为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供理论补充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顺应“课程思政”发展趋势,空乘专业形体课程以工作情境为载体,以“艺术品质和价值意义”为双翼,以“循循善诱、画龙点睛、元素拼贴”三大教学形式为具体工具,形成“一体两翼三支点”的框架体系,梳理形体课程内容及其逻辑关系,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思政资源,为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有机结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气象气候学”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通过深入剖析课程内涵,提取课程相关思想政治要素,从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和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方面探讨该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结合OBE理念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有机结合,并在考核体系中体现课程思政目标表达成度,探索工程认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方法,为“气象气候学”课程乃至各类工程专业认证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初始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信号与系统作为电子信息学科的基础课,授课面广,可挖掘思政元素多。课程组根据课程内容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把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内容中,从总体规划、具体举措到效果评价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些专业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如何把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引入课堂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传热学课程为例,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根据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思政元素融入点,实现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化工热力学是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课程内容原理性强、学习难度大、蕴含思政元素少。本文以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挖掘每一章节内容中蕴涵的思政元素,探索化工热力学思政教学的设计方法,并以流体p-V-T关系相关内容为例,展示化工热力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化工热力学与课程思政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合,通过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依托知识点的选择,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学习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借助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全面推进,构建“大思政”格局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目标,而课程思政则成为落实全面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建立紧密关系,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渗透,由此培养学生正确、健康、优秀的思政素养。针对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研究,分析了“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总结了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提出了“大思政”格局下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知识、能力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学前教育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径主要有:课程思政元素路径挖掘探索、修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等。  相似文献   

10.
以工科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摄影测量与遥感为例,梳理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巧设计并融入思政元素,切实落实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指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是要将思政元素隐性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三全育人”。探讨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做了问卷调研,明确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从而以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改革为基础,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强  陈新兵  邓字巍 《大学教育》2023,(2):30-32+42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工类、材料类、生物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其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课堂,充分发挥有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结合在高校理工科专业有机化学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从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教学目标及思政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充分发挥专业核心课程水轮机原理的育人功能,将高校思政教育理念、能源工程师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通过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创新教学模式、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将育人机制融入水轮机原理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卢雪  王俊  刘文兵 《高教论坛》2020,(5):49-51,63
经济学课程是军队院校开设的针对部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的通识课。基于"大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经济学课程的全过程,挖掘思政元素,找到合适的契合点,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考评体系,开展"课程思政",对于打造经济学"金课",推动经济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装备试验综合演练课程的综合性、高阶性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聚焦思政教育的“装备试验综合演练”课程改革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基于课程内容与目标分析,通过绘制思政元素地图、设计思政教育模块及其嵌入方案,构建思政教学实施结构框架,为推进装备试验综合演练等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海军装备试验任职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采取有效手段将思政元素与专业技术课程相统一是新时代对各类专业技术课程的新要求。以“航空电气系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挖掘与专业课程内容高度契合的思政案例,按类别构建思政案例库,根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将案例有机融合于各阶段实训项目中,从案例融合实施过程的目标性、合理性和延展性3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并同步开展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提升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思政教育”意义重要。现课堂教学中,课程的“工科实用性”认识上的偏颇使得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有“融合”障碍。针对该问题,开展了“专业内容”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及改革实践。教学实践表明,上述教学改革可以有效突破专业内容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障碍。  相似文献   

18.
以工程造价专业“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分析如何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制定三大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环节的具体实践,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育人与育才在课程教学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它是专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能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深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相应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新媒体技术,从教学内容、手段、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创新专业课育人手...  相似文献   

20.
立足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着力宣传本专业王大珩院士、王之江院士等多位老一辈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及科学贡献,并将其研究成果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全过程,致力培养德才兼修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