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选取2009~2018年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并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虽呈增长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大多省份高校在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未能实现DEA有效;高校科技研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不显著,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稳健性检验使用工具变量和替换解释变量的方法,研究结果仍然可靠。基于结论,提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1—2020年淮河流域2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讨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背后的机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的分析显示,贸易开放和产业结构升级是科技创新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的重要机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发现区域科技创新对领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负向空间溢出的特点。因此,应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聚焦科技创新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两者的综合指数,分析了福建省9地市2012至2021年科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显著正向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高增速阶段向高质量阶段的转变中。客观评价我国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水平,可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提供借鉴。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协调五大维度,构建了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7年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采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了其区域差异,分析了其空间的非均衡发展格局。研究发现:创新发展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中国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中国的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格局。在此基础上,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工业体系建设、加强工业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金融科技、区域金融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统一框架进行分析,基于中国2011-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区域金融稳定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区域金融稳定在金融科技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的调节作用,随着区域金融稳定程度的提高,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由促进转为抑制。  相似文献   

7.
8.
利用2009—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财政分权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显著地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创新在财政分权影响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财政分权制度,逐步理顺央地政府间关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健全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政府补助对区域知识创新绩效至关重要。文章选取我国2009—2020年31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区域创新绩效分为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和经济创新绩效,进而研究政府补助对区域经济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探究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在政府补助影响区域经济创新绩效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政府补助对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和经济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知识创新绩效在政府补助与区域经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提升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产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不仅有利于区域及国家层面环境问题的解决,而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能动作用,有利于区域金融结构的优化、区域产能过剩的解决、区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在实践层面,存在绿色金融发展意识较弱、资金投入有限、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发展不平衡及信息披露机制仍不健全问题。为了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有必要提高绿色金融发展意识、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及完善相应的环境信息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7—201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科技创新起到了中介促进效应;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西部地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综合质效以及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整体而言,2012—2020年间,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质量在波动中有所提升;分维度来看,除开放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以外,皖江城市带的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就皖江城市带各大城市而言,合肥市和芜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别超过了0.6和0.4,分处皖江城市带的第一和第二梯队城市;铜陵等其他七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处在0到0.4之间,均是皖江城市带的第三梯队城市.分维度而言,皖江城市带各个城市在不同维度的表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从提供就业支持、促进创业与发展创新、增强人力资本等角度完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及产业经济建设协同机制。分析了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阐述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增效应,基于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促增效应.证明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采用滞后一期处理解释变量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来自服务业...  相似文献   

15.
从绿色生态、社会人文、企业发展、经济效率、开放创新和民生共享6个维度构建中国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测度全国286个地级市域2017年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经济协调发展有明显效果;粤港澳湾区和长三角具有多个辐射带动功能明显的中心城市,且初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绿色生态高质量是粤港澳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瓶颈。相对现有研究,本文创新地将社会人文和企业发展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对相关城市识别本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长处及不足,从而针对施策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个区域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该区域的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知识产出、实际创新活动的参与三个方面.在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呈现出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似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特征,两者关系的深入研究对探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民族地区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育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健全优化政策体系,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探析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刻不容缓。文章利用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市的样本数据,在综合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探寻空间相关性,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地理权重矩阵下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科技创新的提升对本地区和相邻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省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形成高质量发展路径是应有之义。结合当前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测度体系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理论框架,将高等教育视为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组织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禀赋,构建出包括要素、能力和功能3个维度的测度量表。量表涵盖高等教育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经费投入、师资投入、基础设施、知识生产、人才培养、入学机会、研发条件、人力资本、创新成就等11个方面,并匹配有我国省级数据支撑的43项指标。基于2019年的截面数据和教育水平测度中较常用的4种方法—因子分析、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优劣解距离法和灰色关联法,得出31个省市区高等教育在要素、能力和功能的分项得分及相应排名;依照聚类分析和综合水平排名,31个省市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依次被划分为卓越型、中等型和起步型3大梯队,为地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