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课程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活动整合,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使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分析学生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引入典型的实际案例,设计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反馈及学习效果持续改进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气象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气象知识浅显但内容抽象,内容广泛而复杂,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气象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文章结合课程现状,首先从政策、专业、教学、实践四个层面介绍了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气象学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建议,如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设计、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混合式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创新等,对于提高气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当前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推动所有课程均同向发挥育人功能。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混合式教学课堂对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挖掘课程思政融入混合式教学的有利条件,依托嘉课堂教学平台,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夜视技术与装备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两者一个引领思想,一个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设计具体教学实践措施包括:通过“线上+课前”的案例故事唤醒学生、“线下+课中”的情境案例打动学生、“线下+课后+课中”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并将课程思政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杨婕妤  陈强强  陈耀 《大学教育》2022,(11):200-204
成功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设计。文章在学情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使得课程目标的实现更加符合专业毕业要求。该模式的教学实践围绕“课前(线上)—课中(线上)—课后(线上/线下)”展开,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融入思政要素,发挥课程价值引领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行为的差异性导致高阶能力的提升存在差异,这就要求高校在混合式教学设计中要进一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门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思维进行工程实践,但是学生的计算思维还不够强;课程本身工程实践性较强,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需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考核和课外活动四个教学环节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陈芸 《教师》2023,(6):6-8
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而课程思政旨在育人,两者虽然目的不同,但具有互补性。文章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并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困境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作者以高校“资产评估学”课程为例,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确立、课程思政内容的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面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期为各大高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以“两个混合”为理念,构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课程。对课程的前端设计、资源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思政实施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位一体”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融合设计方法,对《建筑制图》课程进行深度改革和实践测试,探究如何将混合式教学策略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建筑制图课程思政设计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思政教育理解,从而为建筑制图及相关领域的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教学策略和视角。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自提出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中。英语学科自身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必然是课程思政的“富矿”。然而,高职英语听说课常被认为是单纯的英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存在学生参与性低、课程思政元素不足或生硬的问题。本文尝试构建课程思政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讨了其设计原则、实施步骤以及实践案例。该模式由线上线下七个阶段组成,能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亲和力,进一步丰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总结动态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在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优势,规划了在该课程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详细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实际,文章分析了该课程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ACM-ICPC竞赛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的观点,开发了一个基于ACM-ICPC模式的程序测评系统,并应用在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伍铃 《海外英语》2023,(23):151-153
大学英语课程波及面广、课时量大,其课程性质决定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以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挖掘课本中的思政元素、扩充教学资源、利用多模态教学,将课程教学与德育教学结合,把“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完美融合,以期达到提高语言及跨文化思辨能力、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方式的革命已经到来,作者对所担任的《商务英语函电》课程的《第一章》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并对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实验形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也对下阶段的教学改革活动进行规划.  相似文献   

16.
焦丽霞 《甘肃教育》2023,(10):15-18
近年来,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德师风建设任务作为重要目标。文章以学前手工课程为例,通过构建“思政、知识、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手工一流课程建设的教学设计,以更好地发挥思政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雅 《英语广场》2021,(10):76-79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思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课程思政也逐渐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高校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首先探讨思政课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然后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建设的现状作简要分析,最后详细阐述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思政课程是高校重要的课程,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因此,确保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传统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为例,首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在开展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设计与实施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教学而采取以下多项改革举措:更新理念,做好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准备;建设线上平台,实施线上预习;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线下探究;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施线上巩固等。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发现学生在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思政水平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该教学模式符合时代要求、考虑学生需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专业知识掌握与应用水平以及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等方面都得到提高。该模式在线上平台的建设和有效运行、线上预习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大学工科类专业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时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难度.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资源的建设应包含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思政内容,工科类课程应准确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思政教学目标,进行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教学步骤设计,线上线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路径,教学评价依据线上线下多指标综合评定.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学校各方面协调配合、共同发力、整体推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