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4位在读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基础,从本科生学业境况、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毕业选择四方面探究大学生“内卷”表征。研究发现处于“内卷”中的大学生存在“深陷其中”和“置身事外”两种相反的态度,其与大学生所处的场域、自身惯习及资本有关。研究结论有助于我们跳出网络场域中关于“内卷”夸张成分的局限,辩证分析“内卷”现象,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效应也要规避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学术内卷是群体内部出现的一种“论文数量虚假繁荣而无实际创新”的怪象。以“内卷化理论”审视研究生学术内卷具体化表征发现,论文发表成为毕业答辩、授位衡量“门槛”;科研成果作为读博深造、就业考核“筹码”;学术成果视为学科评估的“附加值”;学术资本积累变成评优、获奖的“硬通货”。研究生学术内卷产生机理主要归结于“破唯”评价标准的模糊认知;高校内评价主体“权力转让”;社会外部“僧多粥少”遴选机制;学位点“量化指标”的评价体系问题。为了抑制研究生陷入学术内卷怪圈,需要重构内部多元评价机制,挥舞好高校科研评价“指挥棒”;正视“第三方”评价人,强化导师培养的主体责任与意识;倡导人才培养多元分流,疏通研究生职业规划“分岔口”;淡化“数字化”发表倾向,塑造研究生学术自信。  相似文献   

3.
博士生培养受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影响。学术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以学术为本,市场逻辑要求博士生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大学外部环境的变化,大学学术内涵本身及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博士生培养的学术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变化后的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有交叉也有分离,且二者在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实现了博士生培养模式变革的逻辑平衡。由于学术逻辑是博士生培养的内生逻辑,其对博士生培养的影响和控制力度要大于外生的市场逻辑。因此,为了实现并保持博士生培养学术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平衡,需要对博士生培养进行劳动力市场校准,以实现博士生培养在博士数量和质量上的劳动力市场校准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学习时代”与文化再生产视角对内卷的产生逻辑进行分析,发现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是社会分化导致教育内卷的心理反映与行为表征。其致因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宏观上,源于职业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家长的认同;在中观上,是“双减”政策下参考群体内的结构性竞争的结果 ;在微观上,是由于家长教育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政策背景下,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消解,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目标导向,而且需要扭转“唯学历论”的社会风气,认同职业教育价值;家长应坚持具有独特个性的家庭教育目标,拒绝同辈群体标准化;学校应勇担责任,提升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管理存在组织管理内卷化、利益分配内卷化等现象,利益内卷化加剧了组织内卷化,引起学校管理耗散失能、创新乏力、教育生态恶化等负面效应。走出中小学管理内卷化困境,必须坚持以师为本,深化制度建设;加强校长职业化建设,夯实校长职业伦理和管理能力,提升学校治理效能;优化育人生态,让教师构建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究生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已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内卷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矛盾关系,学科专业的过细分化,教育科学研究选题的不断重复,学术群交流的自我封闭,等。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还需要学者们对存在于其中的“内卷化”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内卷”的生成机制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向内部越来越精细化、复杂化的发展,出现的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具有量与质两个层面的判断标准,表现为在有限空间内对物质资源的激烈零和竞争。破解内卷的路径是消解对物质资源的过度追求,改变竞争方式。当前教育活动被量化为“分数或成绩”“金钱”“优秀”等与教育本质相偏离的“物”,造成了教育领域的零和竞争。破解教育“内卷化”需要纠正竞争观念,重构教育评价方式、落实科学的学生生涯规划和倡导合理的赏识教育来逐渐消解教育“内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指出博士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人才;对我国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以及其学术职业准备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在培养学术职业后备人才方面还存在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由于社会环境影响、高校间竞争和辅导员自身定位等方面的原因,该队伍存在“管理细而不精,有量无质”“标准职责弱化,忙非所责”“体系程序繁杂,表面繁荣”“职业规划模糊,偏离目标”等“内卷化”现象。要有效破解这些困境,助力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需要更新传统思想观念,健全良好工作机制,纠正现有考核机制,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博士生研究场域作为兼具“学术规训”与“知识探究”功能的场所,是专业社会化普遍规律与学科文化差异特征相互交织的产物。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与韦伯理想类型法,对书斋、实验室、田野与数字网络四大研究场域进行多案例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场域因空间形态的差异,直接规定了博士生关系网络联结、研究惯习形成、文化资本积累与角色身份建构的性质与进程。基于此,研究建构出一个类型学整合框架,并提倡在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把研究场域作为方法”,重新认识到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是联结制度规则与主体行动的成长叙事。  相似文献   

11.
学术志趣是一个融合了个人兴趣与社会理想的综合概念。博士生学术志趣指的是博士生对学术研究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百折不挠的韧性,内化于心的认同,坚定不移的承诺,不计功利的投入,以及恒久不变的志向。博士生学术志趣蕴含学术热情的形成、学术韧性的锤炼、学术认同的建构、专业承诺的恪守以及学术志向的追求多重意涵。在吸收并借鉴了研究生社会化理论与学术整合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对于博士生学术志趣内涵及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初步构建了博士生学术志趣的形成框架。  相似文献   

12.
培育优越的学术环境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士生是创新研究的生力军,但目前我国博士生总体创新能力不强。文章提出优越的学术环境是培育博士生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品格的关键。认为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和合作研究,先进的硬件、软件设施和高效运行的科研平台,频繁的学术交流,用创新程度评判博士论文的质量和激励机制是体现优越的学术环境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信访现象的勃发,在制度上源于信访者利益表达困境,在观念上源于对最高权力的迷信,以及个案有效性支持下的路径依赖。信访问责考核机制构成了地方政府接访、压访的动因,加之信访机构职能的虚化导致的信访积压,更激发了上访者的动力,强化了上访群体的认同感,形成了信访的新样态,导致一轮又一轮上访潮。地方政府基于中央维稳考核的压力下,信访机构数量膨胀,反而让信访反官僚主义功能日益被自身的官僚化所取代,由此形成了信访制度自身强化的悖论,信访现象内卷化的循环。  相似文献   

14.
15.
“学术嵌入”是博士生与所处学术环境交互作用的直接体现,对于促进博士生学术社会化、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Nature期刊2019年开展的全球博士生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博士生的师生关系嵌入水平、基层学术组织嵌入水平及学术共同体嵌入水平在整体上与英美德法等国还有显著距离。其中,中国在导师指导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博士生不太适应所在学术组织的工作文化,博士生参与学术会议、开展科研合作是其培养过程中亟需提升的“短板”。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工科博士生参与大学的学术创业活动,作为科研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对16名工科博士生深度访谈材料的扎根分析,本研究发现,参与学术创业,促进了工科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非学术技能的习得,广阔的学术观和多元职业观的形成。为回应学术创业对工科博士教育的影响,建议培养单位形成多元培养观,优选和拓展学术创业项目,提升工科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发表制度现已成为一个颇受争议和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引入"内卷化"概念,试图解释博士生发表制度运行时"有数量增长而无实质创新"的现象.具体而言,博士生发表制度的目标指向本为提升培养质量,但在制度执行环节却出现诸多偏差,具体表征为"为发表而发表"的目标替代、"不发表就出局"的资源竞争、"利益联结强化制度合法性"的路径依赖以及"论文数量繁荣并未带来学术创新"的功能锁定四方面.透析"内卷化"的形成机理不难发现,博士生发表制度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标准的"数字崇拜"消解了学术本真,评价主体的"权力让渡"弱化了培养责任,评价结果的"高度关涉"催生了内卷乱象.为突破"内卷化"困境,推进博士生发表制度回归学术本真,培养单位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在张力;加强科研发表指导,落实培养单位对博士生培养的主体责任;淡化"淘汰"色彩,以分流退出机制提升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经实证调查分析发现,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5个:博士生对于学术的兴趣及喜欢程度、终生从事学术探索工作的学术志向、导师的影响、对学术环境性质的判断、对学术工作是什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和政府治理模式演变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到,我国学术评价制度的变迁是学术场域与权力场域互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前,政府实行总体性支配,学术场域的自主性较小,政府依赖"以政治评价为中心"的学术评价制度维系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两者都服膺价值理性;及至改革开放初的政府治理模式转型期间,学术场域自主性趋强,学术评价制度转以"行政评议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为主要特色;而从1990年以来,随着政府技术性治理模式的确立,学术场域量化考评模式开始盛行,政府治理与学术管理双双进入"工具理性"的牢笼。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增加政府治理中的"多元参与和多方互动",同时在学术评价制度中扩大参与和对话,增强学术场域的自主性,由此在权力场域与学术场域中,用"沟通理性"取代"工具理性",以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  相似文献   

20.
博士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不过很少有研究能够综合考察不同方面的学术经历以及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预测作用。基于1286份博士生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探索,结果发现:(1)博士生的学术志趣对科研能力增长的正向预测作用最大,超过了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的预测作用;(2)导师指导是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正向预测作用最大的变量;(3)与人文社科博士生相比,理工科博士生的学术志趣与科研能力增长具有更强的关联;(4)学术志趣在前沿涉猎、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等学术经历与科研能力增长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学术志趣在博士生学术训练中的重要性,而导师在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激发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