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贵州以影像库建设为对象的体育非遗保护实践研究,梳理了体育非遗不同运动形式生存空间现实状况下影像资源整合与影像库建设的有关问题,并以此提出了贵州省体育非遗影像库管理推进及实现路径。贵州体育非遗保护的具体实践,为其体育非遗影像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贵州体育非遗影像资源整合与设计理念的确认、非遗影像库设计基本步骤以及影像采集和编目建档步骤的完善,尤其是体育非遗素材加工存储与影像库运行的解读,对整个西南地区体育非遗影像库建设的实施有着较大的推进意义,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体育非遗影像库完善与发展实施路径,体现了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CSSCI(2008-2012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体育旅游文献为研究样本,把体育旅游的研究主题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综述及其它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包括体育旅游的概念、分类、学科融合等;实践部分包括体育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及战略规划、体育旅游参与者及其影响;体育旅游综述及其它.文章理清了近5年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状况,简要分析了体育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体育旅游应向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内容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将推动我国体育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福建体育旅游开发进行研究,为福建体育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可考之依据。主要结论:福建可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包含以地文资源为主、以生物资源为主、以水域为主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及体育遗迹、体育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体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尝试从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充分挖掘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彰显地域人文特色;突出原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特质,拓展国内外市场;重视体育旅游人才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观念培养;强化闽台体育旅游对接及双赢合作开发理念等方面构思福建体育旅游。  相似文献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的身体运动类文化遗产,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对树立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带动民族体育产业高质量转型以及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湘西南地区视角,深度剖析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并论述了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湘西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对策,包括依托网络时代,拓宽体育非遗宣传渠道;融合生态旅游,打造体育非遗旅游品牌;进入学校教育,培育体育非遗传承力量;联动优势资源,推动体育非遗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新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开发模式并提出提升路径。新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资源类型丰富多元、市场经济效益显著、活化利用初见成效。开发模式: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区的民族体育产业开发模式,以喀什为核心区的节庆演出、民俗旅游村开发模式,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核心区的民间表演、体育竞赛开发模式。提升路径:健全非遗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扩大专业人才供给,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体育非遗旅游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迅速发展,学界不断反思和研究相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与落差。以“属+种差”的逻辑学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界定;在把握体育非遗概念的文化空间要素、人群参与要素、身体运动要素、历史要素和传承方式要素5大要素的基础上,对其特征进行理论分析,总结体育非遗的传承性、活态性、身体性、地域性、流变性、脆弱性等基本特征;基于体育非遗的特征研究其功能价值,发现体育非遗具有承继传统体育文化、塑造体育文化符号以及拓展体育文化资源的功能;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和材料对现有的体育非遗类型和分布进行研究,包括武术类、游戏类、竞技类和舞蹈类4种类型,不同类别的体育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湖湘地区体育非遗的类型结构进行整理分析,基于资源禀赋与文化认同的双视角,探讨体育非遗活化的文化演化特征与资源禀赋形成过程。提出体育非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宏观层面加强体育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中观层面着力于构建体育非遗活化体系,微观层面强调非遗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9.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结合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特点,构建了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5项典型的国家级传统体育类和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科学地进行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有效合理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法、实地调研与访谈法,对淄川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淄川区地形多样,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多于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且体育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开发路径:转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理念;打造精品体育旅游产品;完善体育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湘、鄂、渝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调查分析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湘、鄂、渝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湘、鄂、渝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体育旅游项目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民族特色环境,有较强的市场潜力。但是该地区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内容单一,没有很好地挖掘民族地区特色,长远而稳定的开发思想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诠释了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项目、文化特征及传承策略。研究结论认为:娱乐性、仪式性、军事性是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文化特征。传承渝东南民俗体育,需要将民俗体育引入课堂,加大民俗体育宣传的力度,开发民俗体育的旅游资源,以及重视对民俗体育传承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旅游资源规划学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归纳分析法等,对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展开研究.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以水域景观、山岳景观、民俗体育和体育节事最具开发价值和前景;规划开发大武汉都市体育旅游带、鄂西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带和鄂西南生态体育旅游带;在体育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地域开发模式和资源类开发模式;具体开发对策为资源普查与统筹规划相结合,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突出特色与精品,加强合作扩大开发,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益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新农村建设与开发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视角,以贵州省安顺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开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更应重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乡村历史文脉的继承,以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以非遗体育项目安塞腰鼓和红拳在陕西高校开展的成功经验为例,总结了陕西高校非遗体育进校园的状况,分析了陕西高校非遗体育进课堂困境的成因。构建基于实践性的大体育价值观是高校非遗体育传承与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还应重视非遗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   

16.
陕南、关中和陕北等不同区域各具特色.本研究根据各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提出陕西省体育旅游业区域发展策略:区域发展方式采取均衡和非均衡相结合;各区域"集化区"及主导项目的选择策略.认为陕南地区以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为契点,发展亲自然型体育旅游业;关中地区以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资源为契点,发展体育赛事旅游业;陕北地区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契点,发展红色体育旅游业.  相似文献   

17.
以武夷山体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针对武夷山体育旅游资源做了分析归类,全方位展示武夷山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所在。运用逻辑分析法得出武夷山体育旅游资源在水陆空以及休闲观赏健身等类型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发现武夷山应分层次分主次依次科学有序的开发体育旅游资源,以体育赛事和休闲健身为核心,围绕风景名胜区全面辐射性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体系。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创造武夷特色品牌的体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8.
为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地展开,本文就目前体育非遗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切入点,从博物馆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化解决措施。体育非遗保护面临的共性问题包括"人去艺绝"之危机、"后继无人"之困境、文化空间之破坏和文化认同之缺失。解决措施有,发挥技术优势,打造体育非遗数字博物馆;开展普查工作,完善体育非遗档案;设计活态展示空间,建立体育非遗传习所;深化馆校合作,增添体育非遗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并且结合新时代5G高速物联网、智慧高校融入大数据、AI教育治理决策分析、智慧治理云计算,对体育非遗融入高校的现状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现实困境主要有高校非遗活动离散、政府权责界限模糊、体育非遗资源稀缺以及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并提出针对性的破解方法:积极营造多元参与的传承氛围,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完善高校体育非遗的实施机制,打造体育非遗新兴智慧产业链,以期为推动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孙萌  陈红军 《体育世界》2009,(9):101-102
以时兴的体育旅游和西部大开发为切入点,通过对陕西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陕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及旅游产业开发的现状等进行研究,提出了利用丰富的区位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名牌产品、政府等职能部门要协调好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加强旅游、体育等主管部门的合作共赢等加快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促进陕西省地域经济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