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超  刘林娇 《教师》2021,(15):114-115
文章以互联网+教育为背景,介绍了O2O教育模式的缘起与背景,从政府重视、互联网发展状况和教育信息化等角度全面分析了O2O教育模式的可行性,阐述了O2O教育模式有效突破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等四大优点,最后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四个角度分析了O2O教育模式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的概念深入各行各业,“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高校教育也在“互联网+”影响下迎来了新的教育局面。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必要步骤,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把握时代发展特征,立足常规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适宜的思政教育,实现与时俱进的目标。基于此,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重点方向,阐述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阶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融合成为未来教育发展趋势,这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存在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模式单一、考评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在分析“O2O”教学模式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改革举措,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都开始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提供更多帮助和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道德修养,为日后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本文介绍"互联网+"的相关概念,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以期有益于思政教育工作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飞快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学习模式的衍变,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对高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力量,提升其专业水平,推动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分析探讨新时代背景对高校教师的影响与改变,同时重点研究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改变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单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引入隐性思政教育概念,淡化学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同时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教育模式,即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意愿,畅通学生表达自身诉求的方式和渠道,于无形中促进思政教育观念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线上课程、技能培训高速发展,接受人群逐渐增多。“互联网 +”教育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带动求知学子走向高潮,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上产生了新的更具有活力的变革。全新的线上加线下学生互助学习模式、合理的学习培训方法的建立将会为当下更多的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有益的补充,同时也为创业团队开辟了一条新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8.
段青青 《亚太教育》2021,(9):157-15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日益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教学模式。但由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正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分析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前期实践经验,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多重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红色家风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论述在“互联网+”背景下将红色家风融入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策略:挖掘红色家风资源,凸显红色家风的价值;依托新媒体,丰富红色家风学习形式;知行合一,传承红色基因;家校联动,增强学生对红色家风的认同感,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助力思政课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成为新时期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选择。新时代在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对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革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本文选取"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作为切入点,对思政教育工作路径的创新进行了解读,力求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目标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推广应用,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优化创新也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究,针对现有学校教学管理中的缺陷,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大环境来切实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难以满足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强化吸引力与时代感,把“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融合,革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课堂知识是目前教育中正在探索的难题。本文通过分析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对互联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介绍,希望为高中师生提供有力帮助。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36):41-4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通过和"互联网+"进行深入结合、创新发展,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同样的,"互联网+"也为现代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不仅使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丰富性。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当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改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本文以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现状为切入点,总结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策略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为思政课提升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系列发展机遇。但当前环境下,高校思政课落实“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提升教学效果受到部分阻碍因素的影响,如教师教学理念尚未更新、学生主体地位无法体现、思政教学话语权受冲击及教学考评机制不健全等。故高校及思政课教师应共同努力,从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重构思政教学话语权及完善教学考评机制等角度着力,为思政课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提供支撑,确保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高中不同,是建立于辅导员队伍中的规范化管理机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辅导员应当充分发挥好辅导作用,保证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顺利开展。为迎合新时代发展的社会需求,辅导员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优化和创新了管理方法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型探索十分紧迫,一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迫切需要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价值,主要包括: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无限扩大,消除了大学生沟通交流时的戒备,增强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为此,应该进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策略探究,本文建议应该:重视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快培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完善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9.
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思政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面对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思政教育者要抓住机遇,正视挑战,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与时代相契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思政教育者要基于"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改革,以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现状,梳理当前学界"大思政"育人模式研究成果,分析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提供教育服务"与"意识形态、政治信仰需求"之间存在的失衡问题,提出了以"互联网+"思维,即以一种创新、融合、协同、开放的思维方式构建"四主体四动"的"大思政"育人模式,迎接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遇到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