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新疆若羌瓦石峡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遗址。本文从遗址出土冶金遗物的检验分析入手,结合古代矿冶遗址的调查与研究,探讨了瓦石峡遗址的古代冶金技术。文章报告了遗址出土的炉渣、坩埚等冶金遗物的科学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其冶炼工艺,认为此处采用过木炭进行生铁冶炼与炒铁联用的冶炼工艺。对瓦石峡遗址出土的冶金遗物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认识其冶金技术水平和中西技术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原遗址范围内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手工业生产情况以及周原遗址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文对周原遗址经过发掘的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生产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塘制骨作坊兴衰过程的考察、对齐家制玦作坊生产原料变化和李家铸铜遗址产品种类变化的分析,认为这三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均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发生了某种类型的变化。这一变化与遗址中其它类型的遗迹、遗物表现出的变化(如青铜器窖藏所反映的贵族家族的变化等)相吻合,说明周原社会有可能在西周晚期偏早阶段经历过一次重要的变动。  相似文献   

3.
堰台遗址是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200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摸清了该遗址的聚落布局,并根据出土遗物判断遗址的年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简报重点介绍了堰台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及构成聚落的环壕、墓葬、房址等重要遗迹概况,展示了部分具有分期意义的遗物标本。  相似文献   

4.
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莒市”铭漆耳杯证明,山东地区于西汉时期存在“莒市”这一机构。但有关“莒市”的具体情况,如地理位置、机构设置、所属职能、延续时间等问题并不明确。莒县城区近年出土了一批陶文,并发现4处规模较大的手工作坊遗址。这些发现推动了“莒市”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根据现已发现的资料可知,“莒市”位于今山东省莒县县城南部,延续时间约为战国早期至西汉中晚期,其性质为大型手工作坊聚集区,所涉手工业门类至少包括制陶、漆器制作、骨器制作、冶金铸造、铸币等五种。“莒市”遗址的发现直接证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官市不仅具有货物贸易职能,还是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官市内的手工业生产活动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与产业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槽遗迹及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祭祀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出土有与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较多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品,完全具备都城的规模和内涵。而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逐渐废弃,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趋于衰落,青铜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的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已不具备都城应有的规模和内涵。作为都城,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着兴废交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20年12月,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矿冶考古团队对地处长江南岸的南陵县大工山南麓七星河流域先秦遗址进行调查,共发现10处矿冶遗址以及8处聚落遗址。通过对矿冶遗址中发现的诸如炉渣和炉壁等矿冶遗物的分析,再结合采集到的陶片和陶制部件进行系统判断,七星河流域可能是南陵地区一处周代较为成熟的采冶中心。进一步梳理南陵及周边区域历年的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结合聚落遗址、土墩墓以及出土器物综合分析,推测这一地区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吴文化为主体,兼具中原文化、淮夷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而该区域的主要族属可能是与江淮地区群舒各国有关联的土著族群。本次调查为研究皖南沿江地区先秦时期矿冶活动及吴文化在该地区的交流传播提供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吴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北侧吴山东麓山前台地。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为10.2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单位106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对吴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800平方米,发现车马祭祀坑8座,坑内均有驷马一车,出土青铜车马器、玉器、铁器、骨器等232件组。吴山遗址祭祀坑与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2016年发掘的A类坑类型相近,年代相近。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出土的铁锸应与玉人、玉琮、车马器具有同样的祭祀属性,并用于祭祀特定对象炎帝。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  相似文献   

9.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而得名。共发现遗址千余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有10余处,其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出土)1953年,在陕西西安附近,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前仰韶文化类型的半坡遗址,是一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已发掘的有46座房屋,房屋有平面呈圆形或正方形、长方形等几种形制。方形房屋一般面积较小。圆形或长方形房屋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米左右,个别小的仅10平方米。在居住处的中心地点有一座面积相当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应是氏族成员公共活…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济南市东郊有个王舍人镇,该镇的大辛庄以东有处遗址,长600米、宽500米,是已经探明的商代遗址。该遗址于197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载,自1935年遗址发现至20世纪末,这里曾陆续发掘出商代房址、水井、墓葬数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铜器等70余件。也曾发现过卜骨、卜甲,但未见卜辞。  相似文献   

11.
2015年春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位于周家庄遗址西北的崔村南堡附近选点发掘,揭露出龙山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及少量铜器。本文简要介绍该年度发掘所获的龙山期的遗迹与遗物,指出此次所获龙山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以往在周家庄遗址所见者大致相同,属于陶寺文化之范畴,但陶器的文化面貌较之以往所见者更为多元化。这些发现丰富了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周家庄遗址的聚落结构,晋南乃至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吴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雍五畤考古研究的又一大突破。自2015年血池遗址被发现以来,已经陆续发现并发掘3处雍五畤祭祀遗址,极大地丰富了对雍五畤祭祀的认知,证明了研究方法和思路的正确性。综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吴山遗址应是秦灵公所作吴阳下畤,祭祀炎帝。研究过程中注重多学科交叉的合作,利用DNA、锶同位素等自然科学方法分析出土材料,对雍五畤祭祀用牲、用玉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2007年初至2015年,为配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的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大报恩寺遗址北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通过发掘,遗址北区明代主要建筑和总体布局得到廓清,明代皇家寺院的原有面貌得到较充分的揭示。其中包括水井19口,分别为六朝井2口、宋代井9口、明代井6口、清代井2口。这批水井是大报恩寺及其前身诸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重要遗迹,不少井内出土有种类丰富、研究价值极高的遗物。宋代水井J16出土陶、瓷、铜、石、木等器物128件,其中铜钱66枚。瓷器中有多件带有墨书文字。尤其是出土了带铭文的井栏,据此推测J16的年代最早在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  相似文献   

14.
2017年秋至2018年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联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在河南荥阳官庄城址手工业作坊区进行了大规模发掘。除获取大量春秋时期遗存外,还发现了多座汉代的铁器窖藏,出土了不少保存状况良好的铁器及其他汉代遗物,部分铁器类型较为少见。所见汉代遗迹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中的砖砌窖穴属于铁器作坊的持久性储藏设施,而灰坑中窖藏铁器则为作坊被突然废弃时有意识掩藏的结果。从所发现铁器以及其他伴出器物的形制特征来看,窖藏坑形成的年代大致在东汉中晚期,其所对应的铁器作坊的年代或可上溯至西汉时期。荥阳地区是最重要的汉代铁器生产中心之一,此次发现对研究这一区域的铁器工业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2012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进行浊漳河流域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活动中,对屯留柳行遗址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时期遗存。该遗址的遗物主要出土于灰坑H1和H2,两个单位所出的陶器在器类、质地、纹饰、制法上相同,表现出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阶段的典型特征。该遗址出土数量众多的尖底瓶残器,形态大多为锐角尖底、口部重唇,且两个部位的形态变化较小,应该代表了一个时间较短、面貌变化不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该遗址属于内涵单一的庙底沟文化中期阶段的典型遗址,出土陶器与晋南地区同时期陶器面貌基本一致,而与晋北同时期陶器差别较大,反映出仰韶文化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因距离和地理环境而造成的面貌差异。柳行仰韶文化遗存为深入认识山西东南部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3日,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在郑州郑重宣布:“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郑州为中国第八大古都!”,标志着郑州在继西安、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安阳之后,正式跻身于中国大古都的行列。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55周年之际,回顾从发现商代二里岗遗址到定位中国第八大古都的漫漫历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二里岗遗址的发现1950年秋,郑州市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先生在郑州市二里岗和南关外一带进行业余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了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等遗物,他好奇地送往文物部门鉴定,被确认为商代遗物。此时,人们已经接触到了郑…  相似文献   

17.
2013年3至4月,为配合官庄遗址的发掘与研究,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组织人员对荥阳官庄遗址及其周边临近地区开展了全覆盖式的系统考古调查。此次调查以官庄遗址为中心,覆盖面积19.05平方千米,共采集了包括陶片、石器、骨骼、土壤在内的大量遗物标本,其涵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晚商、西周、东周及秦汉时期,为深入了解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探讨郑州西北郊一带史前至汉代的聚落和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此次简报公布了调查所发现的部分重要遗迹和遗物标本。通过此次调查,对郑州西北郊荥阳一带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竖河遗址和大张遗址大量西周早中期遗物和遗存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本地区西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西周晚期偏晚阶段官庄城址的兴起及其周边一系列两周之际至春秋时期遗址的调查和发现,表明官庄城址已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18.
2006年4月初,为配合京四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一起,去康平县两家子乡聂家村陈家坟辽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期间,对陈家坟辽金遗址的周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意在发现与辽金遗址相关的遗迹和文化遗物,但未有发现。然而却有新的收获,即在距陈家坟遗址北约  相似文献   

19.
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内三处道路遗迹的考古发掘,其中西南隅的东西向道路遗迹包含三层道路,隋唐时期的铺砖道路遗存在蜀岗古城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叠压其上的两层南宋时期道路遗迹,当与宝祐城东城墙南侧的城门相关;而同样位于西南隅的南北向道路,或与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相关。这两处道路遗迹的延长线当形成十字路口,对于寻找蜀岗古城西半部的南北向干道、西半南部的隋唐宋时期的东西向干道具有重要作用;基本位于隋唐时期城址中轴线上的南北向道路遗迹向南、北的延长线,或分别与蜀岗南城门遗址、北城墙东段西部东晋南朝广陵城"北门"或隋唐时期北城门遗址相关,亦是探寻广陵城南北向主干道的重要线索。这三处道路遗迹的发现,对于了解蜀岗古城西半部的轴线乃至隋唐时期整个蜀岗古城的中轴线及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0月至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泗洪县博物馆合作对雪南遗址进行勘探和发掘,初步确认其为一处顺山集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本次解剖了环壕的局部,出土大量陶器、蚌器和少量石器、骨角器和动植物遗存。根据出土遗物和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结果判断,壕沟的始建年代不晚于顺山集文化一期,至顺山集文化三期被废弃。出土了炭化水稻和驯化类型水稻小穗轴、水稻植硅体等,为顺山集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实践的有力证据。大量蚌壳和蚌刀的出土,有别于此前揭示的顺山集文化生业结构与手工业构成。此次发掘,为研究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下游的聚落形态与生业经济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