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国家政策给予该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传承有机融合,碰撞出无比绚烂的火花。在这样的融合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使得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中得以保存,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也因为非物质文化的融入而更加细腻隽永。其实,不管是传承模式,亦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便是它们最核心的要素。该文主要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2.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的意义、瓶颈及其路径,认为广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区域旅游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扩大区域乡村旅游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扩散效用。瓶颈体现在广西体育非遗市场化有待开发,应拓宽消费者的消费视野;提高相关部门对非遗文化完善保障力度,加大对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力度。相应对策为:紧密结合当下广西节庆体育,推动区域体育非遗走向旅游产业化;创新体育非遗与旅游的营销方式,推广区域体育非遗文化旅游;加大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业务素养。  相似文献   

3.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活态文化,具有较强的经验性、难言性、稀缺性,因此在"文化环保"运动兴起的今天将之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予以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文章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如下路径:科学划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体性保护;秉承公共性、公益性;适度商业开发;传承人遴选与认定的团体性、民间化,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以旅游业的发展来推动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主要结论:四川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具有多样性特征,这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具有相关性,但同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着非对称性。建议以旅游开发促进四川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界传播、活态传承和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非物质文化进行分析,从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概括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点。并从校园、农村、媒体、法律等方面提出了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6.
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传承价值,面对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创新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并将其从消亡危机中解救出来,不失为较好的策略。基于此,该文围绕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论述,涉及传承方式、传承中的问题、传承方式创新策略等,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路,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归纳在"非遗后"时期背景下,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非遗保护的研究中汲取灵感,为当今及未来的体育非遗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对市场的过分投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变异;政府的"功利性"保护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沦为"政绩砝码";城市的迅猛扩展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受到侵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认同危机;传承人的渐渐老化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建议:保护传承主体,营造活态传承模式;加强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奖惩鼓励制度;做好非遗项目分类工作,加强市场准入鉴别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看问题,突出体育非遗保护的整体性;提高对体育非遗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助力体育强国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社团的传承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总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的同时,分析其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人文价值观念缺失、传承路径单一、管理不合理。为实现高校社团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传承,提出以下研究思路:提高文化渗透、深化社团文化建设、增加与校外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化社团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建设及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传承长期受限于“人”这一要素,从学界发出的“回归主体”呼吁和“活态传承”的现实需要来看,传承主体失位已然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尝试性地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传承主体之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造成传承障壁的认知层面、加剧传承危机的主体流失和影响传承实践的多重因素3个方面指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主体层面存在的失位表现。通过分析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失位可以按照“加强认知-增加数量-自觉实践”的逻辑来归正,并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传承主体走向“适位”的路径:1)通过提升个体认知能力和群体方面的认知过程构建来增强传承主体的具身认知和观念更新;2)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维度来优化传承环境,实现传承主体的“强基增量”,具体通过原生文化空间的营造唤醒传承主体自觉,通过生产生活空间的复建促进传承主体属地回归;3)从体育赛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和传承平台整合3方面来激发传承主体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其在传...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2003-2013年我国发表的关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从保护与传承研究、区域性研究、个案研究、传承人、法律保护、校园传承、传媒研究、社会学研究以及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借助媒介传播方式来提升公众自觉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校的教育中来深化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引入到体育旅游开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进入了保护的关键阶段,让"非遗"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是"非遗"保护进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本文运用文化遗产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所呈现的诸如授予者所拥有的相关知识背景的欠缺,学科体系构建、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高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选择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往体育学界未能充分认识并具体分析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所提协同机制操作性不强,不能充分揭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症结。针对这些问题,受挪威人类学家弗里德里克·巴特(Fredrick Barth)的文化转换“生成”过程论的启发,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引导性协同机制的生成过程开展个案研究,以弥补学界当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研究及其建构过程实证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Y寨苗拳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个案。在翔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转译”概念、德勒兹的“生成”思想来剖析体育非物质文化传承中个体与组织、机构间的协同机制生成过程。该研究个案表明:州武协、市文广局、镇政府作为核心行动者之一,对苗拳师、村民实施行动意图、目标、路径上的转换,形成一种引导性协同机制,使武术文化旅游成为苗拳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可选路径。他们在交往的基础上,就武术文化旅游的筹备反复协商,凸显了政府对苗拳传承在人员、政策、活动、物质等层面的引导,生成了苗拳师与其他村民、镇政府、州武协、市文广局的多维联结关系,生成一种基于利益相互嵌合的、具有引导性协同机制效能的行动者网络,使武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可能。通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引导性协同机制生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症结问题,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府及其衍生机构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机制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具体的引导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乡贤对新时代治国理政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发挥新乡贤积极作用。提出并界定体育新乡贤这一新概念,探讨价值、思考队伍发展路径。概念界定:新时代参与乡村体育发展的具有乡土情怀、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并做出突出贡献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体育或非体育人士。时代价值:(1)创新乡村体育人才机制、推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2)丰富乡村体育治理主体、降低国家体育治理成本;(3)发挥提供者、组织者、沟通者作用,服务于提升乡村全民健身质量;(4)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5)参与乡村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推动乡村体育教育全面发展;(6)带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乡村体育消费需求。发展路径:(1)开辟多方渠道凝聚体育新乡贤回归乡村;(2)制定用贤机制规约体育新乡贤合理使用;(3)提供保障措施优化体育新乡贤参与环境;(4)注重激励措施激发体育新乡贤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曲折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任然存在着不足,有待我们不断的提高与完善.许多学者从各种视角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为中华民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途径进行综述.深入研究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法,归纳体育非物质文下多角度的保护措施,以有助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立体化、全面化、科学化等的提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福建地术拳的传承发展的历史、现状及传承模式和传承路径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发现福建地术拳并非单纯沿用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而是在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政宣武,以商养武,以武助商”的具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模式和“六进”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7.
柴明霞 《灌篮》2021,(2):142-1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方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承载。高校弘扬体育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国内已发表的有关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研究认为:(1)基础理论研究欠缺;(2)研究方法单一,传统体育功能价值的挖掘匮乏;(3)跨民族研究单一等问题及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1)从民族传统体育的衍生、传承和嬗变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2)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研究,尤其以田野考察法为实证研究的根本;(3)多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利用和现代传承路径,加大地域范围的研究,并更多从法律和对传承人培养的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周口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众认知态度、传承模式、传承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传承机制、规范传承人认定机制、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产业化、坚持原生态传承与弘扬创新相结合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与措施,旨在为周口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提出相关策略。价值: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形式、推动传统体育赛事开展、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坚定体育文化自信、深化体育对外交往。保护与传承策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体系;扩展传承主体,推进活态传承;联动优势资源,构建专业平台;开展多元活动,丰富传承形式;打造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