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石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华民族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匈奴内迁后,刘渊等匈奴贵族以离石左国城为中心,建立匈奴汉国,推翻了晋朝政府,互相你攻我伐,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大动乱.从古代天人环境、历史背景、民族状况、战乱原因等多方面对历史重新探析,可以看出"离石胡"等少数民族及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统等方面的文明大融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中的"缦胡"是个名物词,生疏难解,词义历来聚讼纷纭。我们探源溯流,从训诂、词义演变、出土文物等角度证明其为"带裙边的头盔"。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形象,揭示了这一人物前倨后恭的种种表现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民歌“胡呐喊”高亢而不乏婉转的旋律风格体现出桃江丘陵的地貌特征;其演唱内容既反映出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又展现着人们爱情和婚姻观念,同时还与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丰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吃胡”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它与“吃+宾语”式结构不同,属于偏正式;其句法语义的生成有其认知理据,与人们思维上的隐喻性、推理性在关,同时也与人们的主观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5,(4):29-36
历史上有同名而不同设置时期、不同境域的汉置南广县与梁置南广县之分。学界过去对此研究明显不足,有诸多纷扰和混淆,至今余波未息。将传统文献与考古发现结合,考述"南广"的建置和沿革,可以为全面认知宜宾地区行政建制变迁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例子,进而有助于从"地方"视角增进我们对区域历史地理及文化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根据《史记》《三国志》中副词"便"的全部用例,来动态的认识副词"便"在中古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使用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发展轨迹,并为研究同类的其它副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胡旋舞是唐代西域三大乐舞中的重要舞蹈,在唐代文学、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有充分反映。文章从文学和考古双重视野中考察了胡旋舞入华源流、唐代流行盛况以及胡旋舞的舞容等问题,认为胡旋舞传达着一种迥异于中原传统审美观念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胡床、绳床均是外来的坐具,也是传统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名物,毫无疑问,这两种坐具在中国的发展有漫长的历史。但今各字典辞书中对其解释得比较含混模糊。本文拟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胡床、绳床与外来文明结合起来予以探讨.试图勾勒出胡床绳床等坐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史记》《三国志》中副词"便"的全部用例,来动态的认识副词"便"在中古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使用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发展轨迹,并为研究同类的其它副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胡不”就是“为什么不”,多是反问,表示强化的肯定。“反问”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康,康也”,“不宁,宁也”,这类“不”,有人推测是表强调的“胡不”的简缩,并称这种现象为语义学上的contagion(沾染、感染),这是不可靠的。根据Ulmann的《语义学原理》,“为什么非叫他来”的“非”,“维君子命”的“维”,那才真是Breal的contagion。但如果扩展一下,把由于组合与聚合而形成的词义转移,就中有“沾染”特征的,称为contagion,也是可以赞同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古时期东北亚树木词汇“木”“杨”“松”“槐”进行考释,发现“木”作为“杨”“松”“槐”的上位词汇概念成立,而且“木”与东北常见的“榆”“柳”“桦”“柞”通用,这说明后者可以作为“木”的原型范畴存在。每个树种基本上都是一音多义或一义多音,说明这类词语的方言性和模糊性。与高句丽周边民族语言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其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的“单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的“单于”制度虽源于匈奴,但在结构与功能上已发生变化,实际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化涵化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化变迁的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吕氏春秋·察今》开篇三个分句,高中语文的编注者将其处理成两个句子:第一分句为疑问句,末尾用问号;第二、三分句为一并列复句,分别用逗号和句号。由此就出现了第二分句“非不贤也”这一句的主语是“谁”的问题。课文的编注者认为“非不贤也”的主语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胡不”就是“为什么不”,多是反问,表示强化的肯定。“反问”的意思逐渐消失,只剩强烈的肯定语气。“不康,康也”,“不宁,宁也”,这类“不”,有人推测是表强调的“胡不”的简缩,并称这种现象为语义学上的contagion(沾染、感染)、这是不可靠的。根据Ulmann的《语义学原理》,“为什么非叫他来”的“非”,“维君子命”的“维”,那才真是Breal的contagion。但如果扩展一下,把由于组合与聚合而形成的词义转移,就中有“沾染”特征的,称为contagion,也是可以赞同的。  相似文献   

18.
中古时期人们十分重视“文学”教育,“戒子”、“家戒”一类文章多有文学传统教育之内容。家族对文学“早慧”者多有关注,为之延誉并刻意培养,这种关注有的是舅家来实施的。家族对儿童文学才华的培养,其目的就是“成门户”,于是南北朝的“家学”、家族文学传统都比较盛行。  相似文献   

19.
1853年至1868年规模巨大的捻军起义失败之后,其余部不屈不挠,一再掀起斗争。表现了贫苦农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在这此捻军余部的抗争中,史学界提出有:“1883年(光绪九年),河南固始地方王觉一、胡豹子起义”。这一说法所据为何,未见注明。查阅有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疑窦甚多,似是混两事为一事而编写出来的。现将其中史事加以考释,敬请大家赐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