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所在。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相对滞后,成为了制约国家竞争力提升的短板。那么,科技创新背后根本性的支撑因素有哪些?制度对科技创新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迄今为止,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在传统制度研究的基础上,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将价值观、习俗、潜规则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纳入制度的框架,大大丰富了制度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全球竞争力指数2006至2015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找寻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从中挖掘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可以改进与完善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科技创新有显著影响,同时对科技创新的各个具体指标影响各不相同。作为正式制度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府规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性,以及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企业道德,与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有鉴于此,我国应当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降低政府规制带来的企业负担,推进各类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并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升企业的道德水平,以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别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章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和熵权法与期望求值法分别测算了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刻画了省域尺度下高校科技创新时空格局及聚类情况;依托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PDM)揭示了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省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年度均值呈现总体上升态势,但“西部短板”特征明显;省域尺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版图存在一致性;高校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效应,能够同时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而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但对区域经济联系不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20年面板数据,采用面板熵值法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对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测度;然后在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信息收集成本与市场进入门槛水平,从而对我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在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的空间效应最突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区际之间的良性竞争,对地理距离关联省份的出口贸易产生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和获取资源的不及时,在邻接矩阵和经济地理嵌套矩阵下,间接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我国2002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数据,运用Debarsy and Ertur(2010)检验方法及广义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房价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房价的空间相关性既表现出了空间自相关,也表现出了空间误差相关,且区域间房价的空间相关强度与地区间的距离(邻近地区房价对当地房价的影响程度比其它相关地区大)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特征相关(相似地区房价对当地房价的影响程度与不相似地区小),而引起区域房价空间相关的主要成因是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信息传递,政府政策、企业定价能力及其它外生冲击。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两者的综合指数,分析了福建省9地市2012至2021年科科技创新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同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科技创新显著正向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检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选取了1999—2019年全国31个省份(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发投入强度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后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且存在经济双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单门槛效应及产业结构单门槛效应。为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规模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应当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协调;应充分利用门槛效应促进中低区制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研发投入水平的提升,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从“新发展理念”五个方面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依据两阶段创新价值论将科技创新能力分解为科技研发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主要通过SYS-GMM估计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且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梯度差异;二是科技研发能力可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可以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最后针对以上结论,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非研发创新的作用在现有研究中很少涉及,但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2006-2015年的地区数据,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非研发创新之于中国地区生产率影响的经验研究发现,不同支出用途的非研发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吸收能力对地区生产率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过了研发创新所起到的作用;国外技术引进也起到正向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很大,国内的技术引进与地区生产率变化不相关。从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交乘项估计结果来看,在东、中部地区,研发投入对技术改造促进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了明显提升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此外,研发投入在东部地区加强了技术引进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但在西部地区却由于对技术引进产生了挤出,阻碍了技术引进作用的发挥。对于消化吸收来说,在三个地区,研发投入都加强了消化吸收对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我国政府来说,要积极重视非研发创新的作用,把对非研发创新活动纳入到政府监测范围内,针对非研发创新活动的支持,要有所侧重,要特别重视技术改造和消化吸收的作用,同时在研发创新投入和非研发创新投入的资金支持政策上,不同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科技经费的作用不容低估。基于全国三大地带30省市区的面板数据模型,从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视角,测度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实证结果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即不同的科技经费来源对东、中、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所发挥的绩效是不同的;同时发现,不同来源的经费使用效率和科技人员活动效率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区际差异。因此,要提高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必须合理配置科技经费投入结构,优化不同来源经费使用的激励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探析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刻不容缓。文章利用2012—2020年我国30个省市的样本数据,在综合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探寻空间相关性,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科技创新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地理权重矩阵下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科技创新的提升对本地区和相邻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根据柯善咨、向娟(2012),文章修正了现有文献忽略城市资本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以得到更加可靠的估计结果。研究表明,控制了城市资本存量、产业结构、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后,经济集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为正的作用,作用强度在城市间存在差异:东部城市经济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强于西部城市,弱于中部城市。同时,邻近城市的劳动生产率会相互促进,即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这在东部城市中最为明显。研究结论为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差异提供了一种经济集聚视角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以30个省市的众创空间为样本,探索影响众创空间创新产出的创业生态系统组态特征。研究发现:(1)创业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要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单个要素都不足以独立支撑众创空间高创新产出;(2)依据要素作用的发挥程度,共存在3种实现众创空间高创新产出的创业生态系统,分别为“主体聚集+政府支持+金融驱动型”“全要素推动型”和“政府支持+技术赋能型”;(3)“全要素推动型”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较为常见,而诸如湖南、安徽等地方也积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创新战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路径。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一定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十多年来,我国实际工资增长率持续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这种现象不仅和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历史情况不符,也和经典的新古典理论相悖,值得深入研究。为此,本文首先纳入相对生产率、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转移、投资规模占比与投资结构三类五大结构因素,搭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非一致性变动分析框架,然后采集1998—2014年我国31个省份数据构建省份面板模型,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定量揭示工资超劳动生产率增长背后的结构诱因及其驱动机理。研究发现:(1)从全国层面看,五大结构因素引入模型后,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弹性下降40%以上,且每一结构因素均显著驱动工资超增长,但在趋势表现上有很大差异。(2)从地区层面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的地区,结构因素对工资超增长的驱动作用越强。东部地区工资超增长的结构诱因是相对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中部地区的结构诱因是投资规模占比扩大,而西部地区的工资增长则较少受结构因素驱动。上述结论意味着:我国应在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借助结构诱因促使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从而更好地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R&D投入与高校科技创新产出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进行检验,分析R&D投入对高校科技创新产出影响的区域差异,有利于推动各高校和地区制定措施提升R&D投入产出绩效,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税收竞争反应系数都显著为正,证明了中国地方政府间存在着正向的税收竞争,采取的是互补性的税收竞争策略;分税制改革以后的税收竞争反应系数普遍大于分税制改革以前,说明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较之分税制改革以前更加激烈.这带给我们如下启示:大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是必然的,要避免“一竞到底”,就应该制定合理的竞争规则,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评价机制和大国区域间税收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解了2000-2010年山西县域人均GDP的总体差异。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地市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大于多数地市内部县域间的差异。其次,对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农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