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理工类高校的哲学通识课程建设遇到了较多的难题。地方理工类高校缺乏相关哲学专业的人才储备,开设哲学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不足;很难找到切合本校与学生实际的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自己筹备编写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选取很难兼顾到哲学性与本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论文是常用的考核方式,但是批改论文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学生也无法从批改中受益。另外,哲学通识课程更适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要“在场”共同感受哲学的魅力和味道,在线课程建设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2.
在对我国高校美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讨论了新时代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实践要求,最后对高校美育课程实践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高校美育课程实践需要提高认识,优化课程设置,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加强美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建设和传统行业面临产业升级,这对地方高校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引领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学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建设为例,就高水平地方理工类院校如何强化数学理论与工程背景相结合,进一步夯实研究生数学基础,助力高素质、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朱晏 《江苏高教》2008,(3):120-121
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该重视美育课程的整体建设。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对此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系统、不全面,已开设的一些审美教育课程仅仅成为素质教育的点缀和摆设。本文强调美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美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美育课程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将张大千艺术资源引入内江小学美育课程,对弘扬传统文化和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开发和利用宝贵的大千艺术资源库,应在秉承三级课程资源有效衔接、利用教师为开发主体和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课程开发理念下,通过校本研训、学社联合、活动展示、依托网络和课程建设等多条路径,使其转化为地方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促进内江地方美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和近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科学学科的偏重,学校教育设置逐渐忽视艺术课程,这一点在理工类高校中尤其明显。但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文学艺术可以启发科学思路",在理工类高校中开设艺术课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立足理工类高校的艺术课程,以"心理学"、"生态学"等理论为依据,谈其在学校课程中的边缘化现状,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美育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专业素质、人文涵养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路径,由美学课程、艺术课程构成。但在高校美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目标单一、内容单一、方式单一、评价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明确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评价等路径来提高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8.
理工类高校之区别于人文类高校,即在于其教学学科以理科、工科为主,理工类高校人文类专业及课程设置层次不齐,导致整体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根据理工类高校特点,仅设置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无法改变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将先进的、现代化的MOOC教育模式与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相融合,通过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创新,实现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左铁峰 《滁州学院学报》2024,(1):108-114+131
美育是审美教育与美感心理及造美能力教育的结合。高校美育教学若实现王国维先生所言的造就“完全之人物”目标,可以“课程美育”与“美育课程”两种不同维度的课程体系予以实施。其中,“课程美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是将某个学科专业的各类课程与美育同向同行,并以此形成的协同育人效应;而“美育课程”则是指高校基于美育的育人目标诉求而针对性开设的以艺术类课程为主体的系列课程。由“课程美育+美育课程”形成的“长短匹配、点线结合”的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是以彼此相异且互为补足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应用复合型统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为促进理工类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高校在实施美育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对美育课程没有真正的重视,导致美育师资缺乏,教授内容不够深刻丰富,课程方向不够明确,课程实施流于形式化等问题,因此,高校要正确的面对和积极的解决,探讨适合自己鲜明特色的美育课程新理念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做成部分,承担着调节学生心理、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近些年来,各大高校不仅扩大了音乐专业的招生,而且在普系学生中也陆续开设了与音乐相关的一些课程。本文从在理工类高校开设此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等方面展开探讨,结合教学提出理工类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杜乡 《黑河学院学报》2023,(12):99-101+108
文化传承是高校主要功能之一,本土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有义务进行传承和保护。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作为培养美育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责任将本土音乐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并将其传承发展。音乐教育融入本土音乐,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地方高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地方音乐教材的开发,并应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地方音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立足本土文化,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本文以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湖东实验幼儿园“海丝”文化特色园本美育课程建设为例,探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本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幼儿园应当明确美育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突出特色的基本思路,采取“请进来”“活起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域文化特色园本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建立健全特色美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创新特色美育课程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特色美育课程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简要介绍国家对美育的要求以及我国高等院校开展美育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高校理工类专业所包含的丰富的美,重点探索研究和分析阐述了高校理工类专业开展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与课程建设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现今不少高校课程思政的短板和难点仍多集中于理工类课程方面,解决理工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操作问题显得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高校工科类课程为切入点,由理工专业的课程属性出发,剖析该类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美术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地方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开发作为切入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探索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策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体系,致力于丰富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实效,发挥美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识类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高校通识类课程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特色高校,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在通识类课程建设标准、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提升职业院校美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需要依托课程载体才能实现。美学理论是职业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五育并举理论可作为其直接理论依据。职业院校美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类型教育变革、提升人才供给适应性方面具有时代功能。新时代职业院校美育课程建设要明确育人理念和美育目标,建设包含美育基础课程、专业美育课程、审美化综合实训课程的美育课程体系,通过提高教师队伍审美化教学能力、综合运用增值评价、进行校园文化审美改造等手段实施美育课程。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要想实现应用型办学方向的转变,突出地方特色,加强课程建设将是一个必要的选择,而地方文献课程群建设则是地方高校开展系统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课程设置的缺失,进而对地方文献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内容以及主要特色等作了重点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