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保障是调和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此政策上曹魏秉承汉风,并有所发展,曹魏的社会保障是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官民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主要通过社会优抚、赈济蠲免、政府赏赐、屯田政策的积极效果以及宗族互助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徐、兖二州历史悠久,地处比邻,且均人杰地灵。其士人集团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多年以来徐州士人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兖州士人却很少有人论及,而徐兖士人作为一个更是鲜有人论及。本文拟就三国时期徐兖士人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3.
代北地区是北魏政治发展的基石,而以代北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组织阶层——代北世族更是北魏发展的坚强后盾。北魏政权的盛衰演变与代北世族的历史演进轨迹一致,因此,文中亦以北魏代北世族范围为出发点,分析其早期形成过程中的因素,进一步窥探北魏政权早期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4.
两晋时期是门阀制度逐渐确立并趋于鼎盛的时期。门阀世族为巩固其社会地位或提高其家族声誉,普遍重视对其族内子弟进行家学和家风方面的教育。在这种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下,世族内同辈之间或上下辈之间的感情深沉敦厚。因此,两晋世族子弟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表现宗族观念的内容,以各种形式流露和表达温馨亲情,极大地丰富了两晋文学作品的题材,主要表现在对亲情的歌颂、对先祖的追述和对后辈的教诲三方面。  相似文献   

5.
屯田制是中国传统社会用军事管理方式将劳动者束缚于国有土地上的一项特殊的土地制度。曹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实行了这项特殊的制度,其军事编制的组织形式,自成体系的管理体制体现了效率与效益的有机结合;国民两便的分配机制和屯田所带动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孙宝 《天中学刊》2008,23(3):60-64
王肃在诠释儒家经典的过程中流露出丰富的儒家文艺思想,这些思想渗透在他的创作中呈现出宗经复古、注重比兴等风格特点。同时,王肃文学创作中以天人合一和谶纬祥异之学为核心的颂美意识,可以反证他在剔除郑学以谶纬解经的过程中具有不彻底性,这对深入了解王肃经学思想的构成有重要意义。另外,王肃作为曹魏儒士的代表,对晋初兴起的宗经复古之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曹魏时期教育的研究,多数学者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曹丕与曹睿时期,对曹操时期的教育和东汉末年儒学的衰落对曹魏时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拟以曹魏时期作为研究的时段,以曹魏时期的教育状况为研究的对象,通过探讨政治因素、统治者的个人因素、选士制度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分析该时期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8.
曹魏加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官,即在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历代都有加官存在,曹魏时期,将军号用作奖励军功和提高品级、待遇的加官,其他加官如特进、侍中等继续作为加官使用,并显示出新的政治意义,这与官制的演变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史官制度是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曹魏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此间,史官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曹魏统治者设立了专职修史官员——著作郎,正式确立了著作官制度,使得史官与天官正式分离,表明官方对史学控制的空前加强。不仅如此,著作官制度形成之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并直接影响到西晋直至唐代史官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论述校事制度的产生和废除及其对曹魏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曹魏时期三级行政体制似仍在发展之中,州作为高层政区似并不完整,中央仍对郡国实行直接控制,而且民政重心仍在郡国。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对历代兴亡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认识。他结合历史事实全面分析了东汉末年曹氏集团崛起的原因,即迎天子于危亡之中、屯田、推心以待智谋之士、扼制宦官与外戚的势力,并认为势均力敌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王夫之还从制度之弊、择嗣之失、用人之失、风尚之失四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曹魏灭亡的深层原因。王夫之在曹魏兴亡的分析上思路独特、认识深刻,对于深化三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关系复杂。魏、蜀、吴三方势力在使用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恐怖手段如刺杀、劫质等打击对方,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曹魏势力最强,成为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深受其害,但也制造了一些恐怖活动。曹魏针对当时所出现的恐怖行为,制定了打击恐怖活动的法律,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卫措施。  相似文献   

14.
曹魏的封爵制度与食封支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安时期是曹魏代汉的政治过渡期,其封爵制度在爵级、爵称、封赏对象等方面大体沿用东汉之制。不过 囿于户口严重减耗,从田租户调获得的财政收入相当有限,为优先保证军费开支,曹魏的列侯食封制度作为一项财政 支出制度,比东汉有较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乡亭侯食封户数大为减少。同时,建安时期曹魏极少用进封爵级酬赏军 功,并创设四种“皆不食租”的爵级,也都是出于减少财政支出的考虑。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列侯封 爵制度基本沿用建安之制。不过,由于授封标准放宽,增加了县侯、王侯二类享受大量食邑户的封爵对象,加上曹魏 后期逐步控制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加紧改朝换代的准备,有意将封爵食封作为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和财政手段加以运 用,以致食封支出继续增长。曹魏代汉之后食封支出得以持续增长,是以在籍户口及其租调收入逐渐增多为财政基础 的。  相似文献   

15.
阮籍渴望入世,因为不安全,他拒绝了曹魏;司马氏站了上风,他从此进入权力中枢.事实表明,阮籍在情感上并不倾向曹魏,更不反感司马氏.决定他是否入仕的依据并非他的情感倾向性,而是对时局的判断,对要效忠的主子的政治潜力认可,以及他本人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把曹魏屯田与西晋占田比较,认为曹魏屯田废除的原因是:政治上为西晋统治者立国;经济上为发展生产所进行的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曹操奉献帝都许,使许昌在全国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作用,这是许昌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文帝曹丕虽建都洛阳,但依然将许昌作为重要的都城,许昌的历史进入更加平稳发展的转折期.明帝曹叡执政之后,许昌的经济文化发展虽然仍然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政治地位渐趋衰落,为本阶段许昌历史发展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18.
永嘉之乱后,大量的王亲贵胄、中原世族等为避战祸,渡江南下求生存,史称"永嘉南渡"。徽州因处万山环抱之中,少兵燹之虞的优良自然环境特性,成为北方混战时期人们理想的庇护之所。迁入徽州的中原世家大族,对徽州社会的宗族观念、宗法制度以及人文风俗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丕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大有深意。若检索曹魏兴起之历史,则五都仿如曹魏走过的五个脚印。一言蔽之,谯乃曹操兴起之都,许昌乃汉亡之都,邺乃魏兴之都,长安乃稳定关中、凉州,防范蜀汉之都,洛阳乃混一区宇之都。  相似文献   

20.
曹魏政权立的诸位皇后,出身都并不高贵,与传统的立后观念相悖,这除了诸后本人自身的一些素质之外,主要是曹氏为防止外戚专权而采取的暂时措施.曹氏对外戚严格控制的结果,使得曹魏一代中央政权没有出现东汉以来祸起掖庭,戚宦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