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引入的外国思想、翻译选材、翻译语言三个方面研究了《新青年》与《学衡》的翻译的差异。《新青年》前期通过翻译引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男女平等、易卜生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学衡》通过翻译主要引入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新青年》在翻译选材上侧重现实主义,取材比较广泛,《学衡》翻译侧重古典主义,尤其重视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西方文学的古典正宗为主。《新青年》翻译用白话文,《学衡》翻译坚持用文言文。  相似文献   

3.
《学衡》杂志是我国近现代期刊史上极重要的史哲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该刊插画栏不仅从肖像画、宗教画、风景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向读展示了群星璀璨的中外化名人及价值连城的世界美术名作,而且从《学衡》的办刊宗旨、整体内容、作群体三方面展示了学衡派的人景观。  相似文献   

4.
《学衡》杂志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文史哲学术论文为主体,并兼有文学创作与翻译的综合性文化研究期刊。具有鲜明的办刊特色。本文试图对其略加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探讨了林语堂在长篇小说《唐人街》中所表现的对中西文化思考的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倡导中国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7.
学衡派根深蒂固的道德意识使其长期充当着“保守派”的文化角色 ,而其理论的前瞻性与内在的焦虑感却开启了对于新文化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闲暇”的解读可以发现,白璧德的闲暇观与其人文主义思想密不可分。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思想的立足点在于人的塑造与人格的完善。在白璧德看来,闲暇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休息,沉思性的闲暇有助于人的完善。白璧德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闲暇观对于现代学者的自我认识及其学术生涯和现代大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0年东南大学教授胡步曾写了一篇长文批评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长期没有一家刊物愿意登载。胡步曾是哈佛大学植物分类学博士,因此。他与哈佛校友梅光迪商量,决定自己创办刊物。这个意见得到刘伯明的支持,随后吴宓加盟,并被推为总编辑。梅、刘、吴也都是东南大学教授,刘伯明还兼校长室副主任。实际上是副校长的职务。1922年《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刊,胡步曾写的《评尝试集》在创刊号及第二期上连载。  相似文献   

10.
11.
聚集在《学衡》周围的创作群体,身负变革时代警醒者的角色,在激进与保守的夹缝中步履惟艰。文化保守主义的称号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边缘角色,尴尬的身份致使他们难以建立一种强势话语。《学衡》诸人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保守主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聚集在《学衡》周围的创作群体,身负变革时代警醒者的角色,在激进与保守的夹缝中步履惟艰。文化保守主义的称号决定了这一群体的边缘角色,尴尬的身份致使他们难以建立一种强势话语。《学衡》诸人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保守主义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是林语堂哈佛时期的老师。林语堂始终对白氏的理论和学说敬而远之。本文指出林语堂前期拒绝新人文主义的原因,同时着重探讨其后期文化思路与新人文主义理想暗合和会通的事实,力图昭示在空间转换的背景下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  相似文献   

14.
陈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学术思想史上一位具有多方面建树的爱国作家、学者。作为作家,他有诗集、小说、剧本;作为学者,他有中德文学比较的论著,有专门的戏剧理论著作和研究德国现代哲学家的传记、专著。本文通过“历史调查”,首次澄清陈铨的个人史实:在极左路线下,陈铨个人的不幸和“政历问题”(“解放前写反动剧本和文章的问题”)是他通过戏剧创作,写了国民党抗日;通过学术研究和《战国策》,在中国传播叔本华和尼采思想———权力意志、英雄崇拜和种族精神重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白璧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方面。而在《卢梭与浪漫主义》一书中,白璧德也讨论了道家思想的问题,主要是在与西方浪漫主义传统的比较中展开进行的,一方面在自然主义、艺术创造上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在情感倾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存在差异。白璧德对道家思想的阐释是缺乏深度的,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往往是执一种工具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反对五四新文化一方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文学方面,他们希望对旧的文学形式进行改良而不是彻底的改革。吴宓是学衡派的灵魂人物,他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学衡派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发生重大转向。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梁实秋用新人文主义理论来评析五四新文学,在对浪漫主义的征讨中,几乎把新文学的趋向基本否定。笔者坚持用历史的观点对梁实秋此文的得失进行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五四化激进主义为制导性力量的化现代转型期,《学衡》以一种异质性思维与之构成了独特的历史性撑拒力量,激进与保守以对峙又互补的关系共同形成了化发展的合力,既保证了化现代转型不可或缺的突围性力量,又保证了现代性在实现过程中的自我矫正与补偿。作为一对共生的价值范畴,二只有在理解对方的同时才能全面理解自身。  相似文献   

20.
新文学家与《学衡》派论争的史实证明《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化的 ;新文学家对它所作的评驳 ,是理所当然和完全必要的。近几年来学术界出现的鼓吹《学衡》派不反对新文化的论调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