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亚先 《成才之路》2013,(18):17-17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转变以往教学中的理念,变"主演"为"导演",这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变"权威"为"朋友",这是教师地位的转变。变"教案"为"学案",这是教学性质的转变。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这是教学方式的改变;变"单线"教学为"复线"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变。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德、智、能相结合的教学,这是教法学法的转变。教师只有做到了这几个转变,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啊这"在话语有表示惊异、提示接管话轮、表达为难与不认同态度的功能。其功能主要受到了作为叹词、话语标记词"啊"与虚化为话语标记的"这"的影响。流行语"啊这"融合了"啊"和"这"的功能,是语言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果。流行语"啊这"因其形式简单,功能丰富得以普及。  相似文献   

3.
对"因为"式、"所以"式、"因所"式、"因此"式、"由于"式、"既然"式和"以致"这七种句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外国学生学习因果复句主要存在遗漏、误加和误用这三种类型的偏误。对这三种偏误类型进行细分后,发现这七种句式在这三种类型中的分布不一样,并且偏误主要集中于"关联词语的误用"这一类型。  相似文献   

4.
《桂林山水》(人教版四下)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有的老师认为"还是把‘这一带’改为‘这样’好",笔者认为这句话妙就妙在"这一带"。先说"这一带"。笔者认为,"一带"是名词,不只"表示眼前所及"的小范围,且能表示大的范围。"桂林这一带",应包括桂林市所辖  相似文献   

5.
"咱们工人有力量——"与这昂扬旋律相伴的,是"工人"这一职业无上的自豪。然而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面对"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乃至"创造强国"的时代挑战,这一职业却面临窘境。  相似文献   

6.
90年代初,沈家煊将"有界"和"无界"这一认知语言学领域的概念传入中国。对"有界"和"无界"的提出、引入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同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有界"和"无界"这一对概念引进国内学界后,国内学者对这对概念的发展、完善,也提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农村初中教改的成功源于三要素:"急""集"和"激"。校长的"急先锋"作用,这是教改成功的前提;管理上的"集合"意识,这是教改成功的基础;教学上的"激活"主体,这是教改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强调了"利器"是"善事"的先决条件。韩愈也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这三件事,就离不开教师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这一侧重点谈"由情景到说理"这一教学模式,再具体到这一模式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一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古代的注解,还是现代各种版本的释义,都是以"意译"的方法解释《论语》中"有教无类"这句话。"有"的意思,"类"的意思,都交代的很不明确,这必然导致历代对"有教无类"这句话的误读。其实,将"有"释为"获得","类"释为"需要遵循的固定模式",才能得到这句话的本意,即"人们可以通过不固定的灵活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得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有效的体育教学必须要立足学生当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放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健康第一"为目标,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立足点;以"双向交流"为过程,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支撑点;以"三个贴近"为内容,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关键点;以"信息交流"为方法,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创新点;以"多元标准"为评价,这是有效体育教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一张钞票     
在写出"爱生"之"果"后,能揭示其"因"——"我仔细地看着这张有毛泽东头像的钞票"——这也是"我"说"老师真伟大"的"因"。这"因"不是"老师出了钱",而是"教师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了头脑"。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晋语区阳原县化稍营方言指示代词存在多种读音形式,不同的读音形式对应不同的语法意义。它属于二分系统,其中,近指用"这",远指用"那"。"这"有三种读音,分别是■;"那"也有三种读音,分别是■。"这_1"作主语时,通常代替较近的人或事物;"这_2"作主语时,只能代替较近的事物而不可代人。"这_2"作宾语时,既可以指称事物、原因,也可以与■对举;"这_3"作宾语时,通常与■对举,代替某人或某事物。三者都可以作定语,具体用法也存在一定差异。这正体现出"内部屈折"在该方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梓 《中国教师》2007,(11):45-46
<正>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人们在形容"美"的时候,经常会使用"きれい"和"美しい"这两个词。确实这两个词都担当着描绘"美"的角色。但是,同样是表达"美"的这两个词,任意使用两者之一,却也能带来文章意思和语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依体定教"是演讲词教学的总路径,"辨体""定性""选点""操作"是演讲词教学内容确定与呈现的分路径。《最后一次讲演》一课教学,通过辨识文体,塑造"这一类"的体形;通过锁定个性,咂摸"这一篇"的味道;通过精选教点,明确"这一篇"的抉择;通过操作突围,呈现"这一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荀子·大略》篇中"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这句话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因为,关于"行"的方面有千万,可为什么荀子却只言"礼"?笔者以为,这与荀子的整个礼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句话包含着荀子非常丰厚的礼学思想内容。本文拟从荀子说这句话的原因,即"礼"的重要性;这句话的内容,主要指"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荀子这句话的评价等,这三个方面对这句话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评析,以期能以小见大,有益于荀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9.
从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每一篇散文的独特性,教学偏离了"这一篇"散文的"语言"与"人文"境界。散文教学应更近"语言"、更近"人物"、更近"散文"来关注散文的教学意味,回到课堂去发现"这一篇"语言的独特,发现"这一人"体验的独特,发现"这一篇"文体的独特,守护文本的独特,收获一片独特的意境,过上一段独特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20.
如今的课堂十分强调学生的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很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的安排——"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这早已深入人心、也早已流行于课堂的理念的召唤下,如今的课堂确实是热闹了,活泼了。但"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口号;而"能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实效。"真"语文,需要的是"真"活动;语文课上的活动,也需要求"真"打"假"。如今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的活动的表象背后,有一些东西需要我们冷眼旁观,需要我们冷静反思:"要让学生动起来",这只是理念;"能让学生动起来",这已是行动;而"真让学生动起来",这才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