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片面强调羁押性强制措施的保证性,忽视了其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权保障,羁押性办案措施尽管用到了极致,办案效果却未能按比例呈现。对羁押性强制措施的性质认识不清是一个重要原因。从羁押性强制措施所具有的恶性、善性、人性、谦抑性、目的性、义务性和纳什均衡性等方面分析其本质属性,可以拓展人们的视野,并为重新认识和构建强制措施中的羁押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严谨良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完善刑事侦查程序制度,完善辩护制度保障刑事辩护的正当性,审判制度科学化和合理化,合理适用羁押性和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设立特别程序,以保障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推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非羁押诉讼制度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诉讼基本原则,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积极推进非羁押诉讼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标准把握不统一、非羁押诉讼的配套措施保障不力、执法环境不容乐观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对非羁押诉讼案件的监督、调动执法主体积极性、强化对非羁押案件的释法说理等途径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司法机关对外来人员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率偏低,与本地人员相比显失公平。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工作对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适用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对Z省H市J基层检察院近三年来有关外来人员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情况,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而从转变观念,构建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完善立法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两种主要的非羁押性强制措施。本文在考察国外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法理基础,并通过研究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构建与完善我国审前羁押代替性措施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立和完善和谐语境下的取保候审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取保候审作为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在保证司法机关有效地行使司法权力,减少不必要的关押,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减少司法资源的投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庞大的羁押人数来说,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率仍相对较低。从社会和谐这个根本出发,对取保候审的缺陷和弊端做出分析,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7.
审前羁押制度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保障诉讼顺利进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强制措施,虽然我国强制措施体系中并未确立与之直接对应的措施,但有中国特色的拘留与逮捕在某种意义上被认为就是中国的审前羁押制度。在分析审前羁押制度的基础理论之后,提出了修正中国审前羁押制度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取保候审作为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在保证司法机关有效地行使司法权力,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取保候审制度在立法上的局限性和当前我国诉讼理念的滞后等原因,导致其在适用中出现许多问题。完善取保候审制度,是当前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强制措施的羁押,台湾由法院开庭审理裁定,大陆由检察院或法院批准或决定,前者成本似乎高于后者,实际上,经过开庭审理裁定程序,前者羁押率、错误羁押率、刑事制裁率大为降低,社会总成本明显低于后者。建议大陆引入羁押审理裁定制度,羁押成本可降低六成,且有利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落实到刑事司法领域。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亮点之一是包括审前羁押制度在内的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的修改与完善.对监视居住措施进行适当定位并明确规定适用条件,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增加规定拘留后应当立即将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羁押且送押的时间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程序的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使羁押条件和程序更加明确和细化,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犯罪结构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轻罪羁押率仍然偏高,羁押办案的倾向仍有所显现。轻罪羁押问题早已潜伏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之中,其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继续维持这种羁押倾向显然是对“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的背离,同时也表明我国司法文明程度有待提升,长此以往也必将导致强制措施制度空转的恶循环。要破除流弊,就需要多措并举,切实转变司法理念,完善相应机制构建,消减非羁押措施制度空转,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轻罪羁押倾向,回归强制措施本质定位。  相似文献   

12.
羁押具有积极、中立与消极方面的诉讼价值。刑事羁押的决定应当是刑事诉讼价值选择博弈的结果,必须遵循谦抑原则和比例性原则,实现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由于羁押本身的消极属性和司法实践中有关刑事羁押的种种问题的存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应当在实践中实现羁押的谦抑适用、替代适用与控制适用,以寻求刑事诉讼价值博弈的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方法治国家对未决羁押普遍实行司法审查,并且体现诉讼三角结构的特点,因此,该制度能较好地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而我国未决羁押审查的非司法化加之其他配套制度的缺乏,导致在司法实践中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完善该制度,应从改革现行强制措施体系入手,实行羁押与逮捕分离,并且在羁押审查程序中引入司法审查,即由人民法院采取听证的形式行使羁押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14.
羁押期间设置应体现比例性原则的目的适当性、手段必要性和手段与效果均衡性的要求。法治国家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设立的强制嫌疑人到案的逮捕制度的临时性和短暂性,为保证诉讼顺利进行的羁押制度在羁押期限设置与案件性质的严重程度、复杂程度成比例,以及羁押及时变更和最长期限规定与羁押期限延长的司法控制都体现了比例性原则。应按照比例性原则的要求合理设置我国拘留和逮捕的羁押期限。  相似文献   

15.
取保候审,作为一种非羁押性的强制措施,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立法不尽完善和司法人员执法观念的滞后,取保候审制度的贯彻执行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借鉴西方保释制度,针对我国取保候审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将强制措施做了较大修改,占到了此次修改条款的四分之一左右,足见立法者的重视,其中司法审查原则有所涉及,是其进步之处。但是并未将司法机关签发速捕证、拘留证等进行规定。而且也未涉及审查羁押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我国应当适当将域外刑事强制措施的司法调控,引入我国的司法调控体制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魏方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42-43,57
刑事强制措施制度是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重要手段。我国现有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还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两化"问题突出,即刑事强制措施"羁押扩大化与取保候审随意化",对此问题试作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体权利免受不正当侵害,必然要求在实施刑事强制措施应遵循一些原则,从我国法律法定看,尽管我国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现了这些原则,但其缺陷仍是明显的,仍应从完善刑事强制措施种类及其实施条件、实施时间及期限、建立程序性正当程序和转变观念及制止违法实施强制措施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困境与进路:司法审查原则与中国审前程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司法审查原则以自然正义原则和正当程序原则为支撑,要求未经法院的司法审查,任何人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者科处其他刑罚;未经法院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捕、羁押等强制措施以及其他强制性侦查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机制中长期以来缺乏司法审查的理念,现行审前程序中的诸多制度设计存在着背离司法审查原则的现象,对此应当贯彻司法审查原则通过制度重构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20.
取保候审是我国的一项审前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但由于我国目前司法机关对待取保候审问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加之该制度本身尚存在的不足,导致该制度未能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鉴此,文章作者以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域外保释制度的特点、比较了保释制度与取保候审制度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供我国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做参考的若干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