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现艺术以再现的对象审美客体为参照,艺术真实的特质是形神俱似,合事实,合物理,即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都相吻合;表现艺术以表现的对象审美主体的情意为参照,艺术真实的特质是神意交融.合心境,合情理,即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特定心境和心灵体悟相融洽。艺术真实在于形神俱似、神意交融二居一或兼之。  相似文献   

2.
以形写神理论溯源@倪美玲$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  相似文献   

3.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吕凤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古代画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辩证地论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关键所在及实施步骤,并在“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以神写形”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要寻找新新的艺术手段,常常不满足原来的“形”而强调为神写形;当他们找到新的“形”之后时,又完成了新的“写形”,而达到更高的境地,成了更高一级的“以神写形”,这时的“形”则是更为生动,是经过加工、概括、夸张,达到变形,这种“形”可称为最能反映作品的“神”,因为要求作品达到一种“神韵”,把作品变形、深化,这样只要达到“求神”那形就更有生气更感人。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述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键在于“以势写形”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形,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得出了“以势写形”是“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述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键在于“以势写报”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报,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得出了“以势写形’堤“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写意人物画写生教学是通过对人物鲜明特征的准确把握,采用书写性用笔与墨色结合的特点,展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与个性,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倡导从中、西文化的角度,理解写意人物画的造型及笔墨特点.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开拓写意人物画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常怀宇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4(6):144-144,F0003
常玉作为中国写意性油画早期的实践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油画发展史的跳跃性,一度被历史尘封,不被世人所认同.但是在世界绘画大变革的今天,常玉的油画艺术成就不再被忽视.当我们再品味常玉的油画艺术,会得出其为中国油画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该文主要从常玉油画写意性的形成原因,与中国传统绘画传承的具体表现这两方面进行分析,来诠释常玉油画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者认为 ,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文艺思潮 ,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 ,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 ,注重刻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 ,文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 ,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 ,推动了文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 ,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 ,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这时的文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2.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3.
绘画离不开形象,因而,在中外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往往都以客观形象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随着绘画的发展,绘画已不能满足单纯的外在形似,开始追求物象的本质特征。东晋的顾恺之首次提出了“传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后来,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又提出“气韵生动”的要求。自此以后,“以形写神”、“以神写形”、“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等都是中国画有关“形神”问题的重要论点,并成为中国绘画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中心问题。一、“神”的客观性那么,“神”究竟是什么?它和形的关系怎样?按照现在一般的解释:“形”和“神”的关系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形是外在的、表象的、具体的、可视的;而神是内在的、本质的、抽象的、隐含的。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说明只要有形的存在神也就在其中了。那么中国画论中还要千百年来侈谈“写神”干什么?看来问题并不如此简单。“神”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有象的。物象一方面有它外在的形象,如形状、色彩、肌理、明暗、大小,同时又有一定的神态、相貌,如波动感、力象、生命的活力等。从绘画的角度讲,决非有了形的外壳就一定有神赖以在其间了。不然,同一个绘画形象怎么会有的“写”出神来,有的没有“写”出神来。很显然,前者一定比后者多写了些什么,或者对形...  相似文献   

14.
“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对重要而又有极有特色的范畴。形神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渗透。作认为,魏晋时代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其“内在人格觉醒与追求”以及弘扬人的自我精神的社会艺思潮,使得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突破了汉代“惟贵象形,用以写图”创作思想的束缚,注重亥画表现对象内在“神”之形,艺作品的“形”较前代而言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明后期封建纲常名教礼义大大削弱,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涌起,推动了艺领域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艺术表现中“神”的解放,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的问世,标志着形神理论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神”,尤其是表现创作主体精神意趣的“我神”,作为独立于“形”又高于“形”的力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这时的艺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有我之境”。  相似文献   

15.
李彦仁 《成才之路》2010,(18):51-51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画论对后世作画影响颇深。绘画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以形为基础,但它却不能停止在形上,还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的神,如果只是有形没有神,那也就用不着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了,"迁想妙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写形"达到"传神"。对自然界的事物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物统统以形写神就能迁想妙得。例如棱柱、圆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史上概括造型过程的概念是写形、立象 ,这两个概念包含了写形求形似、立象为尽意的内涵。中国画的形象是一种提供轮廓线与结构线、要求观者通过联想补充块面而形成的立体形象 ,并非是一种“平面构成”。中国画的形象特点制约着中国画的立意、线条、色墨 ,因此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应充分注意象、意、线、色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写意中国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长期教学实践为基础,以美学原理为指导,探究画种,对画种的历史渊源、理念、形式感与意境等理论与实践诸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在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同时,意在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与同行们商榷、讨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形在其中,意在言外"的传统诗性,引无数中外译者竞相译。英译者汪榕培教授考辨他译,践行"非常译"的翻译追求,其译诗"形神兼备"之间,形态物化而出,神态造化而入,演绎着"情感与理智"的审美取向与特质,成为本土中古诗歌英译颇具代表性的类型化译诗。这种类型化译诗对于贯通中英各自的文学资源,对于拓展中英彼此的文化渠道,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交流媒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论述了自魏晋以来历史上有关形和神的理论发展及要求,指出行和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认为,绘画应该形神兼备,尤其不可忽略神,神离不开形,形为神服务。  相似文献   

20.
崔慧香 《文教资料》2007,(21):103-105
形神论一直是贯穿中国画论的主要命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论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础,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应目畅神、气韵生动等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绘画理论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