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0):1298-1298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1)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3)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  相似文献   

2.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继续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凌云 《继续教育》2003,17(6):24-25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提出与使用的。他和其他西方学者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而欧美的经济增长相对减慢这一事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日本的“技术立国”政策与国家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在其间的作用, 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依托,短短二十年内,国家经济出现强劲发展势头,一跃成为世界工…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我国目前正在抓紧实施的国家创新工程,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家创新体系,以期实现从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家向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转变为目标,提出了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理应加强自身建设,构建继续教育的创新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和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来临,对科学技术,是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建设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子系统,如何把握形势,迎接挑战,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就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建设教育体系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教育创新体系的建立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1)政府与市场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确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善,计划体制的惯性还在起作用。表现为政府在有些方面仍干预过多,尚不能自如地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市场在配置资源(创新过程中各相关生产要素)方面尚显乏力;市场需求的拉力不足,而政府的推力又未能很好地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考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既要关注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我国第三步发展目标,冷静分析国情和自身科技实力,借鉴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与创新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为“三农”提供科技支持的重要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高校主要职能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则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实力的根本所在。本文从科技创新在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就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进入创新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即逐步进入到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改革和发展的阶段,逐步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框架。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体系及其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新体系主要由教育观念创新、组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子系统组成。建设高校创新体系,必须着力抓好目标体系建设、教育观念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制度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要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开展创新工作;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加强组织领导,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诸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都是超越了行政区范围的经济区,是最合适的高层次创新区域,但是在区域创新的理论层面上,一般都是以行政区域单位为单元,但是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区域组合应以资源为核心,若单纯以行政区来组合各类资源,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却未必最大,也不一定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建设“升级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的需要。以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日本等六国为例,分析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状,发现其呈现出政策鼓励、市场调节、多元参与、环境宽松和终身教育等五个特点。我国建设“升级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实施多元主体参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厚植创新创业文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横纵双向延伸。  相似文献   

12.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国关于知识创新和生产、科技创新和转化、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制度系统。如果一国创新系统运行不畅,创新体系各角色之间缺乏相互作用,知识流转存在瓶颈,我们则认为该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存在制度失效或系统失效问题。国家创新体系制度失效的原因,既有系统内部微观和宏观层面因素的制约,又有国际经济技术环境的影响;校正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失效主要靠制度创新和健全激励机制。坚持制度创新,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激励机制,是目前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名牌大学应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全世界 2 /3的 Nature和 Science论文是由大学发表的 ,3 /4的诺贝尔科学奖是由大学获得的。其中 ,前 1 0 0名的大学发表的 Nature和 Science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 3 /4左右 ,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占大学获奖总数的 94%。我国大学发表的 SCI论文占全国发表总数的 3 /4,前 5 0名的大学发表的 SCI论文占大学发表总数的 3 /4。事实雄辩地证明 ,名牌大学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必须尽快启动“中国名牌大学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将我国名牌大学纳入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与构建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体系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全面构建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体系,是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对策之一。加快发展创新型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不仅对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建立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阐明了两个问题:(1)加快发展创新型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对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2)加快推进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改革创新,建立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有必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干预和制定政策完善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我国阶段性和长远科技发展规划;二是加大科技投入,保证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三是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留学生制度,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7.
国家创新体系是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体制安排、运行方式等的总和.当前,世界各国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我国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以及政府宏观协调和管理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机械基础创新实验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湖南省示范性机械基础创新实验体系的建设实践,对创新实验项目开设、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的修订、实验室开放的措施、提高实验教师素质的必要性以及实验室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结合我校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实践,就确立新的教学内容,精编实验指导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成绩评价体系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多学科兼容的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生为主体、高校教师为主导,构建三层四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三层:院(系)层面,科协日常培训,夯实基础;校级层面,创新基地训练,提升能力;省级层面,组织专家和优秀指导教师到各高校巡讲、培训,拔高能力。四步:以兴趣驱动为手段,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本文把三层四步教学法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以期使创新创业活动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