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莫高窟第290窟佛传画中的瑞应思想研究贺世哲敦煌莫高窟的佛传故事画,到北周时期(556—581年)达到了高峰,第290窟人字披所画佛传连环故事画堪称上乘。画面总长28米多,故事情节多达89个,这在公元6世纪的世界佛传造像中也居首位,算得上是稀世珍品。...  相似文献   

2.
龙门石窟中的擂鼓台中洞是武周时期的有关早期禅宗的洞窟,主尊像应是释迦佛,窟内的二十五祖师像及《付法藏因缘传》,是早期禅宗史祖师说的肇始。  相似文献   

3.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造像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造像及其释迦、释迦多宝、交脚弥勒及千佛等内容 ,本文对这类造像的时代及源流问题作了分析 ,指出此造像组合形式流行于十六国北朝时期。这类造像最早出现于炳灵寺第 16 9窟 ,进而影响到云冈、陇东地区、河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传说宋徽宗赵佶喜欢"以画取士",有一年的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魁选之作中,崇山峻岭之间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个老僧正在取水。这幅画并没有画古寺,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式引发观者的联想,巧妙隐晦地表现出古寺藏于深山这一主题。同理,文学作品如能很好地运用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想象空间更大,意蕴更深厚。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几部重要的汉译弥勒经典内容的分析,并结合有关的造像实例,认为第275窟南、北壁上所绘的佛教故事画是分别借用了释迦牟尼的佛传和本生来表现弥勒的今生传记和前生事迹的,并认为它们也与当时弥勒信仰中的传法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6.
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克孜尔石窟降伏六师外道壁画考析赵莉在龟兹石窟壁画中,表现佛一生事迹的佛传题材比较普遍,大约有60余种。①其中有些题材在国内其他地区不甚出现,如降伏六师外道即是。降伏六师外道故事是龟兹佛传壁画中具有浓厚神奇色彩的一章,迄今未见专文论述。笔者不敏,意欲补...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类型学和图像学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考释了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兰家川石窟北宋浮雕图像的内容,并且分析了图像来源和思想内涵。图像组合以释迦佛为主尊,周围配置十六罗汉、佛传、观音救难、文殊普贤与天王像,表述成道、传承佛法、现世救济、华严经菩萨行等多种思想观念,反映了陕北佛教信众的心理需求。佛传图像之六年苦行融合鹊巢于顶、芦芽穿膝,尤其彰显时代特征。该石窟浮雕图像与唐宋时期敦煌绘画联系紧密,生动体现了陕北与敦煌两地的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8.
1997年10月10日,日本友人青山庆示先生带着家藏的八件敦煌写卷来到了敦煌文献的故乡─—莫高窟,将这8件文物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经专家考察鉴定,青山示庆先生所捐赠的8件写卷均为敦煌藏经洞出上文献,它们的年代自北魏至五代。其内容有佛教典籍、历日、酒帐,其中有一件《佛图棠(澄)所化经》,当是北魏时期流传于民间的佛教传贴(图版22)。一《佛图澄所化经》校释《佛阁澄所化经》现还未发现有传世本,敦煌文献中仅此一卷。《佛图澄所化经》青山示庆原编号为3—C,敦煌研究院新编号为785。卷高27cm,宽17cm,共抄写文字11行,首尾完整…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保存了大量佛教文献,有些虽然已被历代大藏经所收,但也有不少未入藏的文献.本文所讨论的敦研178V文书即属于未入藏文献之一.该文书图版见《甘肃藏敦煌文献》第1卷,卷末所附解题比定为《佛说八师经》,并提示它不是历代所传的吴支谦译本,而是失译人名的别译本.本文主要在对照敦研178V文书与支谦译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目录学考察对该文书的译者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该文书有可能是《历代三宝记》所著录的东晋竺昙无兰译本.竺昙无兰译《佛说八师经》散佚已久,敦研本的出现,为研究竺昙无兰译经以及中国佛教汉译史提供了一份新的资料.本文最后附带提到敦研178V与南京博物院藏敦煌遗书《分檀博达经》(拟)前五行文字的关系,比定该文书前五行文字是《佛说八师经》,所存内容相当于敦研178V的后残部分.  相似文献   

10.
前言在印度佛教美术中,佛传美术占重要位置。这种情况有各种地域性和历史性,在佛传美术中,也自然表现出印度特征。本稿有关印度佛传美术,特别是佛传故事表现中具有印度特征的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勾勒出一个大概的框架,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充足的实证,但从整体范围出发,试论印度佛传表现的特征。关于包括犍陀罗美术在内的印度佛传美术,笔者认为,可以把佛传故事表现按三种类型来把握。即:(1)以传记为重点的叙述性佛传表现,明显见于犍陀罗雕刻。(2)富于叙景性、叙情性的佛传表现见于山奇和阿马拉瓦提雕刻,典型的…  相似文献   

11.
敦煌研究院藏敦煌遗书68号,原拟名《职官花名册》一九四四年八月发现于莫高窟中寺土地庙清代残破塑像中,长26厘米、宽27.5厘米,无头无尾,上部破损.两面书写,正面十九行,即《名册》(图版第1页);背面七行,为后人随手抄写的《佛名经》之类.正面内容录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石窟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处,也是我国建造最早和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它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木札提河北岸崖壁上,已编号洞窟达236个。石窟是佛教艺术的综合体,它包括建筑、雕塑和壁画。克孜尔石窟因经过历史沧桑变化,建筑遭到重大破坏,雕塑已基本无存,只有壁画保存较好。克孜尔石窟的壁画,除了各种尊像、世俗供养人像和装饰图案外,主要有三大类:即佛本生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这三类不同主题的故事画,基本上概括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内容。本文仅就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破魔变》的作者是悟真,该变文的创作时间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十世纪上半叶,而是公元887至890年之间。伯2187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是天福九年(944)十月初十日。斯3491号《破魔变》的抄写时间应晚于公元953年。通过探寻敦煌佛经变文抄写结构的规律,本文认为敦煌佛经变文的讲唱不是学术界通常所认为的只由一个人讲唱,而是由多人明确分工进行讲唱。  相似文献   

14.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相似文献   

15.
王犟、恽寿平山水书画册,水墨纸本,画心长22厘米、宽15.5厘米,字长23.5厘米、宽15.5厘米。书、画各12开,由王晕画山水,恽寿平行书对题。从《柳碧桃红图》的题跋中可知,此册作于戊辰暮春,即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是年王晕56岁,恽寿平55岁。此册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由上世纪70年代济南市文物店提供。  相似文献   

16.
《夜巡》,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幅著名的画作,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是这幅画却是改变它的作者伦勃朗命运的一幅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夜巡》一画作于1642年,尺寸为363X437厘米,现藏于阿姆期特丹国立美术馆。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有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而是选择了射手们巡逻时的场景。画家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安…  相似文献   

17.
《孟蜀宫伎图(轴)》,为明朝画家唐寅所作.唐寅(1470年-1523年),是"吴门才子"之一,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人.他初拜周臣为师,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后又拜沈周为师.汲取了元四家的水墨画法,博采众长,兼融了"院体"的工细与"文人画"的笔墨而自成风格.此画藏于故宫博物院,为绢本设色,尺寸为纵124.7厘米,横63.7厘米,是唐寅早期的作品.该画描绘人物用线谨细流畅,敷色妍丽,属南宋院体一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4200年前的帝禹时代,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考察活动,上述考察成果被记录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里.目前流传的<山海经>一书是公元前1世纪汉朝学者刘秀等人校定的.中国学者王红旗对<山海经>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研究,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4200年前)的<五藏山经>、夏代(约4200~3500年前)的<海外四经>、商代(约3500~3000年前)、周代(约3000~2200年前)的<海内五经>合辑而成.<五藏山经>共记述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域26条山脉的447座山,以及相关的水系258处、地望348处、矿物673处、植物525处、动物473处、人文活动场景95处,其内容来自帝禹时代所进行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为了根据中国古籍<山海经>复原绘制出当时的自然地理图和人文地理图,王红旗与夫人孙晓琴(中国女画家)合作,自1995年起,创作并绘制有数百幅山海经神异图(包括白描画和水彩画)、约百幅国画山海经动物人物图,以及丙烯画山海经艺术地理复原图组画和山海经人类文明场景复原图组画.1999年9月9日,中国著名女画家孙晓琴历经5年,根据<五藏山经>的记载,以及王红旗所进行的地理方位考证研究成果,绘制出巨画<帝禹山河图>.该作品画面高539厘米、宽779厘米,将<五藏山经>所描述的所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全部绘制在画面之上.<五藏山经>和<帝禹山河图>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尤其是地理学、地图制图学的重大贡献,它们有助于我们今天的人类了解4200年前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陈凌 《天中学刊》2012,27(6):78-81
《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因受当时佛道思想之熏化,命意大体相同,皆述主人公于短梦之中历尽一生,最终悟得人生如梦,虚无为归,显现了浓郁的佛老思想。两文虽同以梦为载,宣扬出世,但《南柯太守传》的叙事却比《枕中记》要成熟、精密许多,在对故事主角的处理和叙事方式这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2、现存画版 现存画版均系木刻,分大、中、小3种。大的长约110厘米,宽70余厘米,厚约3厘米,中等的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厚3厘米左右;小的长约20厘米。宽15厘米(经幡,“风马”)。大部分画版每块为一面。 《罗汉图》23幅。这23幅画版内容为佛祖释迦牟尼和佛陀的2位弟子;以及16罗汉与部分弟子,还有四大天王。 《释迦牟尼神变祈愿》图15幅。这15幅是释迦牟尼成佛后,有许多外道前来跟他斗法,于是为了调伏傲慢的6师外道,便显示出种种神通,战胜他们,最后使其皈依佛法的情景。 《格萨尔王调伏妖魔鬼怪》图8幅。《莲花生八号》图9幅。主要绘制莲花生的多变身形及其标志和莲花光游戏神通佛位如来。 《藏传佛教八派修道教理》图9幅。绘藏传佛教8派修道教理师承传。八派修道教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