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以增长极和点轴网络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合理的、层次分明的城镇网络体系,可提升各级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来带动湖北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湖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  相似文献   

2.
区域大学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定位,完善功能,立足当地实际,发挥专业优势,形成办学特色,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升区域大学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报特色与区域服务功能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报特色决定学报的发展道路,其由市场经济、区域特征、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等因素主导;区域服务是高校学报的重要职能,它是社会生产力、学术根本目的、区域发展实际和高校就业压力等共同决定的。学报区域服务功能的最大化发挥是学报特色的重要表现,是实现学报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根本职责,而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只有校企携手共育人才,才能把职业教育的教育优势、人才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发挥学院自身的特色优势,找准服务的契合点,提高院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中,'高水平'目标的内涵是特色化的高水平、动态化的高水平、全员化的高水平、国际化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肩负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需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卓越双师型教师队伍;突出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分工,提升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西部的大多数城市是伴随着西部各地区的开发过程成长起来的,并由此形成了矿业城镇、牧业城镇、铁路城镇、农业城镇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多功能城市的出现,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西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参考美国西部城市化的经验,走开发与城市化同步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西部城市化道路:充实和提高大城市的功能和实力,发挥城市经济场的辐射作用,向郊区或更大的腹地扩散。在区域经济中起中心作用: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经济区,然后逐步向中小城市推进;以现有的城市为据点,向外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带,整合城市密集区。  相似文献   

7.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要强化城镇功能,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功能互补的城市带,发挥北京的龙头作用,突出天津的重要地位,坚持大、中、小三头并举,并把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大系统之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围绕发展特色区域经济全面发挥成教服务功能阳泉市教委副主任高礻阳泉市要在21世纪建成技术先进的新型材料基地和重化工基地、承东接西的重要商贸中心,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必须充分围绕区位、资源和交通这三大优势,全面实施外向带动、科教推动和规模滚动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分工与协作具有优越性的经济法规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原理,是经济落后地区能够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基本依据。临沂市的流通业己有相当规模和档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实施“商贸带动发略”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区位优势和便利条件,临沂市实施“商贸带动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促进两个根本转变、强化带动辐射功能、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最终建成以临沂城区为中心,以各县城为重点,以乡镇为依托而辐射海内外的现代化商贸中心。为此,应增强发展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意识,强化市场的整体辐射带动功能;增强以提高效率、效益为中心的意识,积极推进流通体制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功能,增强以销促产意识,强化市场对生产的导向、带动功能。同时,还须按照“加强引导,完善体系,强化管理,搞好服务,促进发展”的要求,加强内外软硬环境的保障建设。  相似文献   

10.
苏通大桥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南通的经济区位,将南通从上海强辐射圈的外缘拉入上海经济区的核心圈,使南通从交通网络的神经末梢升格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通在区域分工中的角色应重新定位,通过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建成国际性物流仓储中心北翼分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加工与贸易城市,面向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上海等大都市的后花园。南通区位优势必须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须调整发展思路,由自成体系转变为主动融合进入上海板块,为优势转化确立观念基地;调整发展思路,由偏重于GNP的增长转变为切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优势转化提供生态及技术基础;调整产业结构,由原有 的支柱产业转向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为优势转化提供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城镇体系是生态文明、绿色湖南建设的生动体现。建设生态城镇体系是未来城市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有利于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有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在建设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有别于传统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发展核心城市,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县城,有所侧重地发展小城镇。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基石,可以从战略合作、政策扶持、先进技术、特色产业等方面提升产业水平,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促进小城镇向小城市发展是加快城市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重要节点、重要平台。龙岩要根据自身的地理、人口分布特点和生态比较优势,结合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完善县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向乡村纵深延伸,城市社区化公共服务向乡村全面覆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生态宜居城乡结合体,进而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现代田园城市。  相似文献   

13.
黄冈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本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规划问题。分析此类问题可以为当前的小城镇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在调整过程中要走好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几步棋。要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小城镇建设应因地制宜,东部重点可放在建设农村工业小区和发展农村小城镇上,中西部地区宜重点建设县级以上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建制镇。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很多大城市核心城区在推进逆城镇化,与此同时,郊区小城镇则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因此,对核心城区逆城镇化的原因和模式、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特点与传统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总结了大城市核心城区的逆城镇化对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的影响,提出了在核心城区逆城镇化背景下郊区小城镇城镇化的路径和措施:主要路径包括内源式与外源式发展并重;改变以“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发展”传统路径,探索多种引领城镇化的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具体措施包括做好供需匹配,做到资源精准对接;打造特色小镇,增大吸引力;培育承接能力,筑巢引凤;充分利用政策,借力发展。最后分析了在核心城区逆城镇化背景下北京顺义区杨镇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发展外溢型经济对实现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具有势能落差的城市来说,只有明确其产生溢出和承接溢入的机理,才能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推进外溢型经济的发展。运用外溢型经济的现实发展状况及驱动机理分析深圳市外溢型经济,发现深圳市作为中国窗口的优势在发展外溢型经济时面临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深圳市应通过积极调动"政府+市场"共同推进、"研发+生产"创新发展以及"中心+网络"双向规划产业格局的驱动模式来引导其外溢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分阶段、多元化与综合发展;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城镇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等原则。针对内蒙各地区的经济特色与发展潜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工矿主导型、加工主导型、农业基础型、商贸中心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开发型、城郊服务型及综合发展型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城镇国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内容、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分类与编码以及系统运行的环境和特点,对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国土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全球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辽宁城镇发展具有资源型城市比重大、区域发展能力增强,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建设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城市等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资源的消耗、沿海重化工业为主的布局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二元体制带来的城乡差距扩大等成为制约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要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多元化城市环保投资体系,促进辽宁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就是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如何推进小城镇建设,从科学规划、投入机制、产业兴镇、搞好县域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