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洁 《时代教育》2009,(6):22-23
现代大学的雏形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自古代文明的衰落至15世纪,文学、文化和艺术‘复活’的整整一千年,仅仅是一首不值得称道的‘哥特人’的黑暗插曲",但事实上,中世纪与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是西方文化的根,也正是有了中世纪这一环,今天意义上的西方世界才得以实现。其中大学这种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欧洲中古时代留给后世的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智强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3):77-79,101
西方文明的摇篮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有关音乐的神话很多,在苏梅尔、巴比尔、埃及等古老地区发现的遗迹中有许多反映艺术繁荣、音乐昌盛的神话典故。不能说这些神话是无意义的无稽之谈。它至少可以说明古希腊人的音乐观是高尚而精深的,把音乐与大自然紧密地连在一起,把音乐与宗教,与人的意志——真善美连在了一起。古希腊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罗马教皇——格里戈利一世,以非凡的组织才能重整各地宗教礼仪和机构,使罗马成为中世纪教会的中心,他主持制定的圣咏(Gregorian Chant)成为中世纪音乐中一部经典性文献。格里戈利圣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是宗教音乐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善”是西方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探讨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等不同时期的西方至善的思想,可以看出西方“善”观念的两个特点:(1)它是个人主义的,或至少是以个人幸福和利益为根据的;(2)它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要通过间接的甚至往往是不善的和不幸福的手段来达到,手段和目的是分裂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方文学思想发展史上,汉代和中世纪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历史阶段。《毛诗序》的产生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学思想在汉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给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西方中世纪形成的基督教美学思想同样给后世西方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笔者所感兴趣的话题是:汉代的文学思想由汉儒解《诗》而  相似文献   

5.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极关键的时代。关于文艺复兴的性质,历来就有“革命说”和“延续说”之争。本文通过对希腊神话、《圣经》、《十日谈》性观念的比较分析,从一个侧面具体阐发了文艺复兴文化与它的先辈文化──古希腊文化和中世纪文化的关系,得出了新的结论:文艺复兴文化,从精神实质而言,(1)它不象“延续”论者所说,是中世纪文化的延续,相反却是一场彻底的革命。(2)它也不象“革命”论者所言是一场由某种特殊的政治或经济状态引起的突发的变革,而有着极深厚的精神基础──与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承。(3)从文化精神的角度看,它本质上是对那种被东方基督教文化所斩断了的源自古希腊流经古罗马的西方民族自身固存的渊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恢复和发扬光大。正是它焕出了一个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西方近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的西方职业价值取向是重“义”(教义)轻利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的洗礼,敬业、逐利、诚信、禁欲等逐渐成为西方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新的职业精神的确立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笛卡尔与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区别刘绍学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1033—1109)以其关干上帝存在的所谓本体论证明而闻名于世。时隔几个世纪,在笛卡尔(1596—1650)的哲学体系中,又有一个相类似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那么,这两...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时期到20世纪的西方音乐文化──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历程述要(下)蒋振环六、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罗曼语,原指中世纪罗曼文学中的诗歌和传说故事,后被用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或文艺思潮的称谓。浪漫主义思潮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出现...  相似文献   

9.
一新诗,是胡适先生倡导“诗国革命”①的产物。胡先生的“诗国革命”是通过“工具革命”实行“诗体大解放”来实现的。所谓工具革命,就是语言文字的革命,即用白话替代古文,用口语替代文言。这一点.在胡先生的“诗国革命”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③。“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相似文献   

10.
袁可嘉认为现代化的诗是辨证的(作曲线进行)、包含的(包含可能融进诗中的种种经验)、戏剧的(从矛盾到和谐)、复杂的(有时也就是晦涩的)、创造的(诗是象征的行为)、有机的和现代的。他认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与玄学的综合。穆旦的《春》是极其符合这三个新诗现代化的特征。新诗现代化传统开辟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的新天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学同西方当代诗学的接轨。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是调节人们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如果说中世纪的西方职业价值观是重"义"(教义)轻利的,那么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经济的兴起与建立,西方职业道德的内容也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主要是经过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敬业、逐利、诚信、禁欲等成为其主要内容,新的职业精神的确立对西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民族的诗总是生长在民族生存方式(mode of Being)的根基上,总是这种生存方式的“回忆”(recollection)的结晶。中国人讲“诗言志”,按杨树达、闻一多、朱自清等的考证,“志”在其原始意义上就是“回忆”,“志”与“诗”原本是同一字。“诗言志”的原始意义即是“诗言回忆”,或者说诗表达回忆。这无形中同西方诗学具有共同点:自柏拉图以来维柯、尼采、海德格尔、容格等都主张诗表达“回忆”,亦即“诗言回忆”。中西诗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文化的渗透使得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世纪骑士精神的熏陶下,流溢出骑士的冒险精神和浪漫情怀;西方绅士文化在他的诗中表现为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趋向于选择高贵典雅的意象。  相似文献   

14.
杨德尼的《为持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写作的动机在于批驳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及其在当代的余绪对文艺的否定和指责。在这种论战中,锡德尼对诗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诗的本质特征、诗人的地位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论述。它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因此该书被视为近代英国诗学和美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FzraPound)是英美意象派诗歌运动(1909-1917)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成就突出者。意象派诗歌实践的核心是呈现意象,写出硬朗清晰凝炼的诗,“绝对精确的呈现,不要冗词赞语”①。(但“‘意象派’并不仅仅意味着画面的呈现。‘意象主义’指的是呈现的方法,而不是指呈现的主题。它意思是说要清晰地呈现作者想表现的一切。”②)关于意象,庞德所作的定义是:‘”‘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一刹那时间中理智和情感的复合(complex)。”“正是这种‘复合’在一瞬间的表现,引起了那种突然得到解放的感受;那…  相似文献   

16.
正如卞之琳所说:“中国学有自己产生的主观条件,当然也有外来的因素。外来的影响是催化剂。不从西方‘拿来’。不从西方‘借鉴’,就不会有‘五四’以来的新学的面貌。”。中国诗歌仅靠内部的转换,是不可能变成新诗的,它需要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的启发,一种新的化模式的启发,即西方诗歌的译介。有一个很重要的学现象我们不应忘记,在新诗史上被看作是新诗成立的纪元的《关不住了》,正足一首译诗。  相似文献   

17.
“泛神论”,十六、六世纪产生于西方,是一种认为万物皆神的哲学思想。新文化的伟大旗手郭沫若早期创作中颇受“泛神论”影响。对如何评价“泛神论”在郭沫若早期思想中的作用与地位,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女神’其实就是泛神论的化身”。(按栖:《论郭沫若的诗》)第二种观点认为:“泛神论”只是影响郭沫若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一种因素”,它在思想上不占主要地位,而是处在不断削弱和逐步消亡的状态之中。(顾炯《郭沫若(女神)的创作思想》)笔者认为两种说法都有偏见性。第一种说法夸大了“泛神论”…  相似文献   

18.
改诗妙趣传说在一次殿试中,某位皇帝要参加殿试者先念错一句唐诗,然后再用第二句唐诗补救。第一位考生思索片刻,念道:“人面菜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他用“桃花”补救了“菜花”。皇上听了点头赞许。谁知,第二位考生的两句诗更是赢得龙颜大喜:“少小离家老二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皇上听了龙颜大喜,说明他补的诗句有点意思。你能不能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句话来补救第二位的“错”诗呢?巧说胜负体育用语奥妙无穷。胜与负(…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末,“现代性”问题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词源学上看,在5世纪末,拉丁语的“modo”(最近、刚才)演变成与“antique”(古代)对立的“modemi”(现代)一词。到了11世纪末,“mordemiras”(现代性)一词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它源生于“modemus”,但“现代性”概念则形成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现存世界的末日”之意,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以中世纪神学权威托马斯·阿奎那在巴黎大学组织的辩论为例,说明了中世纪大学中辩论风气之盛。现代大学应充分借鉴和学习这一点,以更好地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广大高校师生更应以中世纪杰出辩手康帕内拉———《太阳城》一书的作者为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