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田鑫 《情报杂志》2007,26(2):4-6
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内部转移促进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内隐性知识转移始终是学术界和企业经理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研究企业文化与隐形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宗族型和活力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市场型和层级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2.
内部知识转移在企业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不言而喻.基于此,对促使转型企业实施内部知识转移的内部、外部因素进行着重分析,以期得出相关结论,为企业借助有效的知识转移成功实现转型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云龙 《现代情报》2005,25(10):222-223,162
本文在分析隐性知识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隐性知识各种转移方式,以及影响转移的各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企业个人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发生前、中、后的各项成本,然后通过将激励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探讨了知识源在隐性知识转移中的各项需要,并明确了企业个人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设计了促进知识源转移知识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企业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外部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建立企业外部隐性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并提出企业外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7.
企业师徒制中隐性知识转移路径及其微观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师傅和徒弟行为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借鉴SECI知识转化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分析师傅向徒弟转移隐性知识的微观过程,目的在于以知识管理领域较为成熟的理论为指导,将抽象的师徒间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直观描述,以期为我国企业师徒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模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分析隐性知识及其主体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博弈模型。该模型将影响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两大因素——经济利益与社会认可程度恰当地结合起来,从本质上把握了主体隐性知识转移的机制与过程。  相似文献   

9.
李南  王晓蓉 《软科学》2013,27(2):113-117
在阐述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师徒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就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客体、师徒关系及企业环境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问题提出了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师傅的知识发送能力、徒弟的知识接收能力、知识的隐性程度、师徒间的信任与知识势差、组织文化以及组织激励机制对徒弟内化程度和表出程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经济结构调整时期,每一个追求持续成长的企业为应对风云变化的市场环境都需对自身业务不断重新思考和定位,进行企业转型。而转型的成功与否与外部知识的引进、转移、吸收和创新息息相关。本文在对转型企业和知识转移相关概念及流程介绍的基础上,剖析转型中进行外部知识转移将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碍因素,希望给转型企业提出一些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高鹏  安立仁 《科研管理》2015,36(11):131-138
隐性知识表征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隐性知识异于显性知识,其难以通过命题符号准确和完整的表征,但这无法否认其在人脑中的存在性。文章从认识论视角出发,通过个体隐性知识表征模型论证了隐性知识是人的知觉中关于事物之间联系与特定情境的整体心像。在信息论及隐性知识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隐性知识的传递模型,其由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输出映射、隐性知识展示、镜像、信道、隐性知识感知、隐性知识输入映射和隐性知识宿八个部件构成,隐性知识传递通过这八个部件完成从隐性知识演示到隐性知识吸取的完整传递过程。隐性知识传递的目标是最小化隐性知识条件熵,最大化传递主体间的互隐性知识量。  相似文献   

12.
13.
企业技术创新已从单个企业行为演变为基于信任的网络组织各企业的群体行为,知识是这个网络体系中最具有价值的要素。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特点及本质,从隐性知识转化的视角,阐释企业通过创新网络隐性知识转化获得技术上突破的过程,其实也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进而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4.
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研发项目中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把研发活动区分为创意产生类活动和问题解决类活动。首先我们分析了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的主效应,发现项目团队集权程度对隐性知识传递具有负向作用而其它项目特征对隐性知识传递均有正向作用;其次我们比较了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在项目特征对于隐性知识传递效果关系中的调制作用,发现在两类活动中任务特征的调制作用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最后,我们提出了简要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卫文 《科研管理》2007,28(6):31-35,11
本文从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的内涵入手,对二者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论述了隐性知识和编码知识之间在静态存在和动态应用时均有不可分性。探讨了这种不可分性在理解和处理知识转移和共享、隐性知识存储和搜索以及知识编码等问题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作轮换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端旭 《科学学研究》2004,22(4):395-398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转移对于企业的成败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它面对巨大障碍和挑战。本文认为工作轮换可以是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讨论工作轮换和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工作轮换的过程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价值的企业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传统知识分类的基础上,以知识转移中知识对知识源的价值为切入点,提出新的知识分类方法,并结合基于知识自身属性的分类方法,分析各种特征的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难度;从隐性知识转移的利益相关者着眼,探讨隐性知识转移的激励模式,并分析不同特征的隐性知识的激励模式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技术转移中隐性知识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转移效果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转化程度,由于隐性知识特性、技术转移方式、技术转移双方主客观等因素的存在,为隐性知识转化造成了障碍。本文针对这些障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克服这些障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隐性知识转移、共享的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分析了隐性知识转移和共享过程中的激励困境。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相关的激励机制设计方法,并提出一个模型。该模型从隐性度和系统化程度两个角度分解隐性知识的特点,讨论其对于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以及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并考虑了激励机制设计的两个影响因素---绩效衡量困难程度和不确定性---对激励方案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方  张胜 《科学学研究》2019,37(5):866-877
通过高校技术许可的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引入隐性知识技术服务可获得性感知维度,建立技术许可接受拓展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服务可获得性对技术许可态度倾向、技术许可实际行为有显著积极影响,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信任对技术服务可获得性有显著积极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关注于服务的技术许可转移工作模式,提高技术服务可获得性,促进高校技术许可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