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犹忆80年代初期,当我首次读到《体育教学与训练》这本杂志时,就爱不释卷地对她怀着浓厚的兴趣。后来经过经常投稿和在通联工作中的往来接触,更使我有了深刻印象。每当我和体坛同行友人在会议期间或活动场所互相交谈体育学术问题时,我总会情不自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已年满60岁退休之际,在面对100多位从各地赶来祝贺我的朋友,从事基层体育教学40年的我突然想到能否给同行们留点什么。每当和同行聊天听到"学校体育工作难干、体育教师难当"的抱怨时,每当看到常态体育课教师的不作为、自由放任时,每当体育中考看到学生体能的严重不足时,我就感到困扰着学校体育多年的现状还需我们自己去改变:体育  相似文献   

3.
体育是淘汰率和更换率极高的事业,对许多明星来说,各领风骚三五年就是很不错的了。球迷们对球星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以年近花甲的乒坛宿将孙悔英来说,她是我儿时就崇拜的球星,上小学时我就看她打过球,她是50年代我国最好的女子乒乓球选手。她那迅雷不及掩耳的快攻,把中国女队  相似文献   

4.
王利 《钓鱼》2009,(14):52-53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自己归宿感的亲人,而我却是奶奶。每当我回忆起与奶奶共同生活的屡屡往事,她那慈祥可亲的面容即刻出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9,(12):26-27
我的一个学生和宁宁(小时候叫她宁宁)的舅舅是同事,他们原来都是首汽的司机。宁宁的舅舅喜欢打乒乓球,经常和我那学生一块儿扎1986年,我在当时的东城体校。办了一个体育幼儿班。幼儿班刚办了有两个月,我学生带着宁宁还有她舅舅、她父母一起,到了我那儿。  相似文献   

6.
1.大鸟伙计: 你好。很紧张啊,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虽然我已是《当代体育》篮球版2年的忠实观众了。平时,每当我买到《当体》时,第一件事就是填好读者调查表然后寄出。最开始寄时,总是抱着一种想得到奖品的意念,但逐渐我觉得把参加活动当成一种参与,不是更好吗?于是,我便鼓起勇气,写下了给你的第一封信,也是想和你交个朋友,交流交流,OK?好,那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正> 当我双手捧着县教育局颁发的“体育教学能手”荣誉证时,我第一个要感谢的便是她——《学校体育》杂志。七年前,我在县城的一所学校里看到了一本《学校体育》。初次拜读,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于是我们便订了这本杂志。头几年资金紧张,我们在众多体育教育报刊中,也只保留了她。她是我前进的航标、指路的灯塔、唯一的良师、  相似文献   

8.
原中国女排名将杨锡兰的名字在中国大地可谓家喻户晓,至今她虽在瑞士留学却仍深受国内球迷的厚爱。她之所以成为中国女排队长、“五连冠”之中的核心人物,是和她在中学时代就酷爱排球和那从不服输的性格分不开的。每当杨锡兰回忆起这段难忘的岁月时总是说:“自从我进入天津南楼中学加入了排球队以后,就与排球结为了‘伙伴’,就有难舍难离的‘感情’,是银白色的排球伴随我成长。”杨锡兰的中学时代是怎么度过、又是怎么与排球结缘的呢?带着一连串的问题笔者走进了她的母校——天津市南楼中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学校体育》2021,(9):15-17
<正>在《中国学校体育》创刊40周年之际,杂志社的同志约我写篇纪念的文章,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应允了,心想就是再忙再累,这篇文章我也必须写——《中国学校体育》与我相伴相随了40年,在这本杂志中,不仅有我写下的百余篇文章,更有我满满的青春记忆和无尽的感动。30年前,《中国学校体育》(当时刊名还是《学校体育》)创刊10周年时,我参加了 "我与《学校体育》"的征文活动,撰写了《她引导我奔向那片田野》一文,并获得了一等奖;2010年,  相似文献   

10.
杜全山 《中国集邮》2000,(12):30-30
我珍藏着两枚特殊的纪念章,每当我凝视着它那早已锈蚀了的斑斑点点时,我的心就被一种特殊的情感冲击着、激励着,那半个世纪前的烽火岁月又一一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1.
初春的一天,我来到王馥荔那布置得整洁而舒适的家,对她说: “从你那不论干什么都洋溢着一股活力,我就判断出——你,和体育有不同一般的交往。”“算你猜准了,”王馥荔释然一笑,“在访问过我的一百多名记者中,还没有人向我提过这个问题,其实,我和体育有深深的缘份,这方面,我有大量的故事,还从来没有公诸于世呢。”她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相似文献   

12.
20年前,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我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由于我最初写作报告文学时写了几篇如《剑之歌》、《国际大师和他的妻子》等,都是有关体育方面的,1980年的春末或是夏天的时候,《中国青年》杂志的同志找到我,告诉我现在中国女排运动员里有个叫郎平的,团中央对她很重视,希望能写写她,问我有没有兴趣?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郎平这个名字。谁想到她日后会声名大震,如日月中天,连家里的老太太即使知道不知道美国总统的名字,也会知道她的名字。我采访了郎平。记得第一次是到训练局大楼女排宿舍里,见到了穿着美津浓牌1号运动衣的郎平…  相似文献   

13.
孙秋峰 《新体育》2013,(3):101-101
初识郑海霞时,吸引我的是她那2.04米的出众大个和在篮下镇守一方的威风。真正和她有密切接触后,吸引我的是她那内心世界的细腻和外表高大的极大反差。  相似文献   

14.
<正> 午后,我正拟写新学期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孩子把当天的报刊放到我的桌角上。《中国体育报》首届“先锋体育杯”教学一得征文评选活动揭晓,获奖名单赫然入目。我的《克服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一文获一等奖。啊!我居然获奖了。我陷入了沉思。是谁,使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体育教师获得全国体育征文一等奖的呢? 记得十年前,我购回了第一本《学校体育》,便被她那丰富新颖的文字内容,准确多彩的图解吸引了。“一见钟情”的我,便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十年过去了,在这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里,是她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提高了我的文化素质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桌上摆的那尊“五子登科弥勒佛”工艺品,还是贺慈红离开宁波体校游泳队时送的。如今,她已成为一颗世人瞩目的泳坛新星。 作为曾和她在训练池中相处两年的教练,我此刻的心情和那“弥勒佛”一样,真想开怀大笑。她在宁波体校两年多的学习、训练,给我留下了不可忘怀的印象。 贺慈红是宁波市北仑区大矸镇人,父亲身高1.84米,母亲身高1.70米,尽管父母对体育从未接触,但在身高和身体形态等方面,却给了她较好的天赋。  相似文献   

16.
编辑在线     
《新体育》2001,(2)
豆豆小姐:我是《新体育》的新读者,当我第一次看到《新体育》时,便被“她”深深吸引住了。此后,便成为“她”的忠实读者。由于是新读者,所以我想知道:贵刊有几个部门,怎样联系,怎样参加刊物活动?朱伟康  相似文献   

17.
早就从孙喜芝老师的来稿里看出她是一们精于业务的体育教师。终于,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早春去采访了她,又到她的学校,走上她奋斗多年的那个风动沙飞的小土操场,我深深感受了她是在怎样一个条件艰苦的普通小学,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地尽着一个体育教师的职靓。看她的课,每个环节,她都非常有心,巧妙设计。一样的音符,在她的手里却演绎出不同凡响的乐章。她说每次走进操场,面对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就有忘我的干劲儿,而她的学生们更是倍加喜爱孙老师,深深被孙老师的课所吸引。读着她的经历,我不忍删去中间任何文字,每一行都饱蘸一个女体育教师朴实可贵的情感,每一段都能透视出孙老师蓬勃英气的不同侧面。我编辑过许多采访手记,她的文字给我的情感冲击是鲜见的。我想,还是用她那跃动的文字告诉您她那二十年如一日的岁月吧……采访中孙老师告诉我,象她这样四十多岁的女体育教师在他们那里几乎剩她一个人了。我感叹无语。我衷心祝愿孙老师这样的教师青春永驻,希望更多这样的钟情体育教育事业、精于体育教学的教师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每当我手捧《中国学校体育》时,总是如饥似渴地先读“一线话题”,然后在体育教学中试用或改进操作,以便更好地提高我的体育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一线话题”栏目短小、新颖、实用、简单、易懂,是名符其实的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学习和交流的大舞台。我刚刚接触“一线话题”时,只是看看、读读,感觉说得有道理。后来我读“一线话题”时产生了“学术共鸣”,总觉得关于某些话题,被录用文章所写的内容与我的想法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我平时就是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个班如若体育活动开展得好,那将会使整个班集体充满生活的情趣,显示出班集体的勃勃生机。我这个当班主任的,每当想起班里的体育生活,就兴奋不已,心中充满着自豪……“七星女排”斗志高初一时,我班有七名女生喜欢打排球,无奈学校每周出借排球只有两次,不能满足她们的要求,她们便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成立了小排球队,取名为“七星队”。组队不久,她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定期训练,我便成了她们的业余教练,不少体育老师也热心地对她们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七星队”技术进步很快,但在和本班男生进行比赛时,却以1比2失利。  相似文献   

20.
<正>每当教师节来临,兴奋不已的关老师总要扪心自问:"你实现了你的人生诺言了吗?"那一串串可触摸的记忆便把她带入幸福的往事中。2012年暑假,记者有幸采访了关老师。中国学校体育:您从教40年已光荣退役,为何不享受晚年生活?关槐秀:"对事业的忠诚意味着对人生的真诚。爱上了就要爱得深,干上了就要干得好。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就在于为自己的伟大理想和从事的事业去献身。"这一信条鼓舞了我的从教生涯,也激励着我的晚年生活。任何人退休后都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设计,我的设想是,有充裕的时间,要好好反思几十年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