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语堂中西合璧文化观成因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对中西文化融合作出过不懈的努力。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诠释其文化现的成因:其一,社会大环境及家庭小环境尤其是其父其妻的影响;其二,所受的教育及“五四”一批文化名人特别是辜鸿铭的影响;其三,剖析林语堂在沟通中西文学理论及在创作实践上的自觉探寻,突出周作人对他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以近代西方化的交会碰撞为背景,瞿秋白向人们揭示了西方化给中国社会和传统化带来的冲击与震荡,剖析探索了中国传统化的历史命运和出路,在认真反思了西方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吸收与借鉴西方化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标准,他的这些思想丰富了人们对中西化交流的认识,为当前的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自幼“熏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文化中”,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迅速地由信奉“空泛的民主主义”到接受革命民主主义再转向马克思主义。由此不难推想,在作为他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文化观中,必定包含着丰富的真知灼见。一、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是在我国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古代文化中国文化曾位居世界之首,并同化了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但是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越感,使以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自幼“熏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文化中”,但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推动下,迅速地南信奉“空泛的民主主义”到接受革命民主主义再转向马克恩主义。由此不难推想,在作为他整个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文化观中,必定包含着丰富的真知灼见。一、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做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瞿秋白的中西文化观,是在我国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及其融汇过程中形成的。古代中国文化曾位居世界之首,并同化了许多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但是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也动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优越感,使以中国文化为世界中心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此,“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风靡朝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近代长达百年的中西文化论争的广阔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从“源流论”、“承继论”、“分解论”、“出新论”等四个方面对这个理论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探讨,从中着重说明,在这些问题上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发展和独特贡献。文章最后指出,前几年有人公然无视毛泽东对近代中西文化论战所作出的科学总结和正确回答。重新提出“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两股错误思潮,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反动。  相似文献   

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西学接触程度的不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西方文化由仰慕到怀疑并进而到基本否定,对中国文化由怀疑到批判并进而讴歌。他的文化活动的重点也因文化观的变化而由倡导输入西方文化转变为倡导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批判,甚至有偏激情绪,有将唐宋以后之文集诗集焚诸一炉的想法,认为中国号称是四千年文明古国,而中国人在这四千年里不知道干什么去了,但同时他又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上占有半壁的历史地位。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批判并克服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五四学人在文化问题上所存在的片面性,充分地肯定了中国文化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于西方近代文化,毛泽东肯定其是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文化,但又不满足于西方近代文化,由此而走向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要以人民群众为文化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的系统结构,以民族、科学、大众作为评判中西文化的基本标准,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今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地建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郭嵩焘是一位地位重要而又久被忽视的人物,至今学术界对他仍研究论列不多。其实,他是最早对西方文化亲身加以考察的思想家、以清醒的目光看待国际现实的外交家。他对中西文化的独立思考和深刻体认,不但与当时正统的封建士大夫大相径庭,而且亦非一般洋务派人士所能望其项背。相反,他的思想,却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颇多共鸣,许多思想文化观念甚至成为中国近代启蒙大师严复的先导。本文试就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加以初步探索,并就教于学界前辈。  相似文献   

12.
杨衢云,厦门海沧人,与孙中山创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被选为第一任会长。他主张共和,反对帝制,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代杰出人物,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13.
一、辜鸿铭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中国人的精神》之《序言》中,辜鸿铭指出:“要估价一个文明,我们最终必须问的问题,不在于它是否修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他以独特的思维体系和方法及宽泛的考察视角对中西文化进行了认真考察。他认为,由于根本精神与所走路向不同,使中西文化在文化内容、思维方法、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两种文化都是优缺兼具的混合体,二者对人类整体文化系统的价值差值为零。在中国文化出路问题上,他主张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现时代背景下,应以严谨的态度对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观加以重新阐释,并从文化理论、角色定位、人格魅力、现实意义等层面对其人其说予以全方位地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是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自幼留学西方,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归国后,极力地捍卫中华文明,贬低西方文明,用幽默、犀利的语言将西方文明贬得几乎一无是处。  相似文献   

16.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较上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且建树最多的一位大师。其中西文化观经历了一个由接触到深入比较研究并构建“中国学”的过程。其中西文化观的价值在于通过语言、文字、概念、范畴等贩比较研究,得出人类思维具有同构性、中西文化具有互补性这一结论。他那站在世界文化高芳和具有哲学穿透力的中西文化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当今仍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陈序经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序经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陈序经把西方文化当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世界标本,把全盘西化看作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以简单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去裁量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一复杂的文化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偏颇、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科学家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科学家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有相当影响.一般而言,民国时期的科学家,对于西方文化均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认为,西方文化的本质是科学和民主,因而推崇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尤其是其科学性的特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一般反对以等级秩序为特征的价值观,尤其强调儒家文化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但他们并不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前人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精神,进行了认真的挖掘和褒扬.民国时期科学家中少数人由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偏爱,成为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20.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纷不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炎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文化)的精华,防木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