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人,爱你如同自己的生命.品读日本作家重松清的小说《世上最疼我的人》,我总会禁不住这样想.每每重温那些带着生命温度的文字,一种从父爱大山里流淌出的爱的清泉,便汩汩地流进了我心房. 这是一个普通现代家庭里,名叫安子的父亲与他的儿子阿旭之间的情感故事.阿旭三岁那年,便失去了母亲,只留下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安子是个粗鲁而又腼腆的货车司机,他的车开得不错,作为父亲,对三岁的儿子却束手无策.在他内心消沉而动摇的时候,他想起了海云大师说过的话:“雪下得再大,大海都能默默地接纳,你应该成为这样的大海!”在阿旭成长的道路上,安子想了很多笨拙的方法,用自己博大的父爱,一点一滴地化解着孩子的寒冷与孤独.一路的辛苦,怕是只有父亲们才会懂得.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以潺潺流动的诗意之笔,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湘西世界.边城的自然风景如诗如画,恬静淡远;人情人性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读者自然沉浸在边城迷人的风情里驻足流连,"边城世界""边城人"多少年来成为文学评家眼里的"诗意的家园".  相似文献   

3.
<正>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文,我的脑中迅速呈现了五个字——时间不等人!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写下这篇读后感,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当我读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的日子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  相似文献   

4.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西秀美的自然风景和淳朴、善良的湘西人像印在了脑海中,久久地感动着自己。后来又读了凌宇的《沈从文传》,体会到沈从文对湘西文化反思之后所产生的对民族遭遇的悲悯之情和对重塑民族品格的热切希望。受此启发,笔者从《沈从文传》中选录了一些资料加以评析,以帮助读者欣赏《边城》。  相似文献   

5.
品一杯香茗,执一本好书,一缕悠然升腾的茶雾中,“一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忽闪在眼前,“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嘴角漾起微微笑意,思绪跨越时空缓缓地贴近她,那个溪边白色小塔下的女孩翠翠向我走来,低着头,踩着溪边青色的石,近了,溪水样清亮的眸子在我的低垂的头边闪过,牵住我垂着的瘦削的手指。指间触电似的流过一阵暖流霎时传遍全身,头脑间纷乱如麻的所有都被清凉凉的溪水悠悠地带走,脚步不由地跟随着她轻捷地跃上那只方头渡船,触目满眼是青山绿水,水静静地流淌,鱼儿若浮在空中轻盈地倏忽游动……  相似文献   

6.
中篇小说《边城》当然是20世纪中国小说最美的收获之一。作沈从(1902-1988)1934年发表这部作品时,已经是当时名满坛的作家了。这位20世纪20年代初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并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人群的首席小说家,以其30年复杂的人生阅历为基础,将自己对人类生命与人  相似文献   

7.
陈雅佳 《高中生》2010,(4):59-59
文学擂台上关文纷呈,台下观战的同学也不甘寂寞。这次我们就请陈雅佳同学来友情客串一回.再为本期的擂台呈上一篇优美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表现人性美好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在小说中,作家常常通过描写边远乡民身上那种自然、和谐、质朴、善良的性格来歌颂人性的美好,《边城》就是沈从文写得最具人性美的一篇小说。人性美在《边城》中主要体现在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并贯穿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  相似文献   

9.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别时难舍难分,别后更是思绪缕缕。多少痴情怨女,望穿秋水。翘首期盼,为心爱的人等得肝肠寸断。等待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的翠翠就这样痴心执著,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归来。没有人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相似文献   

10.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范婷 《文教资料》2006,(14):27-28
作为中日两国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川端康成和他们笔下的两座“城”——《边城》和《古都》都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故事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地位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东方文学的经典进行具体地平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孙凤龙 《考试周刊》2008,33(15):195-196
<雪国>与<边城>,虚无和感伤贯穿主题.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那种无力感造就了一种空虚,正是由于这种空虚才产生了作品里面的虚无,看上去是朦胧的爱情,可是这种爱情永远也没有结果.从爱情的失落中产生的虚无接着就造就了对于小说人物乃至联想到现实社会的伤感,并在感伤中达到了虚无和感伤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这个绘本,是一位懂美术的朋友推荐的。打开的一瞬间,我就喜欢上了,仅仅因为唯美的图画。蝴蝶页,是巨幅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明丽而和谐。  相似文献   

14.
对诺贝尔这个名字,你也许不会感到陌生。但,对这一句话,你是否也曾经听过了呢?“活着就要为世界做出贡献。”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相似文献   

15.
16.
彭晓峰 《学语文》2004,(11):9-10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17.
严明 《考试周刊》2014,(84):14-15
<正>沈从文是以一个湘西作家身份进入文坛的,他的作品艺术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气质,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他把自己的社会理想的乐园安置在历史和地理上催生《楚辞》,并享有桃花源盛誉的湘西,尽情地赞颂了那里的古朴民风,描绘了一种他心目中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就是这类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本文由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探讨他蕴含在作品中丰富而独特的民间性。一《边城》故事的发生地茶峒所在地属花垣县(旧称永绥  相似文献   

18.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作家的创作,向来以书写“湘西”世界中富涵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物与故事而著称,其叙事核心实为人物的人格。代表作《边城》即以人物的人格塑造,展示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此为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解码。  相似文献   

19.
<正>《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写的,出版于2003年,自出版以来,大受好评。好多朋友都想我推荐这本书,只是我一直对我不熟悉的作家的作品都不怎么感冒。但是,他的作品真的让我感到了一种力量,向前的力量。它写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另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久违二十多年  相似文献   

20.
套子似的外形,套子似的语言,套子似的生活——契诃夫在他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刻画了一个找不到自我,只看得到规则、牢笼的可怜的形象——别里科夫。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不跳出套子,挣脱规则的束缚,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