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键环节,在整个技术创新链条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支撑地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和保证。但是,共性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外部性、不确定性和主体的"经济人"特性,引发了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供给低效的市场失灵问题,成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重大瓶颈和障碍。因此,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政府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认真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支持、制度保障、组织协调和信息支撑等工作安排,从而推动共性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开展,并最终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正楚  吴艳 《科学学研究》2011,29(5):678-683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挑选一些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时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评价与选择。首先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四个特点遴选了评价指标,其次采用Weaver-Thomas产业评价模型进行评价与选择,最后以湖南为例,对该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成长环境: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勇清  曾铁铮  李世才 《软科学》2012,26(8):55-59,64
分析了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等现有投资环境评价方法应用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中的不足,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环境的特殊性,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合评价模型,并以R、P、H三市为例,讨论了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也给传统产业开启了"机会窗口",传统企业只有主动契合国家产业政策,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对接,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增长元素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分析了传统企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影响因素,提出了"高端"匹配对接和"低端"匹配对接两种模式,以及"转型对接"、"升级对接"、"关联对接"和"辐射对接"四条具体匹配对接路径,同时建立了传统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匹配对接的路径决策模型,并以A地区10家样本传统企业为例,验证了决策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为传统企业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匹配对接提出了新的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国际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依赖于现代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在这一过程中,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论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关系的基础上,对武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流程和政策特性,构建一个融合培育系统、培育机制和培育政策的产业培育模型,并基于广东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基础,在培育系统构建、培育机制优化和培育政策建议三个层面进行模型应用的实证分析,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困扰当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立基于夏普利值的合作博弈模型,提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选择方法。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案例,探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四类主体进行合作博弈选择最优技术路线的具体做法。结论表明,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选择过程中主要考量社会稳定、节能环保、促进就业等方面,而企业在于利润最大化、投资风险可控等,高校和科技机构的考虑重点在于标志学术水平、以合作促教学科研,中介机构则更多地考虑产学研合作前景和业务收入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方面还存在投入相对不足,组织方式不够合理,供给机制尚不完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开发,应加快制订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建立共性技术开发的体制保障,形成共性技术开发的支撑体系,完善共性技术开发的金融体系,构筑共性技术研发的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9.
《软科学》2015,(6):28-32
基于不完全合同理论HSV框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两阶段模型,通过比较私人供给、政府供给及公私合作制供给三种模式下,研发部门的生产性投入和非生产性投入水平,发现政府供给和私人供给模式下,研发部门缺乏积极投入的激励;而公私合作供给模式可以有效激励研发部门的生产性投入和非生产性投入水平。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公私合作培育模式,提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融资机制、政府效率、产业转化、企业家精神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吴俊  黄东梅 《科研管理》2016,37(9):20-27
因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知识、技术、技能的投入依赖度存在差异,创新组织方式对两类创新绩效存在不同的影响。以7499家有研发活动制造业企业为参照组,利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估计江苏省483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工艺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府研发补贴对参照组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目标组的影响都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目标组单个企业补贴强度低,没有助其跨过最低"研发投资门槛"。产学研合作对目标组产品创新影响大于参照组,对工艺创新影响小于参照组。政府研发补贴与产学研合作的交叉项对目标组产品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对工艺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依据实证结论,从研发补贴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角度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工艺创新效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全国521家战略性新兴企业作为样本,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耦合度模型。通过定量研究,实证厘清当前我国各省市科技金融结合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通过科技金融的发展实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可嘉  蒋家东 《科技与管理》2012,14(1):59-63,68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发挥科技体制支撑作用,并以此作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技术成果转化成效,扩大产业化应用范围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战略新兴产业科技体制现状分析入手,深入探究制约科技体制发展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革主要方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聚焦资金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效应,紧紧围绕产业资金供给与需求分析产业发展的融资效率低下问题展开分析。从方法上,本文对融资效率评价模型进行拓展,克服传统径向模型变量“松弛”的不足,构建了以Surper-SBM模型为基础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评价的方法,以探究企业融资效率不足的内在动因。通过利用2010-2016年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测算的结果表明:只有2.4%的上市公司实现融资效率有效,有97.6%的企业的平均融资效率保持在0.786水平,企业通过改善融资结构,减少投资冗余提高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另外,从七大子行业融资效率来看,生物行业效率最高,均值为0.8248,新能源汽车产业效率最低,均值为0.7636,不同行业发展呈现差异性。最后,利用二元离散性Logit选择模型对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效率的因素分析表明:在其他内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股东权益比率和资产负债率越小,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越高,非流通股比例越高,融资效率越低。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绿色技术创新两阶段模型,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特色构建由研发、经济、环境和社会绩效组成的四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设定主、客观权重,通过归一法处理后形成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从发展趋势、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3个角度对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企业2016—2019年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发现,(1)2016—2019年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绩效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研发绩效增长显著,但转化绩效欠佳;(2)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和地区差异性,存在薄弱产业和“洼地”。深入探寻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瓶颈、薄弱产业和“洼地”,在深刻剖析原因的基础上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竞争的战略意义,建立评价模型,选择韩国等比较样板,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技术差距,进而解码差距基源,在此基础上针对问题破解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为主要影响因素,中介机构介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关键要素管理与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奥斯陆手册中的指标体系为基础,利用灰色模糊评判法和内核密度分析法,对21个样本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深入探究其内在演化规律及该规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样本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发展遵循"蠕虫状"演进规律,也即遵循从Ⅰ区探头、Ⅱ区波动、Ⅲ区起伏、Ⅳ区收缩到Ⅴ区汇拢的复合演进过程,并且该演进规律在西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得到了验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演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首先根据共性技术的特点,初步设计了共性技术选择的25个影响因素,并利用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筛选出共性技术选择的18个主要影响因素;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系数,给出了共性技术选择的打分公式;最后运用改进的德尔菲方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候选共性技术进行打分,依据得分大小,可为政府购买的共性技术决策提供依据,并选择出政府拟开发的共性技术。并已给出了一个决策案例。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特征,基于技术生态位视角,对联盟合作伙伴技术生态位的"态"和"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联盟合作伙伴技术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备选伙伴选择进行验证。研究有利于为联盟选择和评价合作伙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