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孔子"为政而德"的治国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和而不同,互融互补。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和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当今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在总结几十年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在借鉴中外历史经验和对世界文明发展大势把握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创新理念。这一治国理念是具有独特本质的创新理念,是体现内外兼治的创新理念。  相似文献   

3.
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诚信观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儒家追求的"诚信"是"内诚"和"外信"的统一,是交友之基、立身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法,强调慎独自律、信己推人、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从理念与方法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培育,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儒家荣辱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体现了古代修身养性,治国管理的经验和智慧,今天我们重温儒家荣辱观,对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要探讨儒家关于修身与治国二者关系的思想内容的历史演变及其特色,认为先秦儒家就已出现身国共治思想,但并未寻找本体依据。两汉以天为外在依据以修身治国,唐朝儒生开始尝试从心性论的角度探讨身国共治,宋明理学把外在之理寓于性之中来谈身国共治,明朝心学达到身国共治思想的最高形态:即身即国,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体现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逐渐本体化,并最终达到即本体即工夫境界的历史特征。此外,还进一步揭示了儒家身国共治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谐观"下的中国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理念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合理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政策,提出了新时期中国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理念的大变革趋势,并结合相关史料,从古代儒家“和谐现”角度对当前中国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理念进行了阐述,提炼出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在追求治国理政、自我完善的同时,先秦儒家还提出了榜样示范、因材施教、学思并重等方法,以激励和引导人们的品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不仅丰富了教育资源,而且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强化、巩固民族心理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力军 《职大学报》2007,(1):112-113
儒家主张以礼治国,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两千五百年后,大同社会乃是今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历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老子》仅仅几千字,却蕴含着自成体系的治国理念,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从无为而治的视角关注国家的治理与发展,强调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本文以道法自然为切入点,通过仔细阅读与分析老子的作品,多方位、多角度、有逻辑、有深度的探究无为而治理念,进而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实施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治国新方略,我国已开始新的治国里程碑。教育是实现治国方略的重要手段,为充分发挥好这个手段,笔者论述了法治与德治、法治与教育、德治与教育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了治国中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政府及其控制下的媒体享有很高的公信力.政府在管理、引导媒体和经营舆论方面有独到之处,为处于改革关键时期的中国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新加坡政府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政府高效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封建社会,不管哪一种统治思想,都离不开人治这个核心概念。"人治"主义思想是儒家创立的中国古代治国理论,它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素质在政治中的作用。故而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对于维护整个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今仍对人的道德发展及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国强 《职大学报》2012,(5):84-86,89
儒家理想人格是儒家设定的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追求的终极范式和完美人格形象。它的基本内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理想人格的目标、德目和理想人格所包含的实施"仁政"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着坚实的逻辑支撑。其理论逻辑是社会理想-奋斗目标-价值引领-战略任务-发展理念-基本原则;问题意识和人民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的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是对苏东剧变历史经验教训的回答和回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四个阶段对发展中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了历史解读,分析了儒家伦理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儒家伦理的一些思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从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法律地位及依宪治国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系中我们能够得出依宪治国是治国安邦、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礼仪形成的过程中,儒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儒家礼仪分为三个部分介绍,首先介绍了儒家精神,即分别仁、礼、诚、敬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其次围绕儒家礼仪规范进行了论述。通过对儒家礼仪的全面的阐述之后,又提出了儒家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人的现代价值,阐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即人之为人的界定,并且强调了儒家礼仪在塑造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方面强调了儒家礼仪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儒家礼仪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敬业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以《论语》为基础,简要阐述了儒家敬业思想的基本内涵,从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精神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家的敬业理念,在此基础之上,初步探讨了儒家敬业思想的现代价值。现代社会,敬业有利于培养人们崇敬热爱的职业态度、勤勉尽责的职业责任、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与“德治”在历史上皆长期存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上,儒家重“德治”,但并不绝对排斥“法治”与刑罚。儒家的“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无论如何,毕竟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科学地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健身气功与儒家社会教育思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身气功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儒家的社会教育思想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文章在归纳总结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儒家社会教育思想对健身气功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意义,并针对儒家社会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分析了健身气功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