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盲人点灯     
曾经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盲人他晚上外出时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一个漆黑的晚上唐人手提着灯笼走路,一群男人正从那里经过。他们看见了盲人取笑他。他们说道:"啊,盲人,你为什么提着灯笼?你眼睛瞎了,不是看不见东西吗?"盲人客气地说道:"这个灯笼不是给我自己点亮的,而是给你们有眼睛的人点亮的。你们可能会看不见一个盲人过来而推他。"  相似文献   

2.
例文4 看见     
正柴静在《看见》中写道:"想要‘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尽可能摆脱看见之前所形成的成见和概念。"有多少人睁着眼却好像瞎子一样,盲人摸象可笑又可悲。而真正的"盲人",是心灵的"盲人",像在井底看天空的青蛙,自以为"看见",事实却相反。①哲学家尼采晚年被眼病困扰,变成了大半个瞎子,他依然自豪地认为自己更接近真理。他说:"因为我看不见,所以我可以摆脱书本和教条,我感到思绪更自由,不再被‘概念’所困"。尼采是出了名的"自大",然而他的一席话确实令人深思。这与井底之蛙看见井口大的天空,究竟哪一个更真实?  相似文献   

3.
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金子看不见财富。 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开端看不见结局。 卖弄风情的女人是瞎子,她看不见自己脸上的皱纹。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是瞎子。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金子,看不见财富。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开端,看不见结局。卖弄风情的女人是瞎子,她看不见她的皱纹。有学问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自己的无知。诚实的人是瞎子,他看不  相似文献   

5.
善念如灯     
一个僧人夜晚行路,因为天太黑,他在路上被别人撞到好几次。走着走着,他看见有个人提着灯笼走来。,这时听见旁边有人议论:“这个瞎子!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相似文献   

6.
李莺燕 《班主任》2001,(4):39-40
曾经听朋友讲过这样-个故事:有一位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家看见了很好奇,便问他:"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呀?"那个盲人很自然地说:"我是在给别人照路,他们能看见我就不至于再撞到我了,这样保护了自己也等于帮助了别人."我被他的话深深地感动了.  相似文献   

7.
我们中国人,无一不喜欢竹子,无一不受过竹子的恩惠.仅以我们一日三餐吃饭的筷子来说,其大部份均为竹子所制.松、竹、梅,历来被中国人誉为象征"高风亮节"的"岁寒三友".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到,他对竹子的喜爱到了何种程度:"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恐怕和苏轼从小就生活在盛产竹子的岷峨故乡有关系.在苏轼的诗和画中,他已经把竹子人格化了.郑板桥在解释苏轼画竹何以缠满荆棘时,认为这是表示"君子能容纳小人"之意,看来此言颇有见地.苏轼的另一首赋竹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更是对竹子的神形兼备的绝唱!  相似文献   

8.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一次电视采访中曾戏说:"我常常跟朋友讲,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要跟杜甫,他太苦哈哈,恐怕太过严肃;跟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又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会生活,可以说是中国人当中最会生活的人,如果能够跟着他一起去旅行的话,一定会非常快乐。"如果按照余光中先生的说法,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冬夜,能有幸随着苏轼夜游黄州赤壁的两位客人应该是很快乐的,但是在那一晚,游览赤壁的时候,苏轼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在文本的最后,  相似文献   

9.
广义虚拟经济原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经济运行已经不能用简单的"看不见的手"来描述,更多的取决于与心理和精神需求有关的"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是生活创造财富,生活对象化产生的信息等生活要素直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拓展财富的生成时空.而当前虚拟经济发展的前提,便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财富现和支撑这个财富现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0.
杨生斌 《陕西教育》2013,(11):24-29
古代雅典哲学家柏拉图的堂弟格劳孔(Glaukon)曾讲了一个故事。吕底亚有一个牧羊人。偶然得到一枚古各斯戒指。这枚戒指有一个特殊的功能。戴戒指的人只要将戒指上的宝石转向手心.别人就看不见他;把戒指往外一转,别人就能看见他。他发现这个功能后,就设法谋到了一个职位。当上了国王的使臣,之后勾引了王后,杀掉了国王,夺取了王位。  相似文献   

11.
特殊的人生际遇使苏轼具有特殊的生命意识,他一生虽历经苦难,但仍不乏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他不仅把人生当作一个历程,而且还把这个历程看作是上升的螺旋.苏轼的生命意识,从根本上说,是北宋形势在人们心灵中的折射,是士大夫对外部领域的苦心探求而又回归内心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听到电影中的声音的时候,是否可以不需要影像了呢?雅克·布维埃现年50岁,他从少年时代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但他是个电影迷.他说:"当我和某个人面对面交谈了一段时间后,我就"看见"了他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一颗扣子     
<正>从前有一个人很富有,但活得并不开心,浑浑噩(è)噩。他决心改变自己,做一些善事,拯救自己的灵魂。他真的做了很多善事,但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老妇人大衣的扣子脱落了,掉在了地上。这个人就想:"没什么要紧的!反正她大衣上的扣子也够用,没必要帮她捡。"但最后他还是拾起那颗扣子,追上老妇人,还给了她。事后  相似文献   

14.
天堂和地狱     
罗立 《高中生》2011,(36):61
有一个人死后,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最终归宿在哪里。他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让他留下来居住。这个人说:"我在人世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现在只想吃,想睡,我讨厌工作。"  相似文献   

15.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豪放的诗风、旷达的性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在某种意义上,"苏轼"成为了"旷达"的代名词.但在大多数人看来,"旷达"往往是出世的,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与超脱,但笔者认为,苏轼之旷达实际上并不与世俗生活相抵触,反而以世俗生活为根基,苏轼的旷达是一种"世俗化"了的旷达.  相似文献   

16.
在2010年第24期的青年文摘中有一篇《我们都是瞎子》的文章:"我们都是瞎子。吝啬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金子,看不见财富。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开端,看不见结局。卖弄风情的人是瞎子,她看不见她的皱纹。  相似文献   

17.
想让自己今天的生活像苏轼李白陶渊明那样,当然很难.其实李白他们真实的人生也远比你想的要艰难,充满了崎岖波折,充满了内心的焦灼和冲突.李白诗风飘逸,但他一生中从未放弃过到边塞建功立业的雄心;苏轼胸怀旷达,但他大量优美诗词都是在他经历现实的官场沉浮之际、在他处理繁冗的公务之暇写出来的;至于陶渊明,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人们只看到他"悠然见南山"的一面,却往往忽略了他"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的一面.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自强不息,充满了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课间     
《同学少年》2012,(8):52-53
拜伦为乞丐支招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街上看见一个盲人身前挂着一个牌子:"自幼失明,沿街乞讨。"可他手里乞讨用的破盒子空空如也。拜伦很同情这个可怜的盲人乞丐,于是在他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诗:"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诗句打动了很多过路人,大家纷纷掏出零钱,放进乞丐的盒子。  相似文献   

19.
所有人都会感觉自己是生活中的主角,因为你永远看不见自己,觉得自己是最神秘的那一个. 大家一定都看过小说,不管是哪一部,不管主角一开始是个多么差劲的人,在主角光环下,他都会变成一个闪光的人.  相似文献   

20.
人生     
<正>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