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欢陆蠡,喜欢陆蠡的散文。好多年前读陆蠡的散文集,就感动于他情感的纯朴、真挚与坦诚,惊讶于他文笔的雅净、流畅与优美。读他的散文,有如围炉听他夜话,温暖而亲切。然而《囚绿记》例外。尽管论文字,论结构,论技巧,都不可谓不炉火纯青,但就其手法及主旨看,却不可谓不丑陋。《囚绿记》本质上是一篇哲理散文,它所阐明的哲理极为普通——任何事物都有其天性,人  相似文献   

2.
我喜欢陆蠡的散文。这种善爱一直深藏于心,直到今日方诉诸笔端。我读中学那会儿,课本里还不见陆蠡的名字及其《囚绿记》。待到大学一年级时,一位就读图书情报学系的朋友向我炫耀他珍藏的一套三四十年散文集的重刊本,其中就有陆蠡的《海星》和何其芳的《画梦录》。我的惊讶一而是对着他,一面是对着这古色古香、余韵邈远的文字。我几乎像小学生临摹抄本一样,逐字逐句逐篇抄完《海星》集,恍惚间突然发现散文原来也有这般形形色色的写法,平实如话,引而不发,清澈见底。又令人情焉动痞:“是谁。托着颐在想呢。”(《桥》)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和《囚绿记》(1940年),由于作者的早逝,作品不算丰厚,但确有其独到之处。对陆蠡散文的关注和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他的散文作品选人中学课本,这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4.
作为陆蠡散文的系列研究之一,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的角度,通过屠格涅夫与鲁迅对陆蠡散文创作的影响,从外在因素的角度强化对陆蠡散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读出散文的散文味,去读林语堂的广博,去品谢冰心的清新,去了解陆蠡的自我剖析,去感悟史铁生的艰难成长。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欣赏散文真纯的美。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结构布局、抒情线索、象征手法、色彩调配和意境创造五方面较细致深入地分析论述陆蠡散文代表作《囚绿记》的艺术构思,从微观方面探讨陆蠡散文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文学史的角度,对20世纪30年代一批新进散文作家群进行总体考察,以陆蠡为主体,从创作流派、艺术追求、渊源流变等方面分析陆蠡等人的散文在20世纪30年代散文乃至整个现代散文史上所处的地位,为其散文创作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坐标。  相似文献   

9.
我喜欢写写诗,所以喜欢钱谷融先生写的一篇题为《节奏》的散文。钱先生在这篇文章的一开始就说到卡莱尔。他说,卡莱尔在他那篇精博而雄辩的论但丁与莎士比亚的讲演里。极力强调诗的音乐性之重要。我书读得少,所以开始不知卡莱尔是谁。先生一直批评我读书少,并且关照我要多读名著。后来知道卡莱尔是一个英国的历史学家,非常知名的。可见我的浅薄。我想读卡莱尔,但找不到卡莱尔的书。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朱自清的《绿》和陆蠡的《囚绿记》可谓两个描写“绿”的散文名篇。但因各自的创作宗旨与风格的迥异 ,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境界。从创作背景来看 ,朱自清的《绿》写于1924年2月 ,当时的朱自清虽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却未参加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 ,甚至对革命有些许的不理解 :“呀!黑夜里歧路万千 ,叫我怎么走好!”这就表明了他迷惘的情绪。在这种背景下 ,他试图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天地 ,于是将这种心情带到《绿》中。他将梅雨潭的“绿”同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及西湖和秦淮河…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他散文的艺术美。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真挚自然流出,整体的结构较为严谨,加上生动活泼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朱自清的散文被人们称为"充满着诗情画意"。细细品味,语言的独特运用无疑是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独特性形成的主要原因。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朱自清多篇散文进行展示学习,可谓是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着重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2.
陆蠡散文《囚绿记》历来被誉为名篇,并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囚绿记》在“囚绿”与“不囚”之中,体现了陆蠡先生不屈的灵魂、卓异的人格,同时表达了作家深沉的人生惆帐。从文章的内涵和结构中,可以细细品味《囚绿记》独特的生命力量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乍一看来,作家叶兆言的《祠堂小学》也是写的校内琐事,可是只要仔细读上一遍,你就会发现,和前面几篇充满欢乐劲儿的学生习作迥然不同,这篇散文充满了多少苦涩,多少辛酸!论年龄,祠堂小学的教师才30多岁,他“胸前挂着哨子,上课下课,很潇洒地吹几声哨子”,可谓风华正茂,堪称英雄用武之时,可是他却遇到了“文革”这个非常时期,来到谁也不重视的偏僻的  相似文献   

14.
李东美 《阅读与鉴赏》2008,(11):41-41,16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这是绿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伊人老师:近日,我跟 H 同学发生了一次争执,起因是他对杨朔的散文说三道四;而我呢,一向很喜欢杨朔散文,并且把它们作为自己习作的范本。可 H 同学却说杨朔散文是“纸扎的假花”,我不同意;我说,语文老师都赞赏、推崇杨朔散文,告诉我们文章要写得美,不可不读杨朔散文。H 同学不以为然:老师说好,就一定好啦?您瞧,他多狂妄!伊人老师,您的看法呢?冯薇  相似文献   

16.
他对它,可谓一见钟情。 它不过是最普通的一角青藤,繁密地依墙壁而生,在公寓的圆窗外投下不经意的一抹绿影,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但爱本就是不遵循常理的。只看了一眼,作者陆蠡便喜欢上了这抹残窗外的绿。于是,即便房间因夏日早晚的炙烤,甚为炎热,他也毫不犹豫地住下,爽直得令伙计都惊奇。这大概就是爱的魔力吧。让再多的付出,再苦的煎熬都变得可以忍受,只因发现所爱的喜悦会让一切的痛苦都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17.
心存敬畏     
黄明 《山东教育》2005,(1):20-20
最初喜欢上余秋雨,是在《新华文摘》上读到他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大呼过瘾;而后又读了他的《文明的碎片》,逐感到一个新的散文时代来临了。自此我对余秋雨一直心存敬畏,以致对自己涂抹的那些“散文”惶然不忍再读。后来我渐渐理解了,我对余秋雨的敬畏,其实是他用敬畏的心情所描述的那些更令我敬畏的中国文化——那山、那水,  相似文献   

18.
上大学之前,语文分数并不总是让人眼睛一亮,上大学读的也不是中文的专业,但是,我喜欢语文。喜欢,只是一种心情,与其他无关。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因为语文,我可以以它之名看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书:厚厚薄薄的外国小说、长长短短的优美散文、嬉笑怒骂的杂文随笔、纵横捭阖的评论观点  相似文献   

19.
刘先生散文理论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即文体论(或范畴论)、创作论、批评论和审美物质论。他的散文理论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文体论;而他在全书倾注主要笔力的则是他关于散文审美特质的界定。刘锡庆先生力主散文的净化,他认为被层层剥离之后的艺术散文,应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揭示个性,抒发感情,裸露心灵和表现生命体验。他认定中国散文史如同驾驶中国文学史一样,都是因人的被发现,被重视,才引出散文形式与内容的一次次革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独立的散文理论出现较迟。宋代是一个散文意识日趋自觉、散文理论范畴日趋明确的时期,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盟主,不仅撰就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而且有大量专为散文创作阐发的见解,其中不少论说还表露出着意区分诗歌与散文的意识,显现出对散文独有的文体特质的体悟。以文字而体现生命不朽的原则贯穿于他对散文特殊功能的阐述中,致用与说经则是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两大社会功能。对于散文在表现上的特质,欧阳修的认识重心落在“论议多所发明”这一点上。他提出论议发明必须区别于哗众取宠、求奇取胜的表现方式,并力主散文的论议以明晰精要为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