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来由,已经在《呐喊》的序文上,约略说过了。这里还应该补叙一点的,是当我留心文学的时候,情形和现在很不同: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一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回国以后,就办学校,再没有看小说的工夫了,这样的有五  相似文献   

2.
《故乡》最早发表于1921年5月的《新青年》上,1923年鲁迅将它收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并且在小说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序言。在序言中,他说自己做小说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里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从这些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他写小  相似文献   

3.
《亲爱的汉修先生》是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书里的小男孩雷伊通过与作家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学会了面对生活,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在这套国际大奖小说中,《亲爱的汉修先生》的篇幅并不长,却拿了金奖.孩子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想,书的好坏不在厚薄,而在于内容是否动人. 我对孩子说,这本书里的雷伊跟你一样大,他写了好多信,所以他得奖了.妈妈像他那么大的时候什么也没写,所以什么成绩也没有.你还有机会,要不要试试?孩子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他问我,人家得了金奖,我能不能得个钻石奖?这一点虽然我不能保证,但我却能确定——只有写了才有得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接受金心异(钱玄同)的“劝驾”,为《新青年》写小说,其间的经过见于《呐喊》的《自序》;后来他又叙及为什么是写小说而不是以论文、翻译文字交卷,则归因于小说创作有所“仰仗”、有所“准备”。这情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是这样说的: 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  相似文献   

6.
朱伯荣 《语文新圃》2007,(11):43-44
序文是一本书的精要和魂灵所在.   凡有一点读书经验的人,一书在握,无不极为重视序文(以及后记、跋之类的文字).原先一般学生都不大重视序文,因为他们很少读到精彩的序文.大量的三流读物和文字垃圾类的所谓"书",大多没有什么序文或者像样的序文.最近一个阶段以来,随着课本中大量序文(如孙文《〈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鲁迅《〈呐喊〉自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房龙《〈宽容〉序言》,罗曼·罗兰《〈名人传〉序》)的出现和出版物(及其序文)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老师指导他们课外多读名著,引导读好那些优秀的序文,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对序文已经相当重视了,他们深知读序文是理解全书内容的钥匙.这从一些学生所上交的读书笔记爱从序文引述一些内容的做法中可以想见.……  相似文献   

7.
一六《呐喊》自序仔细阅读下边这段文字,然后答题.在我自己,并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①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③使他不惮于前驱.④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①左边画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a本以为现在已经不是一说话就没完没了的人;( )b本以为现在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c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不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②这里所说的"当日自己的寂寞"是指:③猛士这个词在鲁讯的《》中也曾出现过,其内涵都是指______.  相似文献   

8.
一《补天》原名《不周山》,作者对这篇小说,曾有过这样的说明:“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①又说:“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③关于茀罗特,通译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鲁迅  相似文献   

9.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启蒙派、社会派的鲁迅研究者看来,这正是理解鲁迅全部文学活动的基础,是鲁迅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的鲁迅研究将这一表述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鲁迅这面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学院派以及海外汉学界鲁迅研究的日益"红火",这一表述却被目为了"文学功利性"追求的典型,人们不仅较多地谈论着其中的局限性,而且也怀疑它所传达的鲁迅思想的准确性.于是,在鲁迅研究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听到有多少人在理直气壮地重申"为人生"了,无论是出于对鲁迅的轻蔑还是维护.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1933年)一文中说: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2.
邹艳  米子 《高中生》2008,(7):23-23
回顾这一路的艰苦历程,蔡依林用"心酸酸"来形容。不过,经过努力拼搏,如今她的一切都已经峰回路转。她脸上挂着笑容说:"现在想起来,骂我的人,反而给我力量,换个角度来想,我还要献上感谢。"——摘自《从别人的目光里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曾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后来在《习惯与改革》这篇文章中还说过:“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仅大叫未来的光明,其实是欺骗怠慢的自己和怠慢的听众的。”这一从现实出发,改造人生的宗旨,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决定了他的小说的鲜明的倾向性和战斗性。  相似文献   

14.
汪璇  肖磊 《当代学生》2015,(6):12-13
上海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社戏》,虽则是小说且又是节选,但放在"故乡情思"这一单元里却也十分相宜。《社戏》是小说集《呐喊》里的一篇,但却并非纯粹虚构的作品,从真实的地名到似无意而又有意的名字,明显地带有一种自传色彩。它散发着浓浓的绍兴水乡的韵味,寄托了鲁迅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社戏》的结尾是这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略带惆怅与遗憾,却也有着一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塞林格借其小说《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在他最后谢幕时的一番话表达了自己的教育理想:"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悬崖处,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师》2014,(13):22-28
<正>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跟传统的所谓优质课会有点差别,但它是我们真实的教改常态课。如果说它还有点"不常态"的话——我刚才问了一下学生,我说今天上课你们好像有点紧张?他们说,林老师,确实有点紧张。看来我课前的预热工作做得还不够充分,我还以为他们应该没多大问题。显然,学生做小老师已经有了模样,但少了一种神韵,这种神韵可能是受紧张的影响吧。我在来这里上课之前也试教过两节课,今天学生给我的感觉没有我在学校里试教时表现得真切、自然。我想,这也很自然,对学生来说在舞台上要他做  相似文献   

17.
韩国洪尚勋先生先后来函并托人转告,盼望同意他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年出版的《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方正耀著、郭豫适审订)翻译后在韩国出版,并希望为韩国语版写篇序文。关于《中国小说批评史略》这本书的著述宗旨、主要特点和著述过程,我在中文版的《序文》和《后记》中已经有较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再赘言。 我想借此机会对韩国人民、汉学专家和学者表  相似文献   

18.
两个多月前的一天,我像平常一样上网点开主页,突然发现论坛里多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帖子——标题是《阿毛回来啊》,署名是“想毛毛回来的妈妈”,但正文部分却一个字都没有!这年头……灌水也要灌得专业一点啊!作为文学论坛的版主,平素我最讨厌的就是这种空无一物、靠浪费别人眼球和网费来赚取经验值的帖子,当下鼠标一点,将之删除了。  相似文献   

19.
徐昕 《大学生》2012,(23):68
快到年底的时候,突然想起读书这件事,起因还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这两个字,就这样让人措手不及地一下热了起来。有记者采访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竟一时语塞。勉强说出一本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还是因为跟专业有关才读的。没想到记者说:"社科类的不算,你最近在读什么小说吗?"我使劲地想了想——呃,床头上搁着雷蒙德·卡佛的《大教堂》和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我猜那位记者一定很失望,因为他说:"这都是两三年前出版的‘旧书’了,而且是短篇小说集,难道就没有关注一些新近出版的长篇吗?"  相似文献   

20.
华晔 《班主任》2011,(2):57-58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曾将四年大学生活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注释——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四《伤逝》。今天我也要借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对我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小结,那就是《彷徨》《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第一章彷徨前年8月,我走进这所小学的大门,满以为当好英语老师就行了,却不料等待我的将是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