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本文根据受控电源的基本特性,对含受控电源电路的分析,提出两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受控电源视在阻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受控电源视在阻抗的概念和电子线路分析中的视在阻抗法.创造性地提出了视在阻抗法在电子电路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的分析计算、调谐放大器稳定性的分析及LC振荡器的起振条件和振荡频率分析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受控源的定义出发,全面讨论了受控源的内涵特性,指出受控源是具有电磁耦合约束的非线性时变二端口元件,是受网络变量控制的能量转换装置,是具有单向传输性的线性时不变二端口网络。  相似文献   

4.
本给出了UPS不间断电源电感性负载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根据这一理论已试制出专带电感性负载的UPS样机。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一种分析含受控源电路的简便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把电路中的受控源视为独立源,因此具有简化计算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近代电路理论,利用定义的复合支路,推导出含线性定常受控源网络的节点电压方程,讨论了建立该类网络节点方程的系统编写法。此方法适用于含各种类型受控源网络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含受控源电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该文针对电路分析课程中的学习难点——含受控源电路,提出了一个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包括电路设计、实验方法、EWB仿真、实验技巧与难点的讨论,以VCVS和CCVS为例给出了设计过程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论教学的二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二重性指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性和生成性。预设性教学是预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教学性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的秩序等,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取向。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影响下的教学形态,关注表现性目标、教学过程、师生互动等,具有明显的人文主义取向。教学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活动,具有科学的预设性与人文的生成性的双重属性。教学的二重属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关系。教学研究应加强对教学生成性的研究以弥补过去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对于含有受控源的电路,其分析、计算方法常常将受控源作为独立电源看待.但是,受控源是非独立电源,它的电流或电压受电路中其它支路的电流或电压控制.当控制电流或电压发生变化时,受控源的电流或电压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和计算有其特殊性,往往比较复杂,不易掌握.若能对受控源或受控源的控制量进行适当的转换,则可使电路简化.1受控源的转移1.1受控电压源的平移先看下面的例题.例1求图1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1该电路是含受控电压源的复杂电路,用一般的解法如支路电流法、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来解,都比较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根据它双重特性中的电源性质,与独立源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处理方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例探讨利用三要素法、解微分方程法和复频域分析法求解含受控源电路的过渡过程。提出在分析、求解含受控源电路的过渡过程时,应视具体情况而采用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含受控源电路变换为相应等效电路的最简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3.
含受控源电路所具有的电源和电阻双重性质。结合实例系统分析了根据受控源的不同处理方法,包括将受控源作为电源元件处理、将受控源作为电阻元件处理,以及受控源控制量转移的等效变换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述了含授控源电路在过渡过程中的几种不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变换控制量的方法来分析含受控源的电路,将原控制量所在支路的支路电压作为新的控制量,使控制量的变换目标明确、使用方便,并可以使一些含受控源的电路化简成单回路电路,从而使计算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16.
应用节点法分析含受控源电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分析了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给出了应用节点分析法处理受控源电路的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用控制量转移法将受控源的控制量转移到受控源所在的支路,确定出受控源端电压与流过受控源电流之间的关系,就可将受控源用二端元件替代,使含受控源网络的分析计算得以简化。  相似文献   

18.
讨论平面线性电路的对偶性 ,介绍判断及构造对偶电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讨论含有受控源的一阶动态电路的几种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结合法。通过举例比较,在几种分析方法中,结合法具有简洁明快、适应性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