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大读者是我们报纸服务的对象。如果把读者称为报纸的主人,那么,读者来信,不论是反映个人的或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对工作、对干部进行批评和监督,都是人民行使自己当家做主的权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因此,认真对待和处理读者来信,办好《读者来信》专版,是报社编辑部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 那么,怎样才能将《读者来信》办得让群众喜闻乐见呢?我们以为,必须牢牢把握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即以读者为主体,不仅来信是读者写的,  相似文献   

2.
《出版广角》编辑部为迎接第十一届南京全国书市而组织的《书市精华》增刊,乘着书市东风在南京成功登陆,并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不小的反响。为解读读者阅读取向,切实掌握第一手出版资讯,本刊编辑部在增刊中印了一页“我想买的书”读者调查问卷表,除有一万多份随正刊赠送订户外,其余将近二万份于书市期间在南京地区及周边城市广为发送,至12月上旬共收回有效选票2280张。问卷调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读者基本资料的把握,包括他们的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等;第二部分是对他们在  相似文献   

3.
“好,既然大家出了这个点子,都认为可以,我遵命,尽可能把十三大手记写好。”总编辑范敬宜的话音刚落,经济日报会议室里的编辑、记者都会心地笑了。这是十三大开幕前编辑部“出主意会”上的一个场面。这样的会议,这样的场面,对经济日报的同志来说,并不陌生。改革的步伐在加快,改革在逐步深化,只有在宣传改革中进一步改革宣传,才能跟上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今年以来,经济日报编委会一直把改革宣传作为大事来抓,我们感到,改革宣传的重要手段是有新点子、新形式,但是光靠领导出点子是远远不够了,必须依靠报社的每一位编辑、记者。在如何宣传好十三大的工作中,编委会照例又在集思广益了。  相似文献   

4.
凡是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统称为专栏。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专门设有一个社会服务处,相当于现在的群众工作部或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设有“社会服务”专栏,同“副刊”共占一个版面。当时的“社会服务”专栏,相当现在的“读者来信”专栏。为社会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社会服务处除通过报纸联系群众之外,每天还要接待不少来访的读者。“社会服务”专栏除回答读者法律、医药、寻职、求学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为读者代购书刊、车船票等。河南日报1949年6月1日创刊后,设有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辟有“大众往来”专栏。1954年一年内,“大  相似文献   

5.
读者专题讨论,是报纸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 60年代前期,人民日报曾多次开辟读者讨论专栏,讨论各类重要问题。以《正确的设计从哪里来?》为题的讨论,是当时影响比较大的讨论之一。这次讨论从1964年12月7日开始,历时4个多月,出版了28期讨论专栏,发表读者来信来稿120多篇;配合讨论,报纸发表了两篇社论和多篇短评。讨论期间,读者来信来稿达2000多件。上海解放日报等地方报刊与这个  相似文献   

6.
《哈哈画报》的成功与其力图将期刊作为少儿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的编辑创意分不开.本文详细解读了《哈哈画报》的形式创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以及幽默趣味的有机融入.  相似文献   

7.
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风哪里来———趣说事物原由》系上劳动报新闻研究室主任严宝康为文之余累下来的“副产品”。二十多年前严宝康古人编纂《事物纪原》得到启迪,将万册书及数百家报刊上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切相关的一千多个条目加以整理,探求物原由,通晓古今之演变,展现了一个博《风从哪里来》趣说事物原由@钦锋  相似文献   

8.
健康报从去年十一月十八日开始,在第四版上开辟了《正确的诊断治疗从哪里来?》的问题讨论。到现在为止共出了十七期,发表大小文章七十多篇。这个讨论还在继续进行。早在去年四月间,健康报发表了王士雯的《正确  相似文献   

9.
世界政治的运行规律证明,弱国不仅无外交,更无话语权。而今,中国已经以更强大、更负责的大国形象出现时,中国媒体的话语权在哪里?这几年来中国读者对于国际报道的胃口被"吊"得相当高。一方面是随着国家自信力的提升,中国读者有了更多"晓天下事"的欲望;另一方面,中外交流稠密,涉及更多中国人在国外的现实利益和  相似文献   

10.
记者要具备过人的思想,得讲外部条件和自身因素。1、外部条件从外部条件看,有待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背景的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城市占主导地位的国有工商业则是按国家计划运行,也没有走上大规模商品经济的市场。这一切,决定了我们当年在经济结构上的特点是封闭性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政治上一直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体制,与外部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登上了月球。当时全世界有五亿多人观看了电视现场转播,而大陆中国人却没有看到实况录相。由此可见,我们当年与世隔绝的程度。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对记者生发过人的思想部不是很有利的。所幸的是,今天我国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了经济改革步伐;同时在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冶体制改  相似文献   

11.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作品是易碎品、速朽品,对广大受众来说,昨天的故事就已经占老。新闻的骨干品种消息,时效强、动态性强、篇幅短小,蕴涵的信息相对较少,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时日似乎更短一些。但翻阅新闻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有深度、有形象、有感情、真实地记录时代足音的消息作为历史的见证,有着穿透时空的生命力。 消息的深度从哪里来?很多专家、新闻界同行从理论和实践中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九八之夏,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我有幸参与了湖北日报的长江抗洪救灾报道。在这场惊心动魄的人水搏击中,数以千计的新闻记者真实地记录了党领导军民战胜洪水的每一步足迹,一大批新闻作品将与抗洪取得的胜利一起,载入史册,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这里,我结合自己参与采写的多篇消息,谈谈发掘消息深度的体会和思考,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相似文献   

12.
一幅书写着“全国性金融商业日报——金融早报”字样的巨型招牌在深圳市繁华的深南中路旁竖起,引得行人纷纷翘首驻足.这句朴实无华的广告词,恰是该报为自己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穆青同志的新作《涑水情》(见《瞭望》周刊1990年第35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写的是作者与一位老农业劳模之间的交往,看起来差不多全是些细微、平常的琐事,写作上也主要是平实的记述,没有时下文章常见的那种高八度“强烈的抒情”描写,没有滔滔不绝似乎“饱含哲理的议论”,但通篇充满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那么,这篇作品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我想,大约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作者的真情。穆青作为一位老记者,在长期  相似文献   

14.
《由邯钢经验引出的话题》(以下简称《话题》)作为系列报道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组报道发表后以及在湖北省及全国新闻奖评比过程中,读者和评委们普遍给予好评的,是报道中蕴涵的思想深度。 新闻报道的深度,我认为,是指对深藏在新闻事实之中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揭示,是对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新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物质性事实的反映、报道。但这种报道不应是机械的复制,而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映。一方面,新闻对社会生活有依存性,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随心所欲,虚构幻想;另一方面,新闻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经过记者过滤的社会生活。新闻中所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是经过记者选择和取舍后的物质性事实本身,而且包括记者对这些物质性事实的本质属性的发掘。这种发掘的程度,我以为就是新闻的深度。  相似文献   

15.
春运期间,《广州日报》提升报道的服务性、贴近性,还联合多家单位,连续第三年推出了以"幸福春运温暖团圆"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免费送在粤务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们回家过年,彰显了新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新闻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坐而论道:破解春运四大环节难题 售票,尤其是作为春运返乡旅客首选出行方式的火车车票的售卖,是每年春运组织的"总开关".受铁路总体运能不足瓶颈因素制约,买票难已成为群众对春运的第一印象.  相似文献   

16.
孙利 《中国广播》2007,(7):38-40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向以色列北部和以军在萨巴阿农场的阵地发射炮弹和火箭弹,以军随即予以反击,双方发生激烈交火。联想到双方历史积怨,并对以色列民族的报复性进行综合判断后,军事专家一致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九月寓言》(1993)中,张炜的“野地”曾让多少人魂不守舍、心驰神往呵!金祥夸父追日般地千里寻鏊,独眼义士耗尽一生艰辛地寻找爱人……一切都在铺天盖地的生命活力中上升为非凡的存在场域。《九月寓言》的巨大成功,甚至使得有人担忧它用尽了作家的一切思索、积蓄和才气,害怕他再也写不出这么好的东西。事实上,他的《柏慧》、《家族》以及《外省书》、《能不忆蜀葵》,确乎一度游离了野地,变成了喧嚣城市中哀伤的悼词与愤懑的诅咒,不再有从容舒缓的语言,也失去了浪漫丰沛的美学力量。"《丑行或浪漫》(张炜著,云南人民出版社)一如既往地接续…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候,人们对号召农民订报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号召农民订报刊是加重农民的负担;另一种则完全相反,认为农民订报刊也是一种智力投资。哪一种看法对呢?最近我翻阅《致富报》一些读者来信,来信提供的信息反馈,帮助我作出了答案:后一种看法是对的。  相似文献   

19.
一份面向市场的日报,不得不深入地了解她的读者。在“分众”时代,对于一份成熟日报而言,被读者挑选不是一个问题,挑选读者才是一个问题。经济版的读者,往往是消费力最强、社会层次最高的读者,其  相似文献   

20.
杨威 《记者摇篮》2012,(7):75-76
民生新闻发展的最近十年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声音",一直是民生新闻不懈追求的目标。主流媒体具有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闻媒体难以相比的权威地位和特殊影响;同时体现并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价值观;具有较强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社会大多数人群广泛关注并引以为思想和行动的依据;另外还着力于报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动向,是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基本受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