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辉 《师道》2009,(2):12-12
网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曾引起大众热议。帖子转载华东政法大学杨师群教授的一篇博客文章,其中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  相似文献   

2.
我们去听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课。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同学做练习,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教师出示一个句子“我把米饭炒糊了”。然后点名让一位小同学站起来将其转换成“被字句”。  相似文献   

3.
我们去听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课。课堂上这位教师让同学做练习,将“把字句”改成“被字句”。教师出示一个句子“我把米饭炒糊了”。然后点名让一位小同学站起来将其转换成“被字句”。  相似文献   

4.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故事,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的一个情境性题目是: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教师还是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我无法认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是,我知道,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一次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后。说到:“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建议教师在课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表扬、鼓确,少批评、打击。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不少同仁认为.课堂上对学生如果只是一味的表扬.“高帽子”漫天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课堂教学并不是只有表扬和鼓励就行,适当的批评也很重要.要让学生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6.
谈“配合”     
听课之后,每每听到教师评论课堂上学生“配合”得如何如何。尤其是利用外班或外校学生进行的公开课、观摩课以及优质课评选,更容易听到执教者对学生“配合”或称赞或抱怨的言论。在一次全国级的课堂教学大赛上,笔者也曾听到一位参赛教师在授课结束时对学生的紧密“配合”表示衷心地感谢。   “配合”这词在这里用得十分不恰当。   所谓学生与教师“配合”得好,显然是指学生在领会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前提下,主动地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活动,并且达到了教师的期望值。看起来似乎是值得称赞的,但稍加分析就会发觉,这是与我们倡导的“…  相似文献   

7.
任勇 《福建教育》2023,(15):18-21
<正>我手头有一本《理想的课堂》(朱良才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教师在课堂上的最大价值,是有能力让你的学生会学、学得更好、学得更快、学得更有效!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的“最大价值”,在于“授人以渔”,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要积极践行,学校更要自觉引领广大教师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说错了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下面有这么多听课老师呢!”这是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面对一千多名老师在课堂上说出的真心话。当时老师们一笑而过,可事后细细一想,却发人深省。今天想怎么说都可以,那平时呢?平时就不行了,说错了会挨批评,还不如不说。要是斗胆想说,就得按老师的想法去说,于是心里得先猜猜老师希望我说什么,怎么说老师满意,至于一  相似文献   

9.
说起这个话题,应从我校“同上一课”教研活动谈起。三年级有6位语文教师,推出3人同上《掌声》。听课中,三种“上课观”给我留下不尽的思考。一位教师正式上课前,为了学生在课堂上能有精彩的表现,私下里给几个学生做了特别交代。可想而知,他的《掌声》留给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印象是——假!另一位教师课前让学生“好好自学”了一下,结果,学生的朗读比较流利,感情丰富,发言又积极,兴致也高涨。课堂结构组织得更是严密,一环扣一环,似乎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11.
黄杰 《宁夏教育》2013,(9):63-63
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次对学生的批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一次考试后的试卷讲解分析课上,平时学习成绩平平,表现一般的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用试卷折飞机。我“恨铁不成钢”,当即在全班学生面前狠狠地批评了他。当时我想,这样严厉的批评,也许能刺激他一下,使他自我反省一下,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很要强的女孩子,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人人都夸我聪明伶俐。可老师却不重用我,只让我当一个小小的组长。课堂上老师也很少提问我,而我的作业有一点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更难得到表扬了。相反,我们班的几个差生稍有进步,老师就会表扬他们,可他们比起我来根本就差远了。我很伤心,老师为什么这样对我呢﹖ —张帆 ——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用…  相似文献   

13.
我很喜欢拎着凳子去教室听课,心里总是满怀期待。有一次,我“斗胆”走进了少科班费仁允大师的数学课堂.课堂上的他唾沫横飞,上串下跳,步步为营、层层剥笋、节节攀高,把抽象数学演绎得生动活泼,出神入化。我居然被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像少科班的学生一样全部学懂了,课后还能复述。我忽然发现。我这位“差学生”也是有机会被“改造”好的.心中充满着幸福感.从此便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课堂。受此启发,我想代表“差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给教师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北教育》2010,(9):28-28
秘诀一:常喝“心灵鸡汤” 我还深刻记得几年前的一件事:开学不久,副校长在教师会议上批评一个教师:“班主任工作计划”和别人的一模一样,“还是语文教师呢,连个计划都不会写……”尽管副校长没有点名,当时很多教师也不知道被批评的是谁,但是我感到非常羞愧,因为那个教师就是我。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我教完“欧姆定律”后对学生进行了测验。试卷中有这么一道题:“雷电是自然界中大规模的()现象”,答案是“放电”,有几个学生却写成“发电”。这本是我在课堂中讲解过的习题,因此我很生气,就狠狠批评了他们。当我说完停顿下来时,有个学生小声地辩解说:“在课堂上好像听你说的就是‘发电”’。我很惊讶,一下子愣住了,直觉得心跳加速,脸上好烫好烫。  相似文献   

16.
黄荣华 《上海教育》2010,(20):37-37
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报告会”上,81岁高龄的于老师花了不少时间谈自己从教59年来的失误与遗憾。她又一次谈到了“骂学生”事件:“虽然我骂他骂得很有‘艺术’,用的也是反诘句式,但没想到有好几位同学在周记里对我提出了批评。有位同学写道:‘我们都听得出,你是在骂那个学生,你还像不像个教师?还配不配做教师?”’对这件事情,于老师在79岁时写的回忆录《岁月如歌》中这样说:“我记了一辈子,教训深刻,不断叩问自己的灵魂,要努力提升思想,  相似文献   

17.
当教师的非常需要尊重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我们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尽量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哪有不犯错误的,特别是孩子。这时,有的教师就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批评犯了错误的同学。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高年级课上,我改变了以前的做法。课堂上,我发现有一个高个女生总是在小声说话,我没有批评她,而是在同学们操作时,走过去悄悄地对她说:“你上课时干什么呢?”她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这是最后一次,请您相信我。”我点了点头。 果真,在以后的…  相似文献   

18.
这是发生在某校科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起冲突:两个学生在课堂上互抢帽子。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啥不听讲还捣乱?”学生:“他抢我的帽子。”“他为什么只抢你的帽子?”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诘:“你为啥只批评我?”批评教育形成僵局,场面尴尬难堪,批评教育失效!  相似文献   

19.
安静 《宁夏教育》2012,(7):132-133
上学期,我参加了银川市优质课大赛。在参赛教师的课堂上,我发现,几乎所有教师上课时都在不停地向学生提问题,而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孩子生下来时,睁眼看世界,满脑子都是问题。刚开始学说话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家长在招架不住的时候会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孩子再问:“我已经长大了,为什么不知道?”家长往往会一脸茫然。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上,一名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完《马说》这篇课文后,教师十分生气地说“:怎么搞的,一点感情都没有,还背错了许多字,课下到办公室去……”这个学生被批评得灰头土脸,其他人也一脸茫然。可见,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惯用批评,十分吝惜甚至吝啬表扬,在表扬与批评的运用上本末倒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