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必须以文化创意的视角去审视文化产业,使“文化”与“经济”、“科技”相结合。对湘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民族文化从传统的、单一的保护提升到文化创意的层面上来,有利于加快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6,(12):45-48
知识经济时代后发城市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遭到削弱,不能完全借鉴发达城市发展模式,发展创意产业对提升其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但后发城市创意产业的规模经营、资金投入、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重大挑战,在特色发展、产业集群化、项目规划、政府扶助、文化市场建设等方面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问题。本文在分析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职能、产业结构、人才培养等方面探究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4.
谢秋莎 《家教世界》2013,(9X):220-221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文化消费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文化创意产业被称"新兴的朝阳产业",是绿色的产业,然而有着悠久厚重中原文化的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却发展缓慢,文化历史资源利用率非常低。作为人口大省,也是文化消费的大省,在文化创意产业日益繁荣的今天,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原刊于《学术界》杂志2012年12月刊)。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经济进入知识经济这一特殊背景下,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河北省有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我省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以地方特色文化为核心资源,具有地域性、传统性、民俗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地方特色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独特的贡献价值。从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链的三个环节出发,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化、传统产业文化化和传统技艺文化产业化等不同的三种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只要因地制宜,抓住重点,把握好各种模式发展关键,就能依托当地的特色文化,开发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来。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经济社会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文化创意产业要以创新创意为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要具有开阔眼光,坚持正确导向,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开放多元,勇于探索试验,扩大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渠道;重视新生代消费主体,创新用人机制,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打造特色产品,畅通传播渠道,使文化创意产业成功"走出去";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体制制度支撑;科学合理规划,建好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亚洲区域创意城市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区域国家创意城市发展的背景及方式,对其进行横向比较。结合创意城市理论,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提炼与整合,旨在为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创意城市提供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9.
跨界发展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网络是研究其跨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创意产业具有产业网络的特性,为创意产业跨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创意产业主体跨界是跨界发展的主要形式,创意产业行为跨界是跨界发展的主要表现,创意产业资源跨界是跨界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0.
发展创意产业不仅可以发掘经济新增长点,而且能够优化城市产业结构、重塑城市形象,对城市的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是影响城市创意产业发展的两个主要内在因素,政府的政策引导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外在促进因素。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在创意经营环境和创意资本基础两方面都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优势。推进郑州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制定郑州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推进创意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加强创意产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等等。  相似文献   

1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产业深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对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理论,提出了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工科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现代工业发展需求,探索学子"各尽所能"、社会"各取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大学先进材料塑性成形技术及装备研究所根据成功的实践总结出所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的优秀特征,界定出工业发展召唤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及共性规律,据此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进行改革与实践,通过大量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要培养场地,采用实习制、科研项目制、联合研发中心制、联合硕士/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制、企业挂职制等,构建了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生产链,取得了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人才一般都有鲜明的个体独立性,表现为认识的独立性、实践的独立性和生活的独立性.同时.还具有素质的完整性和知识的连续性.要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即突出创新,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其具体措施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和加强跨专业联合培养,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79-82
发展农村旅游经济离不开坚持走农村经济和旅游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而农村经济和旅游产业化又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和外向型发展的路子,并逐步过渡到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综合型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了多种适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俭  曹滨 《教育与职业》2006,(18):36-37
文章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探讨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分析了通过该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改革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花,是自然界孕育生命的本体和最为娇美且激动人心之物,因此成为人类普遍信仰的寓意母体孕育、生命美好、女性柔美和生活浪漫的象征之物。在广西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流传着丰富多彩的花神信仰及其文化象征体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不断提高、人居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文化审美情趣不断上升和生态环境装饰艺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如何将花神信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创意性、系统化和产业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但与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高校应从明确创新人才内涵、确立创新教育思想,优化教学资源环境、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加大教育改革力度、集成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产业融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衡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与企业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能够利用好这个城市旅游资源,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两者融合,这是新时期衡阳市发展重要课题。从产业理论的角度分析,目前衡阳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两者应深度融合,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青年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使之成为创造性人才,并进而构筑民族创新精神,教育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本文拟从培育民族创新精神的战略高度,就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作一探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具有创造潜力,人人都存在创造可能。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这种潜能转化为能力,可能成为现实,而这就要求教育,需要培养,需要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关键是要创造一种环境,建…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独特性、经济性、链条性、政策性和投资风险性等特点,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快少数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独特的民族图腾、建筑、服饰、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文化元素构成少数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体系。通过经济与文化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嫁接”到产品和文化理念中,可开发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