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停的静夜》是朱英诞作于1937年至1940年间的一首诗。这首诗从意象和节奏上看,都呈现出"古典与现代互涉"的美学风格。诗歌的意象创造具有玄想性而又内含哲思,诗与梦同构,非线性的意象组合营造出了一个朦胧隐晦的艺术世界。诗歌中的人物及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呼应,形成了与时代现实一种隐秘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向读者展示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1],但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首诗在歌颂生命力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和“蜘蛛”这几个意象来表达,对此我们虽然也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与诗人其他诗歌中同类意象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地品读,  相似文献   

3.
张世锋  王山 《文教资料》2014,(22):10-12
《枯叟》是艾略特第一首反映现代荒原社会的成功诗作,值得仔细阅读。在这首诗歌中,主人公枯叟眼中的现代文明是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看到的现代人也是一个灵魂空虚、无所寄托的群体。更主要的是,这首诗追溯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本文认为艾略特采用隐喻技巧,掩盖了《枯叟》的历史背景,但是,通过阅读诗歌和相关历史资料,读者能够发现诗歌与这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直接联系。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正确理解《枯叟》这首诗歌。  相似文献   

4.
高考诗歌鉴赏,应重视标题、作者和注释为我们提供的信息,从“三看”的角度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大意和主旨,为正确解答试题打下基础。一看标题。诗歌的标题富含诸多信息,不少考题的设置与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1、研读诗题,把握题材。许多诗歌的标题都直接或间接表明了该诗的题材,如2004年全国卷甲卷的诗歌鉴赏题,标题为《秋思》,从标题便可看出这是一首思乡诗;再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从“别”这个标志性的文字就可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把握了诗歌的题材,就可根据不同题材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去把握诗…  相似文献   

5.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6.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7.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略论杜甫的“戏”字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的“戏”字诗,从内容上看,含义深邃,丰富多采;从形式上看,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学意蕴上看,既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也重视诗歌的继承和创新。“戏”字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体裁,这是杜甫对我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三点导读     
《人与时》是鲁讯的一首诫勉类的哲理小诗。初读这首诗,觉得语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易,内容浅显。其实这首诗言简意赅,寓意深远,诗歌精短而警策。  相似文献   

10.
刘艳平 《成才之路》2010,(17):54-54
诗歌鉴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做好题的基础是读懂诗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读懂诗歌的切入角度。先看下面一首诗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完此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是写什么的?给人的感觉是写水塘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正>一首诗的好坏,先要看那作诗的人,是不是内心真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作者的"感动"决定着一首诗有没有"感发"力,使阅读诗歌的人受到心灵的震撼。《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说内心之中首先有一种感发,情动于中,然后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是诗歌孕育的开始。既然要"情动于中",然后"形于言",这"情动于中"是诗歌孕育出来的一个重要质素。李商隐的《锦瑟》历来被人们称道,这首诗是诗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对人生所做的一次追忆。诗写得惆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3.
一堂语文课正在进行.教者原来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学习现代诗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爱国情怀,认识"鼓点式"的写作特点.由于这首诗很短小,如果一堂课只学习这首诗,就显得课堂的容量不足,因此,教者准备学好了这首诗之后,再让同学们自学另外两首诗歌.这样的安排可谓四平八稳,无懈可击.可是,当这堂课进行到一刻钟以后,却出现了教者意料之外的事.  相似文献   

14.
抒情线索是指贯穿在诗歌中的感情脉络,抒情性的诗歌总少不了这根诗人的心弦。把握住抒情线索,对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把握诗歌的抒情线索,首先要采取“知人论世”的态度,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明确诗人的写作意图,抛开这些诗外因素,孤立地看一首诗,有时就很难把它读透;其后还要正确分析诗歌的结构,抓住最典型、最富表现力的词句作重点评析,理清诗人感情的流程。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对艾青的一首诗的赏析:  相似文献   

15.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16.
课堂回放《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教学实录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师:今天的教学特殊一些,在未解读课文之前先来读一首哲理诗.也许这样做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分析这首诗和解读这篇课文是相辅相成、互释互训的.这首诗名为《言词》,作者是史蒂凡·格奥尔格.请大家看大屏幕,并朗读诗歌.  相似文献   

17.
[定位]“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切入]1 .屏幕显示: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伴随画外音:这座桥,风景秀丽,遐尔闻名;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2 .简介作者及康桥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相似文献   

18.
王彩霞 《快乐阅读》2011,(18):83-83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但是,古代诗歌的语言凝练、跳跃性强、句试的倒装等,都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做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得分往往不理想。而读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读完一首诗歌,首先要看:这首诗或词想要表达什么?或什么感情。古以诗言志。"志"是指一般意义上人的思想和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很多教师喜欢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给小朋友听,但是,由于不少老师把这首名诗理解错了,教学的内容与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本意大相径庭。《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这首童话诗以其绕有情趣的故事,更主要的是以其伟大深刻的寓意而脍炙人口,它不胫而走,流传世界。从表面上看,这首诗真象是讽刺一个贪心的老太婆,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一种“曲笔”,是在沙皇严酷的统冶下不得已而采用的迂迴战术。正是这首诗,当送交沙皇检察官审查时,遭到了查禁的命运。他们“嗅”出了这是一首“诋毁”沙皇、盅惑人心的反诗!要不然,一首讽刺贪婪的渔婆子的诗歌是不会  相似文献   

20.
诗歌教学,是中学、中师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就目前的教学实践看,诗歌教学仍是一个难点。有的用教记叙文的方法,给诗分段,归纳段意,把一首充满韵味的诗肢解得七零八落;有的大搞白话对译,将一首充满灵性的诗变成一篇散文,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乏味,更谈不上受到美的熏陶了。出现这些失误,主要是忽视了诗歌的文体特点,忘记了诗歌特有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