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主流媒体的地市党报,不仅要为受众提供及时、权威、有深度的消息报道,更重要的是给受众提供思想、信念、观点和观察、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蕴含思想、理念、观点的新闻评论,具有上述功能与作用。一篇新闻评论无论长短.也无论作者是谁,它一旦见诸于报端就意味着报纸在发言,在向受众宣示自己的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因此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报纸的文化核心,是党报舆论导向的标杆。  相似文献   

2.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强调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是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文章的题旨,恰似人的“头  相似文献   

3.
"种牛痘"观点对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新闻宣传思想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种牛痘”观点,它集中地体现在毛泽东对“办好《参考消息》、扩大发行《参考消息》”工作的多次指示中。概括而言。“种牛痘”观点的核心意思是指。在新闻宣传中。适当地提供一些反面信息。要比单纯提供正面信息更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种牛痘”观点是富有思辨色彩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赵园先生的写作应该很不轻松,也不让读者轻易可以停靠。她的写作姿态一直是“站着”写作,我相信这种姿态同样来自她的研究对象:“遗民”姿态中的“审视之外更有自审”。真正让文史研究落笔踟蹰的是研究者之为“人”的立场问题,立场决定观点,观点因“人”而异,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体贴”、努力“触摸”乃至“放下自己”,实际的困惑依然是:我们能吗?  相似文献   

5.
不少通讯员的来稿,套话和空话较多,缺乏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实,即使有一些事实,也是谁都能想到的,而一般人能想到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新闻的。那么,是不是身处基层就找不到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呢?新疆经济报“西北军事”版有两个头条均来自连队,写出了新闻。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篇文章。军营生活相对大千世界的社会来,是较为单调、简单的。如果能够将部队新闻写出“思想”来,总结一下他们的经验,对于我们地方通讯员会有较多的启示,更应把新闻写活。一篇是: 面对乞丐长达半小时的乞讨(肩题) 巩建说:不!(主题) 本报乌鲁木…  相似文献   

6.
龙青云 《新闻通讯》2013,(10):53-54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今之势,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主流思想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更有影响力。目前,社会思想多元化,媒介生态也发生了变化,盐城晚报作为有着810万人口的盐城市主流媒体,以评论聚焦热点新闻,以有温度的言论彰显“民生情怀”,时刻关注民生,把握群众诉求,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为报纸注入了文化灵魂,提升了地市晚报的传播力,扩大了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评论聚焦社会热点新闻。以主流媒体的思想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晚报言论要想吸引读者、赢得读者,就必须关注民生热点,抓住社会焦点问题,及时、准确地亮明主流媒体的舆论态度,在第一时间介入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而实现主流媒体与民意的对接,以更有效的主流“声音”影响社会公众,为“和谐社会”汇聚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王学文 《青年记者》2016,(27):53-54
经济报道要吸引人,就要既善于讲故事,又善于讲道理。讲故事,理想的效果是让人眼前一亮。所讲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增加见识,帮助人更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故事蕴含着最能佐证文意的观点,又充满张力,无需多言;在此基础上,故事如果真的有一点故事性,就会更让文章生辉。讲道理,理想的效果是让人心中一动。无论是奔着问题做文章,还是总结经验稿件,提炼的观点最起码让人发出“确实是这么一回事”的感叹;而如果让人发出“这一点我没想到,要照着去做”“这一点我做到了,却没有概括出来”的感叹,则是更进一步的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8.
“民胞物与”思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该和谐相处,达到“一体”的境界。这一思想对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民胞物与”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内涵,进而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媒新思维     
《声屏世界》2016,(4):69-70
传媒新思维一目了然重创新别失思想内核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们看重媒体的地方,仍然是它能生产有思想、有价值的内容。每次传播载体的改变,都带来社会思想的重大变迁。许多时候,媒体创新者迷恋走捷径,不是因为这会使成功来得更快,而是出于思想上的惰性。无论是在信息稀缺时代,还是如今的信息过载时代,任何形式的媒体都不可能因为“迎合”的“功力深厚”而获得持久的传播力,更遑论公信力和影响力了。媒体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传递有质量的信息。如果承认“用户是上帝”的信条,那么媒体就有义务提供更值得公众倾听的信息和观点,提升公共生活的品质,而不是相反。在媒体的转型工具箱中,应该有比“迎合公众”更高级的东西。否则,即便是转型成功的弄潮儿,也未必能成为最后的赢家。在大数据时代,媒体如能在专业姿态、思想含量上更上一层楼,克服“强调例外甚于常规、强调煽情甚于重要性”的不良偏好,同时还能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才是配得上掌声的胜利。在媒体转型的路上,很多人害怕谈思想,甚至对坚持社会责任的媒体发出嘲讽。其实,思想从来不是传播的敌人,自我矮化更不是服务公众的最佳方式。掌握了强有力传播武器的新媒体,如果不能超越眼球效应,把目光投向那些有着深远社会影响的活动,记录下时代风云,真的会愧对这个时代。(据人民日报评论部于《人民日报》2016/03/29)。  相似文献   

10.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所谓立愈,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自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主题。 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的话,那么.立意便是文章的“灵魂”了。一个人要只有骨肉、四肢发达,但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岂不成了一个毫无智能的“躯壳”!一箱文章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作用的强弱、效果的好坏,其决定因索和衍量的关性,主要取决于立意。 “立意”既然如此重要,所以古人一向主张“意在笔先”,这样写起来才能心有“主…  相似文献   

11.
本刊要我写一点有关赵超构老人的新闻观点与新闻理论的文章。对此,我写不好。我只知道构老在这方面的一件小事,这事是同他在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时写的复刊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思想前后一致的。可是有一些人办报却从不想及这个问题,他想的总离不开“飞入帝王将相家”,因为,那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人民群众么,对不起,不谈最保险;谁要多谈,我就打倒他,那就更前程无量,富贵百年了。“文革”时期我在上海,多说听到批判一个叫做  相似文献   

12.
认真推敲每一个字词句,能使文章生辉增彩,表达更为确切,立场观点更为鲜明。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第八场中杨子荣有一句唱词,原演出本是“靠勇敢更要靠智谋高强”,现剧本改为“靠勇敢还要靠智谋高强”。副词“更”改为“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勇敢”和“智谋”是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问题。原唱词中的“更”把  相似文献   

13.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  相似文献   

14.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搞新闻的人,谁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有一双美丽动人的“眼睛”,但是,这双“眼睛”又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呢?一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事先拟定,搞命题式作文;一个是干成文之后“画龙点睛”。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有的。我在近几年的写作中,逐步摸索出一条新路,这就是:以初始标题(即开始草拟的标题)引动思想,边想边写;对在写作中突然爆出的精彩思想,要立即抓住,并将其作为修改初拟标题的依据并拟制出新标题,然后,再在“新的标题”下完成正文的写作。如无修改,该标题就是定稿的标题了。这种标题的形成过程,是经…  相似文献   

15.
章夫  黄静 《青年记者》2020,(7):52-53
在信息纷杂、“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发出理性声音,表达有力观点的新闻评论,可以帮我们“拨云见日”,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更客观地看待世界,还能给人以精神的力量。2019年12月8日,红星新闻评论频道正式上线,旗帜鲜明地喊出“观点供应商”的定位,力求“观点有趣、行文至软、理性有力”。评论是媒体的一面旗帜,对塑造媒体形象、涵养媒体气质、展现媒体特色至关重要。红星评论以专业的知识、理性的思想、高度的理念为标准,寻求新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6.
1986年,笔者在中国美术馆参观侯波、徐肖冰夫妇摄影展之前,一直很疑惑,分不清谁是“夫”谁是“妇”。这不仅仅因为两个人的名字都没有鲜明的性别色彩,更主要的是两个人的摄影成就不分伯仲,一样的辉煌夺目。  相似文献   

17.
⑤浩然正气。我们抒发感情,不是“凄凄惨惨戚戚”的闺房儿女之情,更不是剥削阶级贪得无厌、醉生梦死之情,而是关心人民事业和命运之情。有了这种胸怀,感情豪壮奔放,施之于文章,才能激励人民为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拚搏。陆游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霓虹”。革命的浩然正气是我们抒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艺改革的宣传报道,我想提两条意见.第一,对于某种思想、某种观点,不要轻易地冠之以“开拓”或“阻力”之名.在复杂的文化艺术领域,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认识清楚的.轻易地下结论,会扼杀民主争鸣,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举个例子说吧,现在很多报刊都登载文章,批判“文不经商、士不理财”的观点,而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最经典的莫过于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所作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感言一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传媒现代化的进程也再次证明,“需求”是推动传媒科技创新和进步的原动力。感言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既是一种资源,也意味着市场,谁把握了用户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谁就掌握了资源和市场,谁就有可能创造新的业务、新的技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把握宏观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作出适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应是新闻媒体领导的工作任务之一。感言三“需求”是动态的、发展的,既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又有新旧之别。隐性的需求就像地下的矿藏,需要发现、需要挖掘;新的需求则像正在成长的幼苗,需要催生、需要培育。对需求的透彻体验和正确把握,是需求得以充分满足和实现的先决条件,也是目前新闻媒体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感言四对于隐性需求或新需求,为什么有的人能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呢?这牵涉到一个人的“发现”能力,而这种“发现”能力又与人的观念密切相关。只有拥有创新的理念,才会提升发现的能力,只有发现并把握住新的需求,才会开创新的业务、技术和产业。这里,用得着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感言五对于先进的技术,用户最关心的是它的实用性、经济性,是能否满足工作和生产的实际需要,是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社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应单纯追求所谓的“先进”,而应以满足实际“需求”为主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