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2.
于帆 《新闻大学》2013,(2):134-141
《环球时报》在当今中国媒介体制下,是极富争议又极其特殊的一个媒体。本文就力图通过对《环球时报》社评主题、话语表达的分析,勾勒出《环球时报》如何在中国政治现实中利用特定的话语和表达策略,同时在官方和市场两方面都获得认可。这种特点反应了中国政治国家话语和民间话语无法对接的现实,也可以看出一家媒体在政治宣传体制、商业利益和专业主义之间的挣扎与撕扯。  相似文献   

3.
《军事记者》2013,(6):64-64
《环球时报》近日起正式推出美国版.成为首家在美国同时推出中英文版日报的中国媒体。《环球时报》美国版的中文版有16版,英文版有24版。美国版延续在中国发行的《环球时报》的特色,即以尖锐创新的报道、独特深刻的分析,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向世界报道一个真实、变化的中国.传递中国民间的声音.反映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和公众舆论。同时.美国版将逐步增加美国社区内容.力争逐渐为美国读者接受和喜爱。  相似文献   

4.
赵允芳 《新闻通讯》2013,(12):49-51
近一个时期,可能没有哪一家报纸像《环球时报》这样重视社论——几乎每天都刊发社论,有时甚至刊发多篇社论;可能也没有哪一家报纸像《环球时报》这样,其社论、评论文章能够引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和评议。而无论批评或褒扬,我们都应该首先看到其最为重要也殊为可贵的一点——  相似文献   

5.
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正式创刊。这标志着《环球时报》形成了平面网络结合、中文英文并举、内外新闻兼顾的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魏金成 《新闻界》2005,(6):87-88
众所周知,准时出版早已成为发行工作的“生命线”。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报社是应该死守“行规”呢,还是灵活地运用发行规律?对此《环球时报》做出了明确的回答。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为抢发这条震惊世界的新闻,《环球时报》决定提前一天出版。同年10月7日美国空袭阿富汗,《环球时报》又紧急撤回已印刷完毕的报纸,不惜拖延时间,连夜对报纸的内容进行修改。单从形式上看,《环球时报》既有“迟到”又有“提早”,可以说是对读者的严重违约。可是高额、稳定的发行量却又给我们的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8.
9.
美国军事广告传播对我军外宣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轶群 《军事记者》2011,(10):26-27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广告对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美国是世界上广告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商业广告活动频繁。并且很重视军事广告的传播。通常来说,广告短小精悍。包含的信息简洁、明确、突出.具有高度的可识别性,对于展示军队形象、传播军事信息,促进军队“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美军的军事广告传播。对我军外宣工作也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对2003年11月《南方都市报》刊发的社评做了一个统计。统计发现,该报社评除了在记者节、消防日、乙肝歧视、台海局势等社会重大新闻上坚持有自己的声音外,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本地化的。特别是针对深圳将建全国首个没有农村的城市、2003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  相似文献   

11.
王东杰  张潇 《新闻世界》2013,(5):216-217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军事实力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华民国政府积极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力争获得国际上对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道义上的和实质上的支持,以及对日本的侵华行为实行制裁。本文通过考察抗日战争时期在美宣传的民间组织的活动以及不同时期和舆论环境之下民间外交活动展现出的不同的特点,以期为当今军事外宣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郝湛秋 《军事记者》2012,(12):39-41
军事文化往往体现着这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需要,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实军事战略选择。我国军事文化外宣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市场不断出现“新大陆”的今天,与民众越来越关注国际事件同步,国际新闻报道作为明显有别于国内消息的一大新闻内容,也越来越成为业界炙手可热的一块蛋糕。中国传媒的报道中,国际新闻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报纸以及电台,国际报道的内容都在迅速扩张,报纸有了国际新闻的专版,甚至有的出了国际的专刊。乃至省级的电台都有了国际新闻,这一切,在过去都是没有的,持续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将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过去看来跟中国毫不相干的事情,已经  相似文献   

14.
邓备  庄廷江 《当代传播》2011,(1):127-128
<大公报>在张季鸾主持笔政的15年间,正值国家政治势力整合,领土主权遭到分割,外族侵略阴霾挥之不去的时局.在这样的历史境遇里,强烈的使命感和殷切的民族关怀使<大公报>染上了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大公报>的民族主义思想是通过张季鸾大量极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社评表现和宣传的.本文以张季鸾社评为例,梳  相似文献   

15.
辛尔露 《东南传播》2014,(1):122-124
《环球时报》社评从创办以来,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实和重大时政作为评论对象,并一直保持出报即有社评、大事即有社评的强时效性,从而获得了很高的舆论关注度,产生了广泛而激烈的舆论影响.然而,《环球时报》社评或许还有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其对某一重大事件展开的“打井式”追踪评论、跟踪报道,本文就将以“斯诺登事件”为例来探讨和分析《环球时报》社评“打井式”系列报道的这一特色、亮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9.11事件的发生和阿富汗战局的延续使得国际新闻日趋低迷的市场再次涌起了热潮。一时间,以国际新闻为主的报纸成为零售市场的宠儿。但是,诱人机会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严峻的挑战,媒体普遍陷入了报道阿富汗战局的争夺大战中。马克斯韦尔·E·麦库姆斯曾经用“相对稳定原理”来解释这种媒体间争夺“大饼”的竞争。这一原理认为,人们花  相似文献   

17.
陈飞 《军事记者》2014,(5):38-39
“大数据”技术,为军事外宣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空间。在决策模式、行为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积极运用“大数据”,将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实施更加精确、评估更加实时。,因此,我军应尽快进行“大数据”在军事外宣方面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18.
框架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框架之所以会导致认知偏差在于框架的偏向性和刻板性,互动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偏向性和刻板性。本文通过对《环球时报》对北京奥运的报道,分析了互动框架的运用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阎谨 《军事记者》2002,(6):64-65
去年,《新闻与成才》杂志改名为《军事记者》,从今年第1期开始,《军事记者》又进行了扩版,并改为国际流行的大开本。如何满足读者需求,把杂志办得更精彩,成为编辑部全体成员积极探索的问题。为此,编辑部采取了各种手段,如向地方新闻刊物取经,以“读者调查表”的形式征求受众意见,等等。 4月26日,《军事记者》编辑部召开了一次评刊座谈会。会上,北京军区战友报社及新华社北京军区分社、军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