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这一理论继承了西方教育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教育传统;强调从学生本真的存在出发,以“自我生成”为教育目的;关注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强调人格熏陶和自由选择的知识和课程。其理论的合理内核值得我们在教育改革中学习借鉴。但是,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也有局限性,其本质上是唯心主义,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对其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2.
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唐纳甚至认为:“课程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实质。”课程理论的本质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课程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往往敏感地反映着社会对教育的各种要求。当代具有较大影响的教育改革,无一例外地是从课程改革入手的,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课程理论作为它的指导。一个人如果不进行哲学思考,他就不能深刻地洞察课程理论的许多重大问题。自本世纪以来,西方课程理论变幻莫测,课程改革呈现出“钟摆”现象,实质上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的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分别从德文与英文翻译过来的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尽管其各自的研究都共同指向课堂教学,但由于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它们在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研究对象、范围和方法以及对教师地位和角色的规定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教学论"与"教学理论"是两种难以通约的研究范式,前者根植于德国深厚的新人文主义的"教化"(Bildung)传统,属于欧洲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范式;后者则与课程论以及不同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相联系,属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科学"范式。清理20世纪我国从西方不同文化传统引进的教育学科的概念,弄清不同概念的含义及其在我国语境中的变化,是新世纪重建教育学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际教育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过去的30年,其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并不断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然而,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似乎众说纷纭,而人们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术语也始终充满了困惑。在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一些问题也不断地出现,这使得国际教育更加复杂化。文章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国际教育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国际教育理论及其在当今的实践,指出国际教育这一术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指在理论上,国际教育是通过教育来推动国际间的理解;另一个方面则是指在实践上,所有由国际教育的原本概念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所推动下的国际学生的全球流动。最后,文章指出国际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既是公共产品又是商品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5.
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依托于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历了由意志主义到生命哲学,再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其意蕴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论、教学方法论、师生关系论、知识与课程论、道德教育论这五个方面。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启示,即教育者要珍视个体的存在性与自由性,要充分重视个体的独特性,要注重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引领性作用,以便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特色人才。  相似文献   

6.
国际教育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在过去30年里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并不断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然而,人们对到底什么是国际教育众说纷纭,而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术语也始终充满了困惑。在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中,一些问题也不断地出现,这使得国际教育更加复杂化。文章基于对现有文献的梳理,阐述了国际教育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国际教育理论及其在当今的实践,指出国际教育这一术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在理论上,国际教育是通过教育来推动国际间的理解;在实践上,所有由国际教育的原本概念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相关活动,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所推动下的国际学生的全球流动。最后,文章指出国际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既是公共产品又是商品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7.
蓝秋燕 《文教资料》2012,(10):34-35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在西方流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到七八十年代,这一思潮占据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话题的地位,在哲学、美学、社会学、文学等各领域都掀起了"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也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范式,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对话与反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课程即为探究过程。这些理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来源于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教育理论问题的需要,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既需要借鉴新的理论,也需要建构新的概念。概念是新理论的细胞,既是理想实践的概括设想,也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关系的桥梁。建构概念是为了变革理论,变革理论是为了变革实践。新概念的系统化就是新的理论,新理论的行动化就是新的实践。教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教育哲学不仅是当代教育理论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也是当代教育实践追求和变革精神的精华。它对引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对沟通和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联系都有重要价值。古今中外重大教育变革的过程都是从教育学概念建构到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变革的过程,但不同时代的教育变革则有不同目的、内容和进程。当代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中的从教育学概念的建构到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同样有不同的目的、内容和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进程和内容主要表现在:从教育合理性和教育存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论的创新,从教育本质和本体概念的建构、主体间指导学习教育本质概念的建构到教育本质理论的创新和教育本质建构实践、教育改革实践的变革,从教育需要概念的建构到教育价值和功能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主体间性概念建构到主体间师生关系理论创新和教育实践的变革,从知识合理建构教学认识论概念建构到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理论创新和课程教学实践的变革,从一元多层德育概念的建构到德育理论的创新和德育实践的变革,从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概念的建构到教育公平理论的创新和教育公平教育实践的变革等概念建构、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9.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西方形成了各种教育思潮。但总的来说是基于两种哲学基础之上,即实用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哲学基础不同教育思潮就不同,教育研究方法也随之不同。教育研究方法在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前半世纪由于哲学基础的不同,各种教育思潮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样教育研究方法也显出了单调性;后半世纪,社会的发展使得教育研究方法向综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