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独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运用叙事学分析《孤独之旅》的叙事特点,从心理批评视角解析少年“成长”主题的内涵,进而从教材视角分析课文的育人价值。通过三个层次的递进分析,发现《孤独之旅》再现了少年成长的真实困境,刻画了少年重建自我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关注这一价值,引导初中生自我审视并应对成长问题。  相似文献   

2.
EENAGERS1 有个少年叫维特.他不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扔人堆里找不出的、却又自我评价甚高的李维特。  相似文献   

3.
高庆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2-135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丰硕的果实,并处于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而传统的欧洲文学史将"狂飙突进"运动统归于启蒙运动的分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差异性,歌德本人也一度撇清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但《少年维特之烦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之前,先了解"狂飙突进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前提下再细致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强烈的抒情性与维特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     
歌德是谁呀?这可是一位大名鼎鼎(dǐng)的人物。他是18世纪德国的大文豪,一生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最受欢迎的小说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写一个叫维特  相似文献   

5.
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抒情散文《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  相似文献   

6.
1774年秋,一本薄薄的小书风靡了德国和整个欧洲。这就是歌德的著名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不少热血青年竞相仿效维特的榜样:模仿他的思想言论,举止风范,学穿他的青衣黄裤的服装样式,甚至有的举抢结束自已的生命。据说威名赫赫的拿破仑也把这部小说读了七遍。  相似文献   

7.
喷泉会微笑成4岁孩子的脸,然而,万里晴空也无法取悦少年的心! 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主人公维特,小仲马小说《茶化女》中的男主角阿尔芒,美国作家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和来自中国的高中生陈。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中的书信体小说自出现之始就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和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亦有深远的影响。其中《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对话式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独白式书信体小说。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比较两部作品在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方面的异同,分析其叙述特点,可以加深我们对书信体小说文体的认识,并丰富和完善叙事学的研究品类。  相似文献   

9.
罗莉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2):112-112,117
歌德的一生为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创作的伤感主义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影响了当时世界文坛,他的创作心理以及创作倾向给当时文坛带来了一股革新之风,从题材到风格,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曹轩少年小说中的成长母题,一方面,它动态地表现了少年成长的生命存在状态,满足了少年体验成长的心理需求,契合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它通过作家对自我成长历程的回溯,传达出作家对自我成长中的生命体验以及感悟思考,释放了童年情结。成长母题因此沟通了少年与作家,实现了作家对少年的精神引导,从而使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意识碰撞、交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部发展小说和具有强烈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叙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迪达拉斯的成长历程。乔伊斯在书中多处使用了重复叙述手法。这主要包括对分层结构的重复,对内心思想、对话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既体现在总体结构上,也体现在文本内容方面。它们既是斯蒂芬对传统线性文本和真实世界的重构,又是对过去的重新记忆,也是内心自我对外在世界的重新体验。重复叙述模仿了心理现实以及斯蒂芬的记忆过程,也表现了斯蒂芬的理解过程。其中的分层叙述还邀请读者参与到文本中来。另外,书中出现的一些重复叙述还形象地表现了斯蒂芬的情感状态以及他对自我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十八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在其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描写了少年维特与少女绿蒂的爱情悲剧。维特钟情于绿蒂,绿蒂却屈从于礼俗,最后维特悲观自杀。他们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由于外在的原因,即当时德国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当代青年作家谢宗玉在其叙事性抒情散《伤疤情结》中,为我们成功地揭示了有别于少年维特的另一种烦恼,即青春期少男少女较为隐秘的内在“伤疤情结”,表现出对少男少女的质朴的关爱和牵挂,可谓其青春系列散中的又一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3.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4.
且窃用一下大师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名目,不过当今少年"中国"之烦恼却远甚于那异国他乡的维特。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曾断言"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5.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回顾林多米从5、6岁到32岁的经历,以元小说的框架,自传式的视角进行女性自我独白。小说通过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处理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的形态。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这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采用的心理描写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少年雏特的内心世界。小说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与间接心理描写两种方式: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直接剖析和描绘,有四种方法:由人物直接倾吐、由"编者"叙述、由思忆联想表现、由梦境幻觉反映;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借助景物、事件和人物表情、动作等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表现、烘托。由此又概述了三种方法:细节表现、言行体现、景物烘托。以此来探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阐明心理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心理成长是成长主体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维度,它影响主体的心理建构和独立主体的最终形成.心理学上的成像是在他者作用下对自我幻想的认同,是主体形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犹太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心理成长和主体建构过程中经历了对三重镜像的认同过程,即“镜像时期”对母亲镜像的想象性认同、后“镜像时期”对父亲镜像的拆解性认同以及对“象征父亲”的符号性认同.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少年阿米尔从无知到成熟的成长历程。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从成长小说的内容、人物和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小说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展现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9.
黎鑫 《文教资料》2008,1(17):26-27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欧洲、在我国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本文沿着维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从歌德对维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来探讨维特的形象特征,浅析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您也许知道,歌德8岁就能阅读法文、德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腊文等多种文字的书籍,10岁时已阅读了《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天方夜谭》等名著,14岁写剧本,16岁人莱比锡大学,25岁时,能用4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后来,他当上魏玛公司的顾问。他是德国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思想家,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在歌德的成长过程中,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