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从中国实施从闭关锁国转向改革开放,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历史性转向,进而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变革时期以来,20 多年间的大发展大变革,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累累硕果,也引起全世界瞩目关注和惊叹。但也毋庸讳言,伴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热潮在全国的蓬勃发展,在许多方面也出现了原先未曾料及的负面效应。由于全国上下几乎一切领域、一切部门都争先恐后地大搞“以经济为中心”,人人都想“向钱看”,在这种一边倒的形势下,许多重要的公益性基础性的社会支撑体系、重要的社会服务结构、非盈利性事业受到了种种不应有的冲击和损伤。其中,科学事业中的基础性研究、教  相似文献   

2.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在各界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财务的概念出发,论述了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局限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考虑的相关关系,及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在各界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 财务的概念出发,论述了传统经济发展战略下企业的财务目标的局限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企业财务管 理目标应考虑的相关关系,及对策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17项全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同时制定了232项指标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以及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复杂系统。文章用51个指标和中国的时序列数据,对相应的108个目标构成的关联网络进行定量化评价。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识别出17个关键目标和17项核心指标。17个核心指标可以解释51项指标95%以上的信息量。用此方法构建的核心指标既可大幅减少统计工作量,又可以达到全面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目的。建议在实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的初级阶段将17个关键目标列为优先领域,重点突破。同时,通过强化相关目标的正协同效应和防范规避负协同效应,全面提升该落实方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森林覆盖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前途,林业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始终处于优化环境与促进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森林覆盖率又是评价林业现状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可以它为依据,制订林业发展规划计划。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银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个值得每个企业深思的问题,提出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社会责任最大化为辅的理财目标,以实现企业整体协调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乡结合部,以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体,既从事三大产业的经济再生产,又兼蓄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再发展的县域,是我国实施党政领导管理和加强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调控的基层综合社会经济系统。没有全国县域农村人口的有效控制和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没有其辖域  相似文献   

8.
9.
PCSD的共识与《可持续发展的美国》的十大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军 《中国软科学》1996,(12):103-106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破解之道唯有推行包含经济绩效指数、环境绩效指数和社会责任评估指数,覆盖国家、区域、企业三层行为主体的新评估体系战略,以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的综合评估报告引导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论述了可持续新评估体系战略如何转变、调整和改革中国社会发展评估机制,以及推行新评估体系对于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百年变局新挑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解构了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全球性和系统性视角构建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从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和韧性6个维度阐明了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也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可持续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回顾总结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20年来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积极进展和基本经验,分析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了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为使环境成本内部化,政府应征收资源税和污染税,并依据对称性原则建立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实现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应建立和完善其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2年的指标数据,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AHP、改进的熵值法与因子分析法)进行"三维一体"联合综合测评,结合Kendall一致性检验,将3种综合测评得分进行标准化,算出最终综合评价得分,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指标作为评价和监测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程度的基础工具,在过去的十年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当前已有的一些可持续发展指标进行分类和比较,指出各种类型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优缺点。同时针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状况,提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收官之时,联合国全体会员国通过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其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从3个维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设定了宏伟目标,即通过善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该研究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SDGs对接,结合对国有中资企业在印尼和柬埔寨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地考察,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调研来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执行情况和面临的挑战,分析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并推动沿线国家实现SDGs。研究认为,尽管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挑战,若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纳入联合国SDGs的框架下,兼顾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需求和关切点,寻找契合点,在政策层面上与SDGs实现对接,将有关项目融入各国政府的国家与地方发展议程,不仅能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同时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话语权,最终实现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走向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8.
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莉  姚建  秦远清 《软科学》2002,16(3):49-51
本文从区域系统整体出发,提出了分析研究区域的系统结构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特征的方法,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目标与系统组成要素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可持续发展和系统工程理论,按照有关原则要求去选择和设置定量指标,同时分析它们与总体目标的相关程度,并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可在其它区域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重要指南。当前,该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监测和评价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各SDGs间相互作用,特别是SDGs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的认知仍较有限。文章首先从全部目标关系的综合分析、典型多目标关系分析、单目标内子指标间的关系3个方面描述了当前SDGs协同与权衡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发现;并针对研究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剖析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多目标协同和权衡的思路及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大数据促进SDGs协同和权衡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地球大数据在提升SDG指标数据一致性、透明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改进前期基于专家知识或统计数据等方法的不足,为提升多目标协同和权衡研究的定量水平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最后,应对SDGs权衡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协同与权衡的方法体系并构建模拟与预警平台、加强不同领域和主体的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与合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适应与协调,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抑制人类的需要,提升需要的层次;正确理解竞争;坚持正确的公平与效率观是有效合作的重要内涵。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